遼寧大連旅順口西北25海里的滔滔渤海中,有一座神秘的荒島,島上生活著兩萬多條劇毒蛇——蝮蛇。在這個令人膽寒的地方,孫立新卻可以光腳上島,在荒草里、樹林中、巖石上輕松隨意地抓蛇、放蛇。2009年10月初,澳大利亞電視臺播出了一部紀(jì)錄片《蛇之秘語》,講述孫立新在蛇島與蝮蛇共舞的傳奇,引起強烈反響。網(wǎng)友們稱孫立新是“蛇島奇人”,一些國際知名的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和研究機構(gòu),紛紛提出與他合作,共同保護“蛇島”這個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上島為毒蛇“服務(wù)”
在大連蛇島上,孫立新的一只手上纏著一條手臂粗的大蟒蛇,另一只手輕柔地撫摸著光滑、冰涼的蛇背,就像安撫一個熟睡的嬰兒?!八芄?,不咬人。蛇和人一樣,有脾氣暴躁的,也有溫馴善良的。”孫立新對圍觀者如是說。他似乎掌握了某種常人不熟悉的“蛇之秘語”,能和這些冷血、無聲的物種進行“親密交流”。
孫立新與蛇島蝮蛇相處了26年,如今已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在成立蛇島自然保護區(qū)之前,一些利欲熏心之徒在島上大肆捕殺蛇島蝮蛇,使其數(shù)量驟減到不足1萬條。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物種,蛇島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成立了科考隊,駐扎在島上對蛇島蝮蛇進行近距離的研究和保護。1982年,剛剛大學(xué)畢業(yè)的孫立新被分配到遼寧省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工作,1983年3月被選入科考隊,從此開始了與蛇共舞的奇特人生。
孫立新至今還記得剛登上蛇島的情景:一個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生活著上萬條毒蛇。走在路上,腳下隨時都能踩到蛇,令人頭皮發(fā)麻!很長一段時間,孫立新晚上做夢都會被蛇嚇醒。
剛駐島時,島上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宿舍,孫立新和其他隊員只能在蛇島岸邊卵石灘上搭建臨時帳篷。沒有淡水,隊員們就在山上挖井積蓄雨水,雨水渾濁,又苦又澀。遇到雨水少的季節(jié),井里沒有積水,科考隊隊員只能用海水洗碗、洗菜、刷牙漱口。島上最難熬的是晚上,不僅要飽受蚊蟲叮咬、風(fēng)吹浪打,還要忍受孤獨和寂寞。
蛇島蝮蛇是一種耐餓卻不耐渴的動物,它們可以一年不吃東西,卻不能不喝淡水。蛇島上的淡水資源極其匱乏,增加島上的淡水水源成了孫立新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經(jīng)過深入細致研究,隊員們決定在地上挖水坑積蓄雨水,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島上僅有三四名工作人員,要保證蝮蛇集中的地方都有積水,工作量可想而知。更難的是,在蝮蛇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施工,就要面臨被它們攻擊噬咬的危險。面對這些困難,孫立新仍然堅持要干。在他的帶動下,科考隊員們在很短時間內(nèi)就為蛇島蝮蛇挖了足夠用的蓄水坑。
1989年,蛇島上有半年滴雨未落,蓄水坑中的積水消耗殆盡。看著那一條條因缺水而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蝮蛇,孫立新和他的同事們焦急萬分。緊急關(guān)頭,孫立新急中生智:“島上不下雨,我們可以運水啊。”他們從島外調(diào)運來了近20噸淡水,如果直接倒進蓄水坑里,很快就會流失。經(jīng)過認(rèn)真考慮,孫立新和同事們把水分別倒進1000多個水盆里,然后一盆一盆地端到島上,放在蛇出沒的地方。那些分布在山溝、草叢中的蝮蛇正焦渴難耐,看到淡水后,紛紛把腦袋探出來,迫不及待地一頭扎進水盆里暢飲。1000多個水盆周圍頓時圍了上萬條蝮蛇,場面十分壯觀!
走進蝮蛇世界
由于長期在島上與蛇共處,孫立新掌握了許多有關(guān)蝮蛇的奧秘。同陸地上的蝮蛇不同,蛇島蝮蛇一年中有冬眠和夏眠兩個休眠期。蛇島蝮蛇主要以食鳥為生,它們的冬眠和夏眠隨候鳥的遷徙而定。每年4月,春暖花開,蛇島蝮蛇慢慢蘇醒。5月初,候鳥嘰嘰喳喳地飛到島上休憩,蝮蛇便爬到樹枝、巖石上守株待鳥。到了6月,天氣逐漸熱起來,候鳥陸續(xù)飛離蛇島,蝮蛇就鉆到石板下、洞穴中、草叢里開始夏眠。蛇島蝮蛇的夏眠與冬眠不同,肌體活動自如,心跳正常。其間如果遇到下雨,島上溫度降到30度以下,蝮蛇就會爬出來,等雨停天熱了再爬回去繼續(xù)夏眠。
旅順老鐵山是國內(nèi)著名的候鳥遷徙棲息地,春秋兩季,長途遷徙的候鳥飛倦了,都會到蛇島上取食、休息一段時間再飛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蛇島上每年有20多萬只候鳥被蝮蛇吃掉。
孫立新在觀察蛇島蝮蛇捕食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類蝮蛇不僅有劇毒,還非常懶惰。它們靜靜地躺在巖石間、樹枝上、草叢里,十幾個小時都一動不動。鳥類機警異常、行動敏捷,蝮蛇靠“守株待兔”的辦法又是如何捉住它們的呢?原來,蝮蛇有變色的本領(lǐng)。它們早晨從巖洞或縫隙中爬出來,爬上樹枝、巖石,或躲在草叢中,它們的身體隨之變得跟樹枝、巖石、草叢的顏色很接近。蛇島蝮蛇捕食有兩種武器:毒牙和一對生在鼻子、眼睛之間的頰窩。兩個頰窩是超級敏感的“熱測位器”,在一定距離內(nèi)能分辨出千分之一度的溫度變化,反應(yīng)時間不超過十分之一秒。孫立新常常躲在遠處,用望遠鏡觀看蝮蛇捕食。一條蝮蛇爬到樹枝上,它的頭稍稍抬起一點,整個身體彎曲,保持這種姿勢一動不動。當(dāng)一只小鳥唱著歌兒落到枝頭,在離蝮蛇前半身不遠處,蛇的頰窩感應(yīng)到溫度的變化,判斷出獵物大小,然后精準(zhǔn)地猛撲過去,用毒牙咬住鳥的身體,毒液順著毒牙注入鳥的體內(nèi)。小鳥掙扎片刻就死去了。如果捕到的是小鳥,又恰恰咬到鳥的頭部,蝮蛇就在樹枝上慢慢吞食;如果是一只大鳥或者沒有咬住鳥的頭部,高度近視的蝮蛇就會與鳥一起摔到樹下,等鳥被毒死后才松口,然后找到鳥的頭部開始吞食。蝮蛇吞食一只鳥一般需要5~20分鐘。蝮蛇還有個天大的本事,嘴能張開120度,吞下比自己嘴大幾倍的鳥。更令人吃驚的是,如果兩條蛇咬到了同一只鳥,都不肯放棄的話,大蛇會把小一點兒的蛇連同鳥一起吞進腹中。
蛇島蝮蛇是冷血動物,一條蛇有危險,附近的蛇絕不會來幫忙。雌蝮蛇生下小蛇后馬上離開,絕不留戀。所以,剛出生的小蛇就得自己捕食。
從表面上看,蛇島是寂靜的。長年生活在島上的孫立新卻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島上驚心動魄的絕命廝殺。
蛇島蝮蛇有兩個天敵,一是鷹,二是褐家鼠。孫立新看過無數(shù)次它們廝殺的場景:
一只鷹從天空中突然俯沖下來,利用爪子抓起一條蛇島蝮蛇,旋即飛到高空。蛇在鷹爪上扭曲著,漸漸僵死,成為鷹的美餐……但鷹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有時它們抓住蛇飛上藍天,一不小心被蛇的毒牙咬到,中了蛇毒的鷹慘叫一聲扔下蛇,繼而從高空摔下來……
褐家鼠吃蛇是在冬季。夏天,褐家鼠被蛇島蝮蛇咬殺,成為蛇的美餐。冬天,褐家鼠會大量出來,找到蛇冬眠的地方,將那些昏睡中的蛇作為美餐。但褐家鼠也有失手的時候。初冬,蛇島蝮蛇剛開始冬眠,還沒有完全進入昏睡狀態(tài),貪吃的褐家鼠一旦嘴急,咬到還有些活動能力的蝮蛇,就會被蛇用尾巴慢慢盤住,直到窒息而死。“在這座島上,鼠吃蛇半年,蛇吃鼠半年?!睂O立新說,那種慘烈的場面,誰見了都會頭皮發(fā)麻。
百毒不侵
孫立新和同伴們在島上觀察、研究蛇島蝮蛇的同時,每年都要做大量保護蝮蛇的工作。他們采取各種措施滅殺蝮蛇的天敵褐家鼠,鏟除給蝮蛇帶來傷害的粉葛藤,間伐茂密的樹林,以免蝮蛇因樹木過度集中而減少捕食幾率。他們還要時常清理可能發(fā)生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地段,以免山石滾落對蝮蛇造成傷害。春秋兩季,他們需要往島上撒谷物,吸引更多候鳥到島上停留,增加蝮蛇的捕食機會。他們還要給蝮蛇治病。蝮蛇以吃鳥為生,鳥喙和翅根會刺傷蛇嘴,因此,蛇島蝮蛇最常見的病是口腔炎。得了這種病的蝮蛇張不開嘴,嘴角腫脹、淌黏液,蔫蔫地趴在巖石和樹枝上。遇到這種情況,孫立新抓住蛇,拎起來,掰開蛇嘴,往里面抹藥。最初,孫立新用碘酒給蛇治口腔炎,不管用,就改用紫藥水,口腔炎輕的蝮蛇抹一次紫藥水、重的抹兩次紫藥水就會痊愈。孫立新每年都會治愈數(shù)百條得了口腔炎的蝮蛇。
長期與蛇為伍,孫立新和伙伴們都有過被蝮蛇咬傷的危險經(jīng)歷。有一年,孫立新的一位同事被蝮蛇咬了,差點喪命,住院治療了3個多月才脫離生命危險。但令人驚奇的是,孫立新曾被蝮蛇咬傷過10多次,有幾次還特別嚴(yán)重,但他好像對蛇毒具有“免疫力”,每次都挺過來了。
孫立新被蛇咬得最嚴(yán)重的一次發(fā)生在1987年8月的一天傍晚。當(dāng)時,孫立新像往常一樣上山監(jiān)測蛇島氣候。那時島上只有一條簡陋的小道,周圍盡是雜亂的草叢和高矮不一的樹木。孫立新邊走邊專心觀察周圍蛇的活動情況。突然,他感到自己的腿好像被樹枝扎了一下,有點疼痛。他本能地用手去挪開“樹枝”,抓到的東西卻是冰涼的,這才意識到自己被蛇咬了,趕緊把蛇從腿上拔開,飛快地向駐地跑去。回到駐地,他低頭一看,褲腿上全是血,腿上已腫起一塊大包。
蛇島蝮蛇含有血循毒,1克蛇毒足以毒死1萬只野兔,人被咬傷后如果不及時送往醫(yī)院治療,生命難保!可當(dāng)時天已黑盡,島上沒有電話,船又無法出海,孫立新的同事們只能簡單為他處理傷口。孫立新疼得滿頭大汗,在宿營地挺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小腿上的傷勢惡化,腿腫得像個皮球,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疼痛難忍??商旃蛔髅溃纹鹆藮|北風(fēng),船無法出航送他去醫(yī)院。
接下來,大風(fēng)一直刮個不停,孫立新被困在島上整整7天。這一周內(nèi),他疼得暈過去好幾次。不可思議的是,孫立新傷口的疼痛感越來越輕,到第7天通船時,他的傷也基本好了。這次大難不死的經(jīng)歷,讓孫立新與蛇島蝮蛇成了“一家人”。
2004年10月,一件更加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當(dāng)時,法國娜麗莎影視公司來了4個人,要在島上拍攝一部紀(jì)錄片,孫立新手拿一條很大的蝮蛇對著鏡頭講解,一不留神,食指被這條蝮蛇咬了一下,立刻流了很多血。他用手將傷口擠了擠,吃了點中藥,又繼續(xù)給法國人講解蝮蛇。這次,他發(fā)現(xiàn)被蛇咬的傷口沒有以往那么疼痛,3天后就全好了。孫立新興奮不已,被蝮蛇咬過五六次的他已對蛇毒產(chǎn)生了抗體!
此后,孫立新的身體好像發(fā)生了某種奇異的變化,每次被蛇咬都跟被蚊子叮了一口一樣,不疼不癢,而且傷口很快就愈合了。2009年8月,一支澳大利亞科考隊到蛇島考察,見孫立新整天光著腳在草叢里跑來跑去,不由大吃一驚,說像他這種“百毒不侵”的人,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見。
很多人都好奇地問過孫立新為啥不怕蛇毒。他總是笑著說:“其實我的身體也沒什么特殊的,我與正常人一樣,也怕蛇毒。只不過我比較幸運,第一次咬到我的那條蛇是條小蛇,毒性比較小,經(jīng)過7天的煎熬,讓我體內(nèi)產(chǎn)生了一些抗體?!睂O立新心里十分清楚,身體里有蛇毒抗體,并不全是好事。蛇毒抗體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方面是被毒蛇咬傷后沒有生命危險,壞的方面是這種抗體會越積越多,一旦超過身體承受的極限,任何蛇毒血清都不起作用,屆時再被更毒的蛇咬傷,將無藥可救。
如今,島上蝮蛇已有兩萬多條。自孫立新等人上島開展保護活動以來,蛇島蝮蛇數(shù)量整整翻了一倍。此外,他們還參與完成了國家科委、環(huán)??偸?、國家海洋局等下達的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內(nèi)外雜志上發(fā)表了30多篇學(xué)術(shù)論文,從而使蛇島吸引了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大批科學(xué)家前來考察研究,也使蛇島這個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得到國際同行的認(rèn)可。
(壓題圖:孫立新和蛇島蝮蛇親密接觸)(特約編輯 馮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