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要真正走出傳統(tǒng)的陰影,必須樹立人本思想,著眼學生,把學生放在首位,并從多方面“著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益重要途徑。
關鍵詞:著眼學生;學生興趣;課堂效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2-032-001
曾幾何時,中學語文教學走進了狹窄的胡同,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成績平平。本來,語文是一門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應用最廣泛,最有情趣的學科,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學生成了一部部解題機器。這種現(xiàn)狀與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嚴重制約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語文教學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qū),教師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如果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不可能使新課程改革健康發(fā)展。
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走出傳統(tǒng)陰影,必須樹立人本思想,著眼學生,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情趣生活,課堂上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了解學生,從學生最鄰近的智力發(fā)展區(qū)著手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教師教學時必須要考慮學生兩種發(fā)展水平,一種是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教師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或者說借助于他人的啟發(fā)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最鄰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把潛在的發(fā)展水平變成現(xiàn)實的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新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要把握住學生“最鄰近的發(fā)展區(qū)”,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不僅要了解他們的智力因素,而且要了解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學習的興趣點,尋找最鄰近的智力發(fā)展區(qū)。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
二、走進學生,從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著手
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s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實用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yǎng)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要讓語文課堂真正走向生活,必須牢固堅持生本思想,讓學生去思,去聽,去說,去寫。早在本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兒童手腦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能說……”的教育思想。我在教學《口技》一文時,把課堂變成舞臺,讓班級有口技特長的同學上臺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只有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三、親近學生,從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入手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xié)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才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陜等。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會漠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采取旁觀者的態(tài)度,整個課堂猶如一潭死水,這樣必然會影響學習效果?!拔恼虏皇菬o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泵科恼碌膬热荻紩纬梢欢ǖ那榫澈蜌夥?,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講授藝術性較強的課文時,還可以借助音樂、圖片、投影、錄像、多媒體等直觀可感的手段,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四、引領學生,從提高學生語文理論素養(yǎng)入手
語文既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生活性很強的課程,又是一門融知識性、學術性于一爐的學科。教學只有與教研結合起來。才能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認識“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方法不如讓學生自己總結適合自己的方法。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边@些深刻道理,當代教育改革家魏書生連續(xù)一個星期,利用語文課和學生一起學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堅持和學生一起訂閱《國外教育動態(tài)》,堅持和學生一起學習和實踐科學教育理論,學生被理論武裝后,“如同運動員掌握運動規(guī)則一樣”,學習更有針對性,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空前高漲。
提高學生的興趣是一門教學的藝術??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诳鬃涌磥?,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惟有著眼學生,從多方面“著手”,把語文課堂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閷W生滿足求知渴望、培養(yǎng)能力、陶冶性情、凈化思想的樂園,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