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燦
提要許霆案的判決雖已生效,但對于許霆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的討論仍在繼續(xù)。對許霆行為性質的正確分析,是正確認識本案的關鍵之所在。本文擬從許霆的行為性質出發(fā),對許霆案各方觀點做一個簡要評析,以期對本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盜竊罪;不當?shù)美恍庞每ㄔp騙罪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
一、對支持許霆無罪幾個觀點的評析
(一)不當?shù)美f。該觀點認為,許霆使用自己合法有效的銀行借記卡與銀行形成的是民事合同關系,其惡意取款行為與銀行之間形成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因而其行為屬于民法上的不當?shù)美?。筆者認為,許霆的行為不屬于不當?shù)美?。我們知道,不當?shù)美氖芤嫒嗽谌〉貌划斃嬷埃饔^上無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而造成不當?shù)美聦嵆霈F(xiàn)的原因在于受害人主觀上的疏忽和過錯。即受益人獲得不當?shù)美潜粍拥?,而非積極實施獲益行為,如采取主動的行為去額外從他人之處獲取利益,則不能認定為不當?shù)美?。本案中,許霆利用機器故障,通過主動“取款”而實施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行為,其系主動實施了使財物脫離合法占有人控制的行為,因而其行為不符合民法中不當?shù)美囊蟆?/p>
(二)誘惑犯罪說。即認為許霆之行為是自動取款機誘惑人犯罪,因此不應當受到刑罰處罰。不知持此觀點的人是不是受了“誘惑偵查”理論的啟發(fā),從而認為自動取款機的故障“誘發(fā)了許霆的犯意”。但需要強調的是在西方“誘惑偵查”中的“犯意誘發(fā)型”之所以成為被告人免責事由,是因為警察人為地促使了被誘惑者產生犯罪意圖并實施犯罪。這一理論是要解決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手段問題,而并非是用來解決刑法中罪與非罪的問題。故而“誘惑犯罪說”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都不免打上問號。且誘惑,是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應當是一種有意而為的行為,機器沒有認識,怎么可能有意使用手段讓人做壞事呢?銀行并無誘使他人犯罪的意圖,僅僅是對ATM機疏于管理從而在客觀上給他人創(chuàng)造了犯罪的可乘之機。
同時,上述觀點在邏輯上也是有很大問題的。在刑法中,許多犯罪都存有“特別巨大的誘惑”,很多行為人正是因為抵擋不了這些“誘惑”才會越過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從而走上違法或犯罪的道路。且在財產性犯罪中財產數(shù)額越大,行為人面對的誘惑就越大,其受誘惑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按照此邏輯其就越不應當受到刑法的處罰。這種觀點在邏輯上顯然說不通,也與現(xiàn)實生活相違背。
二、對認為許霆有罪幾個觀點的評析
(一)侵占罪。財產犯罪當中,侵占罪與其他犯罪的最顯著差別是,行為人在客觀上將自己持有或者管理的他人財物非法轉歸自己所有,其犯罪對象應當是行為人已經占有的為他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包括代為保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按照通說,此處的“代為保管物”應以委托關系為前提,因而若按通說進行解釋,許霆明顯不能成立侵占罪。
(二)詐騙罪。筆者認為,許霆惡意取款的行為并不構成詐騙罪。機器并非人,其沒有“意識、意志”,也不會產生錯誤認識,根據(jù)機器是不能被騙的原理,機器不可能成為詐騙罪中的受騙者?;氐奖景?,拋開機器能否被騙的話題不論,我們知道詐騙罪必須具備一個基本要件,即行為人具有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使對方陷入錯誤的詐騙行為。但是,在上述案件當中,行為人在整個行為過程中沒有任何的造假或者隱瞞行為。這樣一來,如何能說該行為構成詐騙罪呢?
(三)信用卡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騙取數(shù)額較大財物的行為。
筆者認為,許霆的行為并不成立信用詐騙罪,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信用卡詐騙罪與傳統(tǒng)詐騙罪是特殊規(guī)定與一般規(guī)定的關系,二者在法條上存在競合。凡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案件,均應具備詐騙罪的基本構造。正如上文所述,許霆之行為并不符合詐騙罪的犯罪特征,因此,從犯罪的基本構造來說,該案不能成立信用卡詐騙罪;其二,信用卡詐騙罪的犯罪客體是復雜客體,即國家金融管理制度和公私財產所有權。此罪置于刑法分則“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章中,其重點在于保護金融管理秩序。我們知道,只有處在管理制度之下,才有可能破壞這種管理制度?;氐奖景?,許霆侵犯的是銀行的所有權,其并沒有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其三,有觀點認為,我國刑法中的信用卡是廣義的包含借記卡,許霆之行為屬于惡意透支行為,若經銀行催收后,許霆仍不歸還則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筆者認為,此觀點沒有仔細分析“惡意透支”的應有含義和前提,在邏輯上不能成立。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或者明知無力償還,透支數(shù)額超過信用卡準許透支的數(shù)額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發(fā)卡銀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個月內仍不歸還的行為。據(jù)此可知,區(qū)別于信用卡詐騙罪中的其他幾種犯罪形態(tài),惡意透支只能是信用卡透支(其他三種形態(tài)的信用卡詐騙中可以是一般的電子支付卡)。因為只有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在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后,行為人才能利用該透支功能,通過虛構事實與隱瞞真相的方式,非法占有本不屬于自己的財物。借記卡等電子支付卡,其本身就不具有透支功能,試問不具透支功能又如何惡意透支。所以,筆者認為惡意透支只能是指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惡意透支。有觀點認為,當ATM機發(fā)生故障后,許霆手中的借記卡便具有了透支功能。筆者認為,信用卡不同于其他電子支付卡的本質的特征在于“信用支付”這一點上,在本案中,ATM機因故障而多支付的17萬余元明顯不是基于“信用而支付”。ATM機因故障而多支付超出借記卡剩余金額的資金,并不能改變借記卡的性質,而使其成為具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因為借記卡永遠也不能具有“信用支付”這一性質。
綜上幾點,筆者認為許霆并不構成信用卡詐騙罪,更不屬于惡意透支。
(四)盜竊罪。筆者亦持此觀點。許霆在客觀上具有“秘密竊取”的行為,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完全符合盜竊罪的主客觀要件。
1、許霆在客觀上具有“秘密竊取”行為。盜竊罪的行為特征是“秘密竊取”,指行為人采取了不為財物占有人、持有人或者控制人所知曉的方法進行財物的占有轉移。按刑法的一般理論其包括“主觀性”、“相對性”兩個特點。首先,“主觀性”是指行為人主觀上自認為是以不為財物占有人、持有人或者控制人所知曉的方法進行財物的占有轉移,即使客觀上已被他人發(fā)覺或注視,也并不影響盜竊性質的認定。且“行為的秘密性并不是貫穿于盜竊罪的全過程,其秘密性主要是針對占有行為而言的?!痹S霆供認,其心存僥幸地認為ATM機出了故障,其交易記錄和錄像監(jiān)控也會出錯,銀行應該不會知道是他獲得了銀行的財產。從許霆的客觀行為和供述中可以看出,其是在自認為銀行沒有發(fā)現(xiàn)的情況下進行的財產轉移占有行為。其次,“相對性”是指秘密竊取是相對于財物人而言的,表現(xiàn)為在盜竊行為發(fā)生時,財物人無意志或違反財物人意志。財物人無意志,是指財物人未發(fā)覺盜竊行為;違反財物人意志,是指財物人發(fā)覺了盜竊行為,但行為人拿走財物的當時與財物人的意志相違背。本案中,“相對性”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即ATM機能否代表銀行的意志?如若ATM機不能代表銀行意志,則許霆惡意取款的行為顯然違背了銀行的意志,完全符合“相對性”的要求。
筆者認為,ATM機不能代表銀行意志。首先,ATM機不能作為交易主體,其不具有意志,只能根據(jù)作為交易主體的人所預設的程序進行機械操作,其本質上講是銀行的取存款裝置。其次,從法學上考察,行為是指與人們意志有關的那些法律事實。無意志的ATM機,是不可能存在法律意思上的行為的,更不可能“代表意志”。因此,交易行為只能是銀行的,ATM機作為銀行的精細化裝置,其并非“代表銀行”,而是“輔助銀行完成交易行為”。既然ATM機不能代表銀行意志,許霆惡意取款的行為當然違背了銀行的意志,也當然符合秘密竊取的“相對性”??梢?,許霆之行為符合盜竊罪“秘密竊取”的行為特征。
2、許霆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非法占有目的,是指利用財物和排除他人權利的意思。許霆明知自己的借記卡所記載的現(xiàn)金只有170余元,在發(fā)現(xiàn)了ATM機的故障后取走17萬余元的行為,明顯具有利用意思與排除意思,其主觀上非法占有的故意非常明顯。
綜上,許霆在客觀上具有“秘密竊取”的行為,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為己有”的故意,故而應當成立盜竊罪。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