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聽障生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與學的難度較大這一問題,本文圍繞教學直觀性與互動性,從模像直觀、文本描述直觀、師生的提問互動、學生之間的案例分析互動與自學加講解的自我互動幾個維度進行探討,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自學意識與參與意識。
關鍵詞:聽障大學生;計算機網絡;直觀性;互動性
計算機網絡是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實現現代化信息社會的物質與技術基礎,其飛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學習、休閑娛樂的方式?!坝嬎銠C網絡”課程也隨之作為網絡工程、通信工程和計算機應用等專業(yè)的主干課,成為計算機學科中發(fā)展最快和應用最廣泛的學科之一。[1]“計算機網絡”課程理論性、實踐性均很強,且概念抽象難于理解,對大多數院校的師生來說,教與學的難度都很大。聽障生由于聽力不同程度的喪失,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狹窄,絕大多數人只能靠眼睛凝視或注視要注意的對象,極易出現視覺疲勞,因此,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比普通學生差得多。面對相關專業(yè)的聽障生,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個迫切需要正視與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聽障生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除了要在教學內容上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不斷進行調整、更新、刪減外,在教學方法、手段與策略上更要體現直觀性與互動性。
1教學的直觀性
教學的直觀性就是要求教學過程盡量直觀、明了,將深奧的理論與復雜的內容借助于一些工具或手段以淺顯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便于學生理解與接受。課本知識的載體是語言文字,知覺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表現為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記憶[2]。聽障生由于獲取信息的聽覺渠道存在缺陷,其認知加工方式必然會受到巨大影響。研究發(fā)現,聽障生閱讀理解困難、
語言學習遲緩,他們的平均閱讀水平要遠遠低于同齡聽力正常個體。但其視空工作記憶(用于存貯視覺、空間的信息,主要負責產生、操作和保持視覺映象,是工作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力較強,可幫助進行形象思維,彌補言語編碼上的缺陷,最大限度地促進缺陷補償[3]。因此他們更適合進行直觀教學。下面分別從模像直觀與文本描述的直觀性兩個方面來談聽障生“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直觀性。
1.1模像直觀
模像直觀即觀察與教材相關的模型與圖像(如圖片、圖表、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等),形成感知表象。對于教學中涉及的比較抽象的數據可以借助圖表進行區(qū)分與比較分析,在闡述背景資料與人物信息時可輔以圖片說明,對于具有時間推移或事物的動態(tài)發(fā)展演變過程的知識點應輔以動態(tài)效果(如電影、錄像與Flash動畫)。
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網絡安全一章時,涉及惡意代碼、身份鑒別、黑客、網絡入侵及網絡道德等內容。如果僅以文字講述的方式來呈現知識點,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輔以圖表、圖像、視頻等資源則會起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如在講到惡意代碼造成的損失時,借助圖表(如圖1所示)來表示。學生在獲得清晰表象的同時,自然會提出為什么2000年損失特別高,發(fā)生了什么事件等問題,進而對千年蟲、愛蟲病毒等信息進行自覺搜索,對計算機系統脆弱性及病毒的傳播方式有較好的認識。在講網絡入侵、網絡道德問題時可引入時下人們比較關注的案例,如網絡人肉搜索第一案、首例在互聯網發(fā)布恐怖地震信息案等案件視頻信息,使學生在了解案例經過、審理結果的基礎上,對網絡道德有深刻的認識。在講身份鑒別與安全策略時可對涉及相關內容的電影片段進行剪輯,了解技術的最新發(fā)展與應用。但在上述觀看影片片段或視頻資料之前,要明確觀察目的,避免注意力分散。同時注意所選擇的直觀手段與形式能夠做到以形釋義、以形助記,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1.2文本描述的直觀性
聽障生的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手語、唇讀、筆談。其中筆談授課是解決手語講授語義內涵表示不足的一種方式[4]。隨著計算機、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計算機錄入式的筆談方式代替板書式的筆談方式,成為聽障生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教學形式。但這種方式仍舊會占用較多的課堂授課時間,所以課堂授課信息應以課件呈現文本內容為主,輔以手語、計算機筆談或語音識別技術。
(1) 文本形式的直觀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大都將注意力放在課件內容上,而忽略了內容的表達和表現形式。很多課件僅僅是將教材知識點略加整理就呈現在課件中,課件內容繁雜、字體粗大、構圖粗糙、缺乏美感、知識點間缺少連貫性和必要的協調性[5]。聽障生主要通過視覺獲取信息,如果課件中的文本內容以上述方式來呈現,定會造成學生視覺疲勞、注意力分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學中要避免出現放長篇的現象,呈現的主體內容要簡練,并以動畫方式進入,使學生每次注意的內容短而精,從而印象深刻。對于解釋性的語言可通過手語或以標注的方式加入到課件中去,做到層次分明、主次分明。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先進的技術產品,如IBM公司開發(fā)的ViaScribe語音識別軟件,將教師的課堂講授信息實時轉化為文本投到大屏幕上,并可與課件、聲音等形成多媒體筆記,供學生課下復習使用,保證了課堂信息的完整性。
(2) 文本內容的直觀性。對于計算機網絡中涉及到的大量抽象理論、概念可與實際相聯系,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釋。如講到數據通信基礎中的信道帶寬與信道容量時,可分別與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的實際速度及最大限速作比較來區(qū)別;將并行傳輸與串行傳輸的速度及費用特點與高速公路收費口的情況作比較;將網絡協議三要素語法、語義、交換規(guī)則借助郵局系統的結構與信件傳遞形式加以解釋等。通過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與知識點相比較的方式,加深聽障生的感性認識,增強抽象內容的直觀性。
2教學的互動性
在教與學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互為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只有做到充分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我互動,才能改變學生的“等(教師講)、靠(教師灌)、要(教師給)”的被動狀態(tài),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的主動學習也將促進教師的積極行動,包括尋求問題、設計問題、精通教材、查找資料、尋求答案以及提高自身的素質等等。[6] 現代科學技術來源于西方哲學,而西方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人具有學習新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本性[7]。在教學中通過適當的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在精神上處于緊張而興奮的狀態(tài),增強學習的內趨力,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的教與學過程中來。而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掌握親身經歷內容的80%。也就是說,自主的學習是獲取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8]下面從三個方面討論聽障生“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互動形式。
2.1提問
提問是教師傳遞信息、獲得教與學的反饋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興趣得以保持和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展,新舊知識得以連接與鞏固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是雙方向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無論學生的提問是否簡單,都應給以肯定及時的回答。如在講網絡設計與規(guī)劃時,有學生問什么是“性價比”;在看羅伯特#8226;莫里斯因制造計算機病毒受到法律懲罰的資料時,學生問什么叫“新區(qū)服務”。聽障生由于聽覺損失,不能像聽人一樣通過聲音在無意注意狀態(tài)下獲取大量信息,因此他們對某些新詞或抽象的概念并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準確。這樣,在教學中就要通過提問或相互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的提問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思索性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盡可能多的思索機會。
2.2案例分析
在“計算機網絡”課程中,我們會介紹大量的關于網絡結構、網絡設備、網絡互連、網絡布線、網絡規(guī)劃、網絡安全等理論知識。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根據實際情況與要求搭建網絡環(huán)境。因此,在講解完相關知識后,可為學生布置綜合性的網絡建設項目實例,如設計局域網的連網方案,將分布在一棟大樓不同層的多個教室的微機按照要求進行連網,從中體會局域網的建設原則,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而可將學生分組,讓其根據學校學院情況、校園網建設目標與原則,利用課下時間完成校園網的設計與集成,給出整個網絡的連接示意圖、網絡連接方案與網絡設備的購置,并進行總體的經費預算。之后分組匯報,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并選出最優(yōu)方案。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蓖ㄟ^此類案例的分析,會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并將潛意識中的能量釋放出來,提高項目管理與設計的能力。
2.3自學加講解
學習是一個終生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寓學法于教法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聽障生的自學能力不強,學習上的依賴性較大,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完成“從教到學”,從依賴到獨立的動態(tài)轉化。同時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完成自我互動的過程。例如,在講Internet應用或網絡系統結構時,留出一些小節(jié)的內容讓學生自學。學生可根據興趣自己選擇某一小節(jié)內容,利用課下時間查閱資料,寫一篇關于此內容的課程報告。課堂中隨機抽查學生上臺講解報告內容,并回答同學們的提問,進行自我檢查。
3結語
教學的直觀性與互動性是聽障生“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基礎,要使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實際的網絡應用與管理能力,還需要我們根據聽障生的認知特點,探索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實踐環(huán)境,為學生有方向地就業(yè)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沈德海,于忠黨.計算機網絡教學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4):88-89.
[2] 李佟慧.論直觀教學中的電教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1996(2):30-33.
[3] 張茂林,王輝.聾人及聽力正常人工作記憶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5):21-25.
[4] 李啟隆,李明,蔣雪峰.聽障學生課堂教學模式發(fā)展的新走向[J].中國特殊教育,2007(6):55-58.
[5] 李曉雷.高?!坝嬎銠C網絡”課件制作的直觀性初探[J].科技信息,2009(5):269-270.
[6] 陳偉達.互動教學的策略[J].教育導刊,2001(6):43-44.
[7] 熊書明,鮑可進,袁曉云,等.提高“計算機網絡”教學質量措施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4):86-88.
[8] 李啟隆.教學質量與教學方式[J].科技信息,2007(28):173-174.
Research on Teaching Intuitive and Interac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for
Hearing Impairment Undergraduates
LIU Zhi-li, JIANG Xue-feng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75, China )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hearing impairment undergraduates to study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means such as intuitive of picture and text description, ques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case analys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self-interaction by self-study and explanat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study and participation for students, encircling intuitive and interaction.
Key words: hearing impairment undergraduates; Computer Network; intuitive; interaction
(編輯: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