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誰飛啊飛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有一片神奇美麗的土地,走進這片土地,就能感受到眼望三國暢游三江的豪邁奔放,就能領略到湖光山色天藍地綠的自然恩賜,就能體驗到人文交匯風情各異的永恒魅力,就能探尋到七彩紛呈神奇詭秘的異國風韻。這片熱土名叫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它坐落于云南南部的普洱、 紅河、西雙版納三個市州結(jié)合部并與越南、老撾兩國接壤。江城有座山叫十層大山,正是這座山峰把中國·越南·老撾三個國家交匯在一起。十層大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造就了一腳踏三國的地理奇跡,更演繹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
溜包:眾目睽睽下向心儀之人示愛
每年春節(jié)的初二至初四,人們會如潮水般涌到國慶鄉(xiāng)彝族丟包場參加丟包狂歡。彝族對包的叫法也多種多樣,如包內(nèi)有荷籽叫荷包,裝有香料叫香包,繡有花紋叫花包,或統(tǒng)稱為香荷花包,或簡稱為包。姑娘拋出的香包代表著姑娘的心。所以每當丟包活動到來之前,彝族姑娘們便買來花布、絲線、花邊,縫制精美的荷包。彝族的荷包呈四角棱形,大小如拳,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縫,內(nèi)填樹籽等物,夾雜香料,角上綴有絲線束或花邊,結(jié)有一條一尺多長的提繩,供丟包時握繩甩擲。丟包之時,未婚男女分別列陣各站一邊,小姑娘便手握花包提繩輕甩幾圈,再拋向小伙子。見荷包飛來,小伙子爭相搶接,接住的自然歡呼雀躍,接不住的只感遺憾。小伙子得到香荷包以后,也仿效小姑娘的模樣,輕甩幾圈再擲出,讓小姑娘搶接。經(jīng)過幾番試探性的拋擲之后,心有靈犀的男女便結(jié)成對子,含情脈脈地相互對丟。這時的香荷包已成為傳遞感情的使者,帶著情與愛飛向?qū)Ψ?。兩人對丟一段時間以后如燃出愛情火花便悄然離開丟包場,隱于樹林之中傾心交談,墜入愛河,變?yōu)榍閭H。那小小的香荷包,不知為多少妙齡姑娘牽線,為多少多情伙子搭橋,使一對又一對有情之人結(jié)為終身伴侶,共度恩愛人生。
正因為丟包蘊含了愛情,所以這一天未婚男女成群結(jié)隊蜂擁到丟包場。這里到處是鮮艷的民族服裝,到處是悠揚婉轉(zhuǎn)的歌聲。丟包場上,姑娘們個個濃妝艷抹,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色彩都穿在自己身上,乍一看,還以為是櫻桃花開在山上。為使丟包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人們還在丟包場上安置秋千,讓身輕如燕的姑娘們一展身姿。小伙子們?yōu)榱苏孤蹲约?有的帶著陀螺在丟包場開打,有的抱著三弦邊跳邊唱。身著艷裝的姑娘們也會加入到跳舞唱歌的行列。這個時候無論男女,舞步跳得更歡快,歌聲唱得更嘹亮,洋溢在臉上的笑顏更是燦若霞光。舞蹈盡情地跳到太陽落到山背后,歡歌盡情地唱到月亮爬到天空中,這個時候物色到中意對象的便成雙成對,悄悄地離開人群,隱進無人知曉的地方,竊竊私語互訴傾慕,私定終身。一年就只有這一次不受約束的鵲橋會,使他們置理性于不顧,傾訴衷腸,痛訴相思之苦。情到深處怨自消,情到深處難自拔。于是山坡上叢林間演繹著人間最真實最火熱的男歡女愛。真所謂相思留藏平常日,激情共燃丟包時。
哈尼歷年:跳起黃灰做得藥,唱得月亮落下坡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主體民族是哈尼族和彝族,其中哈尼族有六萬人,占總?cè)丝诘陌俜种迨陨稀?006年自治條例規(guī)定哈尼節(jié)統(tǒng)一放假三天。江城哈尼族終于有了自己的法定節(jié)假日。如同漢族把過大年叫春節(jié)一樣,哈尼族也把傳統(tǒng)的哈尼歷年稱之為哈尼節(jié)。曲水鄉(xiāng)是江城哈尼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地處李仙江南岸,風光迷人。曲水鄉(xiāng)每年的哈尼歷年節(jié)都舉行大型隆重的慶祝活動,這天哈尼族同胞換上了五彩繽紛的服裝,聚集在一起?;诘乩斫煌ㄉ系谋憷兔褡宓恼J同,老越兩國的人過來參加狂歡的也很多,不過老越兩國哈尼族通稱阿卡。
哈尼族是酒一樣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被人們稱為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民族。曲水因為哈尼族為主,又有著崇尚歌舞的傳統(tǒng),所以在江城被稱為歌舞之鄉(xiāng)。他們的主要舞蹈就是剛才提到的阿迷車和嘎尼尼,主要樂器是蘆笙、三弦、吹葉子。按哈尼族的歷法,十月是歲首。這時秋收結(jié)束農(nóng)事清閑,倉中糧滿,廄中豬肥,正是過年的好時節(jié)。哈尼人利用這個時光走親訪友,喝酒吹牛。小伙子請媒說親,小姑娘談婚論嫁。嫁出去的姑娘這個時候常常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所以在路上常會遇到扛著幾棵甘蔗提著一點果物的這類行人。
在哈尼族居住的怒那村,這天家家都殺豬舂粑粑,還有的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為體現(xiàn)節(jié)日的氣氛,這天全寨特地挑出十家來比賽殺豬和舂粑粑。沒有參賽的男女老少都著新裝在旁邊吶喊助陣,氣氛熱烈緊張。得勝者得意洋洋,失敗者也無所謂,反正豬要殺粑粑要舂。
晚上人們又燃起一大堆篝火,吹笙打芒,唱歌跳舞。為了先吸引群眾,開始跳的還是阿迷車,因為大家都會唱,哪怕跳不好也不會冷場。歌聲一吼,人們就里三層外三層,高唱阿迷車,猛跳阿迷車。跳得灰塵飛揚。但人不但不減反而越聚越多。后來又跳蘆笙,這就有點輕松了,因為要一問一和一答。參加的人既要會唱會應又要會跳會和。實際上會唱的人并不多。但有氣氛就好,管它會不會唱會不會跳,參與其中才是最大的快樂。
度戒:瑤族男兒的成年禮
度戒是瑤族男人的成人儀式,是瑤族特有的一種習俗,是瑤族男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神圣一課,比娶親嫁女還要隆重。在他們看來只要度戒并度戒過關,你就是男子漢,就得到了神靈的保護,得到社會的尊敬,可以擔任全寨的公職,獲得男性人生的社會價值。沒有度戒或沒有度戒過關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價值的人,就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姑娘的愛慕,甚至找不到婆娘。
度戒程序比較復雜,時間也較長。一般長到十歲時他們的父母就請識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來給他度戒,決定度戒年份后父母提前一二年就養(yǎng)兩大頭豬。然后在已定的度戒年內(nèi)再確定度戒的具體時間。確定時間后把師父請進家燒香拜神,做法事,消邪氣,然后等到度戒儀式時才能出門。這期間師父讀經(jīng)教授進行本民族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度戒者在師父的訓導下自覺修身。接著在度戒儀式前一晚上舉行隆重的神奇動鼓儀式,之后才能到戶外進行天臺度戒。
度戒的整個儀式繁雜冗長,所以太陽尚未出來,度戒儀式便已經(jīng)開始了。主師父先誦經(jīng)做法事,然后一身紅袍的引路師指導度戒者穿上紅色神袍,系紅腰帶,頭戴瑤族的“上元”圣像。引路師把一條紅布條的一端系在他的腰上,把另一端系在度戒者的腰上,兩人就用紅布條聯(lián)系在一起,象征度戒者徒弟像嬰兒一樣尚未分娩離開母體。引路師拿著神劍和神咒引領度戒者走向度戒天臺,又領著度戒者圍繞天臺轉(zhuǎn)三圈,才手持樹葉神咒首先從正面的木梯爬上天臺,口中念念有詞,那是他在念經(jīng)請神。引路師請好神后又下來一步一步把度戒者領上天臺的戒桌,把系著的紅布條解開,表示嬰兒從娘體分娩。接著引路師又給度戒者講解誓言,并分別向四個方向叩拜諸神保佑度戒成功。叩拜完后把神劍和神咒交給度戒者,然后跳下天臺,將木梯撤掉。引路師又到天臺正面站著,指導度戒者耐心地等諸神到來。諸神到來后度戒者對天發(fā)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劫……。度戒者發(fā)誓完畢,引路師又指導度戒者做度戒的準備動作。天臺下幾位男子漢拉開了戒網(wǎng),度戒者的正界師父手持長刀鉆進戒網(wǎng)下攆鬼消災,邊揮刀邊大聲叫嚷。攆完鬼消完災后,正界師父口含法水站到度戒者身后。度戒者站立在戒桌正中,按引路師的指導把神劍和神咒從左肩背后放落地下,雙手順身下垂,再將雙手抬起來整理好神袍,將前后衣尾收攏分別別在腰帶間或夾于雙腳膝后,然后兩腳并攏屈向胸前緩慢下蹲,兩手十指交叉緊緊地扣住雙膝,兩個拇指平排抵著桌面支撐身體,然后慢慢地移動到戒桌的邊沿。這時正界師將口中的法水噴出,大喊一聲“度下”。度戒者應聲緊緊抱住雙腿曲身仰掉下天臺落到戒網(wǎng)里。正界師又把度戒者掉進戒網(wǎng)時自動蒙蓋的被子掀開,解開度戒者還緊緊扣著的手指,并用一個三角形的印章在度戒者的手上打了一個紅色的印記。度戒者跪著拜謝師傅。至此度戒儀式已算結(jié)束。歷時近三個小時。
度戒對瑤族人來說是極其嚴肅的儀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至終都貫穿著本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內(nèi)容和戒律條文訓導,他們借助這一形式給即將走向社會的男人灌輸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內(nèi)容,使度戒者這些受戒者在人生的轉(zhuǎn)折關頭受到一次終身難忘的特殊教育和熏陶。
祭龍:對自然的感恩
祭龍是江城彝族最隆重最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一般為期三天。
彝族祭龍時間選在缺雨少水的三月,在農(nóng)事之前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祛災除福。彝族生產(chǎn)以稻作農(nóng)耕為主,但由于種植技術落后,天氣的陰晴旱澇直接影響著農(nóng)作物的生長,而農(nóng)作物收成的好壞又直接關系著彝族的命運,而龍又是一種能呼風喚雨和控制水源的神物,祭祀天上和地上的龍神也就成為了農(nóng)耕文明永恒不變的主題。彝族祭龍是在祭樹,當然祭的是以榕樹為主的大樹。這類樹枝桿粗壯,根深葉茂,常年翠綠,四季不謝,象征著興旺發(fā)達,正好可以作為追求莊稼興旺發(fā)達觀念的寄托物,于是將它神化,或者說把它作為神的化身而加以崇拜祭祀。
江城最大彝族寨子博別寨的祭龍分為準備、祭祀、休息三天。
祭龍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殺豬雞鴨,在粑粑正中滴上一滴動物血,有的還在上面插上花,邊緣上撒點籽種,然后抬到龍樹下獻。龍樹其實是一棵大青樹。龍樹下用石塊砌成平臺當作祭臺,祭臺已經(jīng)擺放著酒、肉、米、茶、粑粑等貢品。龍樹下用紅株栗樹搭一個青棚,表示為龍搭一座房子。青棚上拴系著茅草搓成的繩子表示金銀鏈,地下則鋪滿青松葉。又有幾個小伙子砍回河邊蘆葦捆綁在龍樹上,他們說是幫龍神系褲帶,有的說是給龍神穿外衣。龍樹下幾個上了年紀的背母(巫師)念念有詞的禱告。
公雞獻上,青棚搭成,祭龍開始。這個時候全寨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祭祀活動了。他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已經(jīng)殺好的雞鴨、米、粑粑、鹽巴、水、香火等祭祀所需貢品,放在龍樹下的祭臺上,然后點上香火。背母手持一碗水站在祭臺前。所有參加祭龍的男女老幼跪在龍樹前叩頭。龍頭背母念經(jīng)請神:天神龍王,萬物你為王,風雨雷電,都歸你管。莊稼樹木都求你生長,豬雞茶酒,抬來獻你。念畢,龍頭代表龍開始播雨,把碗中的水灑下。人們歡呼著用手用碗用衣服接雨,并十分高興地把接到的雨水喝下。然后,龍頭背母又念十二月歌。念完,眾人磕頭祈求。龍頭又把祭臺上切碎的豬蹄、鹽、蒜等摻進貢米,攪拌幾下后撒向臺下的眾人。人們紛紛拉起衣襟帽子或手中的物件接受。然后有一個男人把豬肉切成塊分給湊份子的人家。至此祭龍表示結(jié)束。整個過程,人頭攢動,場面熱鬧。
活動結(jié)束后,眾人抬著祭過的粑粑肉等各回各家?;氐郊野衙追呕孛坠褚允矩S衣足食,把豬蹄片丟進豬圈以示豬滿欄,把蒜交給娃娃表示聰明伶俐,把鹽裝在瓦罐里希望錢像鹽一樣多。
祭龍儀式后開始攆鬼活動。男娃娃用鍋灰抹黑臉容,手提鐵鏈和木棒沖進各家各戶猛敲猛打驅(qū)除鬼魔,順便把主人準備好的糖果收入囊中。把鬼趕到寨門外后在寨門上吊起用茅草扎成的篾柵欄,再拴系上雞頭雞腳,稱做龍把門。這樣鬼就無法進入寨子了。然后由背母們?nèi)敕磕钪湔Z驅(qū)魔祈福,同時向每家收取一碗米和一塊臘肉,用來做下午的臘肉稀飯。
太陽偏西的時候,人們在廣場燃起篝火,全寨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邊吃臘肉稀飯邊跳起龍笙舞。舞蹈花樣翻新,什么龍蹬腳、龍?zhí)ь^、龍翻身、龍擺尾、龍抱蛋、龍穿花等等。因為第二天全寨人都休息,所以跳笙對歌會通常持續(xù)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