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花兒開了……”8歲的侗族小女孩張君宜和其他18名小伙伴坐在連隊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大聲朗誦課文,不時揚起天真的笑臉。這是一所大山深處的“特殊”學校?!皩W?!本驮O在二炮某部通信二連營區(qū),“老師”則是連隊的幾名官兵。
這所“特殊”學校緣起于附近的一所“吊腳樓小學”。通信二連駐地是一個群山環(huán)繞、山清水秀的侗家山寨,小河繞村而過。如畫的村莊卻無法掩蓋村民的貧苦,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2004年,當時的二連連長舒玉風走訪村小學,眼前的情景令他十分震撼:吊腳樓的堂屋便是學校唯一的教室,三面透風、屋頂見天,房屋年久失修。村委會多次決定新建學校,無奈資金缺乏。這年底,學校僅有的一名教師因病退休,新分來的老師遲遲沒有到任,學校不得不關門停課。
官兵征得領導同意后,連隊黨支部選派骨干利用雙休日給失學的孩子們義務補課。從此,每逢周末,寧靜的村莊又傳來了朗朗讀書聲。
然而不久,一場暴雨讓小山村重歸寧靜。由于“吊腳樓小學”年久失修,暴雨過后,“校舍”嚴重傾斜,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2006年5月,經(jīng)連黨支部商議,決定暫時將“學?!边w到連隊,并從官兵中挑選了3名“教師”,利用連隊學習室、微機室和圖書閱覽室的資源優(yōu)勢,對孩子們進行補習。
“學校”最初只有6名孩子,但先進完善的教學設施、“兵老師”認真、精彩的授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隨著學生的增多,連隊按照年齡和文化程度,將學生分為小、中、大三個班,增派干部任文化課輔導員,并增設英語、電腦和國防教育等課程。
為了不讓孩子因家庭困難而失學,連隊還成立了“侗鄉(xiāng)助學基金”,先后資助了15名失學學生。今年9月,由駐地聯(lián)合捐資新建的小學將正式開課,學生們終于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家”。
責任編輯/羅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