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高軍 田 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闭Z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生活,“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必S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悟人生的真諦?!罢Z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闭Z文學習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學語文、學“活”的語文。
1 有情有趣——識字教學的“生活化”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要多識字,盡快地進入閱讀階段。如何讓學生在單調(diào)枯燥的橫、撇、豎、捺中學得有情有趣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因此,在詞串識字教學中,我從整體入手盡量讓這些字在學生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畫”。
如教學“寒流、大雪、北風,蠟梅、翠竹、蒼松,蟒蛇、螞蟻、刺猬,滑雪、跑步、跳繩?!币徽n時,我首先用多媒體手段顯示寒流侵襲、大雪紛飛、北風呼嘯的場面,讓學生說說此時此刻的感覺。有的說:“真冷呀!”有的說:“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話,一定會縮著脖子、低著頭,凍得真發(fā)抖!”我讓他們在這樣的情境中認讀這些詞語,學生讀出來的不僅僅是幾個詞語,更是自己的感受?!霸谶@么惡劣的氣候里,你們看它們表現(xiàn)得怎么樣?”多媒體依次出現(xiàn)蠟梅怒放、蒼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畫面,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見所感。有的說:“它們真勇敢!”有的說:“它們真是好樣的,是個小英雄!”“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蠟梅、翠竹、蒼松!”學生朗讀的聲音變了,語調(diào)變了,就連姿態(tài)和神情都變得個個腰桿挺直、精神飽滿,儼然就是一個個小英雄。接著,我把話題一轉(zhuǎn):“小朋友們,你們再看它們又在干什么呢?”學生看到三種動物冬眠的圖片都笑著說:“它們都在睡覺呢!”“對了,有些動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這叫冬眠。你們看它們睡得多香呀!我們應該怎么讀呢?”學生紛紛說:“我們應該輕輕地讀,不要把小動物們吵醒了!”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想象在馳騁、情感在激蕩、思維在跳躍、靈性在升騰……正如前蘇聯(lián)審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的那樣:“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在這充滿著生活的氣息、飽含著親身的體驗與激蕩著情感的情境中進行識字教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負擔為享受、變苦痛為快樂。
2 開放而富有活力——閱讀教學的“生活化”
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弊髡邔懳恼?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學生讀課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師要善于把握課文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觀景,啟發(fā)想象,步入情境。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學習語文創(chuàng)造具體生動、引發(fā)聯(lián)想的情境,設計雙向互動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吐真言、抒真情”。
如教學《井》一課時,井水的特點是“很甜很甜”、“很涼很涼”,任憑老師怎么講,也代替不了學生的感受。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井水這些特點呢?我設計了“拍廣告”、“編廣告詞”為場景的實踐活動。在表現(xiàn)井水“很甜很甜”這一特點時,有一組學生是這樣表演的:一個學生蹲下來當井沿,另外三個學生演過路人。一個遠足干渴的過路人發(fā)現(xiàn)了這口井,驚喜地喊道:“啊,井,還有水呢!”于是彎下腰準備喝井里的水。另兩個過路人“聞風”一擁而上,三人你爭我搶,各不相讓。學生的表演顯然是為了突出井水的“甜”,但表現(xiàn)的方式有些欠妥。這時,我對他們說:“孩子們,井水雖甜,但人情更重要啊!你們能不能改編后再來表演一次?”第二次的表演就顯得非常文明,一個學生說:“井水真甜啊,請你喝一碗嘗嘗!”然后兩人各捧起碗來“一飲而盡”,再把碗一舉說:“真甜啊!”臺下響起了一陣掌聲。表演后的采訪更讓我感到驚喜,我問:“你們喝井水時有什么感覺?”一生答:“甜!”另一學生又補充說:“很甜很甜!”我本來沒打算再問,因為已經(jīng)“很甜很甜”了,不可能再有比這更好的贊美了。沒想到第三個學生趕緊走到我跟前說:“老師,喝井水的時候我感覺到人情更甜!”我真的被他們打動了,笑著說:“你還喝出了人情味!”其實,學生讀一篇文章的感受,不也正如品嘗井水一樣,各自都能品出不盡相同的結(jié)果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也應注重價值取向。”法國人丹納不是說過“人所能了解的感情,只限于和他自己感到相仿的感情”嗎?我通過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啟動了學生積淀已久的情懷。于此情此景中讀書,學生不但飽含著濃濃的“甜味”,還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真情實感。
3 找尋生命的綠洲——習作教學的“生活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睆膶懽鞯囊髞砜?強調(diào)作文教學要生活化。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币痪湓?“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在教學實踐中,我鼓勵學生以“記錄生活”的形式進行習作訓練,倡導生活中有什么就記什么,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就錄下什么,活是什么樣的就寫成什么樣的。這很像美術中的白描寫生,見到眼前的事物,便用線條如實描繪下來,而無須進行刻意的藝術處理。要求學生的習作記錄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體現(xiàn)童真童趣。學生的習作也是隨感而發(fā)、隨事而記,而不是將習作訓練機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課上。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系列活動,如“親情行動”,讓學生每周計劃為長輩做一件增進情感的事情,給奶奶敲背、陪爺爺聊天、幫媽媽整理房間……再如“感悟秋天”,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尋找秋天。學生通過目睹、耳聞、鼻嗅、口嘗去感悟秋天……通過這些系列活動,讓學生觀察現(xiàn)實生活、積累人生體驗,讓學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現(xiàn)自我。學生有了生活的積累,才能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才有可能從中發(fā)現(xiàn)思想的閃光點并產(chǎn)生一吐為快的創(chuàng)作欲望,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每當我欣賞著學生的系列習作,就被那濃濃烈烈的生活氣息、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樸素平實的語言表達,天真爛漫的靈性飛揚所感動,這樣的習作訓練才真正練到學生的心窩里。難怪葉圣陶會這樣說:“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p>
4 溝通課堂內(nèi)外——課外實踐的“生活化”
“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外繼續(xù)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不斷得到提高,語文這個特殊工具也會被“活用”。在學完《秋姑娘的信》一課后,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葉,自己動手把落葉拼成圖案粘貼在白紙上,并且在圖案旁寫幾句話。孩子的想象力特別豐富,有的拼成了小鳥在樹林里玩耍,還在旁邊寫著:“樹林是小鳥的家,讓我們每人多栽一棵樹,讓小鳥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魚在池塘里游,旁邊寫著:“小金魚,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學游泳嗎?”……這樣的實踐活動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豐富了孩子的語言,而且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再如學完《南極來信》一文后,學生對南極這個地方感興趣,特別是南極的動物,什么企鵝會不會飛、雪豹吃什么等一連串的問號掛滿眉頭。于是,我?guī)е鴮W生來到閱覽室,《南極探密》、《漫游南極》等一本本書吸引著他們?;貋砗?讓學生把自己的收獲在班級里匯報,每一位學生的臉上都寫著“成功”的喜悅。
千方法萬方法,再沒有什么方法比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讀書實踐活動更好的方法了。相信在語文教學這一廣闊的天地里,只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將“生活”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必將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