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破國易主 夜筵驚魂
楔子
公元1276年,宋恭宗德祐二年正月,臨安。
山林隱晦,桃花落英,大漠的朔風襲擊西湖,這一百五十年的怡情風物,仿佛聽聞城外蒙古鐵蹄的鏗鏘,傷感就在這凄冷之春中無可挽回更換主人。
忽必烈的右丞相伯顏率軍20萬,自破襄陽后順漢水入長江,殺氣騰騰,劍指臨安。
南宋朝廷國門頓開,黃州、蘄州、安慶、建康(南京)的守將潰敗的潰敗,投降的投降。朝廷中的大臣束手無策,言戰(zhàn)的無兵將,想逃的有法子,以各種理由乞求御史上書彈劾自己,好求個“名正言順”的罷官回鄉(xiāng)。
宋度宗趙璂不堪看風雨飄搖的半壁王朝,早早撒手人寰,遺留下一群幼兒寡婦,年僅4歲的太子趙灦繼位(后廟號恭宗)。
一個還尿褲的孩童連龍椅也還沒坐得端正,對著那班不是愁眉苦臉就是鉤心斗角的大臣,只憑年邁70的太皇太后謝道清攝政。
破城奪府的伯顏大軍三道:右軍參政阿剌罕,以步騎自建康出四安,撲獨松嶺;左軍以張弘范水師自江陰沿水路攻打澉浦、華亭;伯顏率中道,鐵馬金戈,所向披靡。
應詔勤王的張世杰水師在焦山一戰(zhàn)慘敗,臨安勢危如累卵。
面臨元軍泰山壓頂般之勢,太皇太后與群臣惟有繼續(xù)商議乞降。
宋庭的議和非止一次,前丞相賈似道的派人主動向伯顏提出稱侄、侄孫并納幣的屈辱條件,祈求罷兵議和;繼而又派使者再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許諾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希望借金銀財富以求一隅茍安。
大勢在握的伯顏趾高氣揚答復:當我軍兵馬還未渡過江,議和入貢還勉強可以,眼下沿江諸郡都歸附皆大元了,還憑什么議和?
賈似道蕪湖失敗后,被謫南去途經漳州城南木棉庵被殺。陳宜中彈劾賈似道而居位左丞相,再次主持降和,伯顏就傳話,請降如有誠意非要丞相親自出面不可!陳宜中惟恐被元軍拘留,效仿右丞相留夢炎的無恥所為,私自逃走,致使南宋再次違約。
伯顏驅大軍進逼至臨安城北皋亭山駐扎,旌旗蔽日,鼓角動地,唬得謝道清再封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再入元營與伯顏議和。
文天祥骨硬氣犟,敢與伯顏唇槍舌劍,果真被伯顏扣押不放。
太皇太后采納了禮部侍郎陸秀夫的勸諫,駙馬都尉楊鎮(zhèn)、楊亮節(jié)、俞如珪等護衛(wèi)楊淑妃帶著宋度宗庶出的趙昰、趙昺二個兒子悄然逃離臨安。
烏云壓城城欲摧,面對城外黑壓壓望不到盡頭的元軍,滿城黎民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往時熙熙攘攘的勾欄瓦舍一片死寂,沒有戲演沒有說書了;茶肆不再煮茶了,酒樓不再飄香了。
朝廷文武百官散的散逃的逃,剩下的文官只有6人面面相覰。偌大的皇宮冷冷清清,深夜猶聞趙氏孤兒寡母的嚶嚶泣啼,伴隨的惟有大殿樓閣幾只老鴰刺耳叫聲。
回天乏術,太皇太后謝道清只好下旨,在臨安城樓上扯起一面光滑的白綢緞……
(1)
入夜,臨安宮城福寧殿,燈火綽約。
角檐金瓴上似有只蝙蝠無聲無息掠過。不,那是一條人影在兔躍鶻落!
福寧殿是宋室御用的劇院,在大堂以及環(huán)廊四周大排筵席。
正座的主人已非趙氏兒郎,而是剽悍狂放的元朝右丞相伯顏,他犒賞手下一班燕頜虎腮的元軍將領。
可憐那太皇太后謝道清,還要帶著全太后和年僅四歲的幼主趙灦滿臉沮喪的陪在伯顏旁側末排后座,一夜之間的九五之尊淪為階下之囚,人生的落差是何等折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謝老太太鉛華剝落,神情落寞,堪比市井潦倒老婦。
筵席全照宋廷慶功宴的菜色,伯顏獅子鼻一哼,筵席的酒監(jiān)司拉長聲腔:“上——酒——菜!”
太監(jiān)帶著侍者魚貫而入,香氣四溢的宋室御菜——“江南十五盞”合三十道菜肴逐一端上:第一盞是“花炊鵪子、白腰子”,第二盞是“奶房簽、三脆羹”,第三盞是“羊頭簽、萌芽肚”,第四盞乃是“煨牡蠣、金花煎”……煮、蒸、炒、煎、炸、膾、炙,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蒙古將領雖然南侵已久,對江淮以北金國故土的漢人生活有所領略,但見到江南皇家御菜就多見小怪了。這些吃慣了草原烤羊加馬奶酒的豪漢們面對如此色香味全的美食,實在是不知如何下箸,規(guī)矩地看著伯顏的舉止。
坐在右?guī)┡诺挠臆姼睅泭W魯赤是個出格的莽漢。他一低頭,天靈蓋上亮著剃光了的小方,左右垂耳的小發(fā)辮幾乎湊到剛上桌面“西湖醋魚”,他那蒜頭大鼻子聞吸一下,打雷般連連打噴,竟把配伴的一盞燕窩羹弄翻。
伯顏威嚴地咕嚕句蒙語,奧魯赤趕忙捂住鼻子,端正坐態(tài)。
伯顏本是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的麾下大將,后追隨忽必烈,屢立戰(zhàn)功,官拜丞相兼伐宋大都督。
僥伯顏闖北走南經歷,大元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也未曾品嘗過這樣的精烹細燴。
他拿起銀勺在“羊頭簽”的琉璃碗內舀了一點,端到鼻子前一聞,放之入口,細細咀嚼著,摸著虬髯問傳遞杯盞碗碟的小太監(jiān)道:“這羹如何煮的?”
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小太監(jiān)從未見滿殿多是懸劍掛刀虎目狼睛的武將,伯顏的嗓音天生洪亮,漢語的咬字不清,以為說那“羊頭簽”難吃,嚇得面如白紙跪地告饒。
“丞相大人,這喚做羊頭簽,乃南宋宮廷精燴的美肴也!”右席上一人答話。
伯顏舉目一看:此人濃眉廣顙,目如流星,頦下三綹髯須,兩道鷹翅濃眉之間透出幾分儒雅風采,乃是右軍主帥張弘范,字仲疇。
張弘范是蒙古人統(tǒng)治下生長的漢人。父親張柔原是河北定興的地方豪強,蒙軍侵滅金國時而降受封為千戶、都元帥,隨元軍平定中原,戰(zhàn)功累累;受元太宗窩闊臺封萬戶。
張家府著意接納流落民間的漢族儒士,將金國末代的狀元也收作幕僚,致使栽培出張弘范年紀輕輕就文武雙全,出類拔萃,從軍校尉一路提拔擢升,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
侵宋三軍將帥中,伯顏對張弘范也刮目相看。
破建康時,伯顏在也犒賞三軍。伯顏取出庫存黃金分別論功行賞,宴席上獨張弘范姍姍來遲。
伯顏面帶慍色地呵斥道:“大蒙祖宗傳下的法規(guī):但凡軍中集會,遲者受罰!即使王親貴戚、功高昭著者也不可寬赦,莫非張將軍忘了此規(guī)矩?”
張弘范神態(tài)自若,從容不迫答說:“丞相,有關戰(zhàn)場軍事集會,末將從來沒有遲到,如今聚會乃領受犒賞,論功行賞也罷,論資排輩也罷,末將不敢爭先恐后。望丞相明察!”
伯顏對他非但不責,更為青眼有加。在今次大排場御菜筵席,伯顏正要借機推崇漢文化,張弘范無疑是推波助瀾的好手,于是問道:
“仲疇,這明明是魚羹的東西,為何喚作‘羊頭簽’?”
站了起身的張弘范大有教師匠口吻道:“‘簽’乃南人作‘羹’意解?!蝾^簽’其實就是‘羊頭肉羹’之意。據(jù)南人食譜書籍介紹,‘羊頭簽’每一份羹就需要兩個羊頭來煮,羊頭只剔取眼眶周圍的那一點精肉剁成蓉,用10年的紹興黃酒把兩者腌制,以陳年老醬文火燉數(shù)個時辰方成羹,食前再撒點上等杭菊,乍眼看如同魚羹無異,吃起來卻馨香細膩鮮味無比呵!”
伯顏聽罷再細細嘗幾口,撫掌嘆道:“僅僅一道小菜,就如此費時費力,難怪有極品美味,瓊肴玉漿不外如此啊。嘿嘿,南人若把這些功夫精神花在布陣打仗上,恐怕今時坐在這里的就非你我了!”
“丞相所言極是!南人性多猜忌,又好虛與委蛇,芝麻小事卻大費周章,滿朝文武就只懂欺上瞞下,互相傾軋,敗就敗在此!”
張宏范高談闊論,目光橫掃過謝道清、全太后、趙灦那班南宋遺老遺少。
伯顏肆意大笑:“食區(qū)區(qū)一碗肉羹卻能悟出如此道理,將軍實在是大元之英才也!拿酒來,我與仲疇對飲三杯!”
“謝丞相!”
兩人舉杯,眾將官在一遍叫好聲中開懷暢飲了。
伐宋的元軍編制是以蒙古將領為首或為監(jiān)軍,北方漢軍將領為副,而投降的南宋官兵就充當前鋒陷陣。這三者之間關系僵硬常常引起沖突,蒙古官兵欺壓降軍官兵,漢軍將領不服蒙將,而宋降將又不得不討好前兩者。
那奧魯赤平時就不滿屈居為張弘范副手,見伯顏當眾夸贊張弘范為大元英才,妒火頓冒,幾碗酒下肚,抓起盤邊一塊“金花煎”沖張弘范挑釁道:“張帥是漢人,見多識廣,無事不曉,末將想知道這又有何來頭?”
“嘿,它大有來頭哩!”張弘范欲言又止,因為瞥見對面席的呂文煥頻使眼色,立刻心領神會。
原南宋主將呂文煥在襄陽、樊城與蒙古兵拉鋸抗戰(zhàn)五個春秋,曾經箭傷過攻城的張弘范。至第六年頭,登基了忽必烈調集元軍主力,又派遣回回炮匠因相地勢,造炮城外東南隅,破了樊城,再移炮攻向襄陽,一炮擊毀譙樓,那重150斤的炮石,落地時砸陷七尺,滿城人心動搖。
在元軍強攻碎城之際,張弘范飛騎至城下吆喝與呂文煥對話,喊了一番勸降道理,并在城下折箭誓約旦旦道:如我張弘范口是心非計較前嫌,則如同此箭!
襄陽城中軍民到了捕鼠充饑,拆屋作柴的地步,呂文煥別無選擇,開城出降。蒙古軍曾有野蠻的傳統(tǒng):凡是頑抗的城市,破城之日全城雞犬不留。西夏國都、花剌子模等歷史上著名的大都市,皆因屠城政策而灰飛煙滅。當呂文煥帶著綬印來叩拜見伯顏,帳中吹胡子瞪眼的奧魯赤、唆都紛紛拔刀。
張弘范竭盡全力的搭救,伯顏也需要呂文煥調教南下水師,所以不殺他還委以重任。故此,呂文煥與張弘范成了莫逆之交。
張弘范明白那眼色意思,就對后座的原臨安知府賈余慶說,“這故事還是讓賈大人說吧!”
“哦,這就是有名的大救駕!”難得有出風頭的賈余慶搖頭晃腦如數(shù)家珍說,“配制原料就是面粉、冰糖、桔餅、桂元、青絲、核桃仁、熟豬油……”
“煩不煩?”奧魯赤甕聲甕氣的打斷了賈余慶的話,“直接說怎么大救駕就是啦!”
“那有關本朝,不不,乃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故事!”賈余慶對伯顏拱手卑謙道,“不知道丞相愛不愛聽?”
“無需顧忌,此乃同歡共慶,先朝的趣聞軼事,可開開咱草原雄鷹的視野!”
賈余慶聽伯顏這么說,侃侃而談:“三百多年前,趙匡胤引軍攻打南唐的重鎮(zhèn)壽州,無奈壽州城高壕深,糧草充裕,數(shù)路兵馬強攻9個月不克。最后,還是南唐后主病重疏忽督戰(zhàn),才教趙匡胤破關入城。
“戎馬勞頓的趙匡胤胃口不開,食欲減退,廚子就變法子做了可口的點心,趙匡胤嘗試可口,連吃10只,脫口而出:妙哉,這真是救了我的駕!大救駕就因此得名!”
“屁的大救駕!”萬戶唆都也借題發(fā)揮叫嚷著,“如果靠你們這班豆腐渣將軍的救駕,趙匡胤再生也要投降啦……”
唆都此言一出,呂文煥、范文虎諸將面色陡變。
“放肆!”伯顏一聲斷喝,“今宋已歸降,南北一家,蒙漢該是兄弟,絕不可厚此薄彼!”
伯顏對美食并非一無所知,捻一件糕點炫耀說:“就如乳酪酪面——乳酪本是咱大草原的食物,傳到這臨安,南北柔和制作成酪面,居然也成了宋高宗趙構喜歡品嘗的御菜!太皇太后,我說的沒錯吧?”
呆坐一旁的謝道清垂目養(yǎng)神。她心灰意冷,眼前統(tǒng)統(tǒng)不見為凈,她心底還是怨天尤人:德祐元年六月庚子日,天象出現(xiàn)日蝕,長空頓黑,滿城呼號,市井百姓紛紛敲鑼趕“天狗”,大半時辰才復綻日光。奉佛信道的她認為這是“天戒”,于是下懿旨削去自己“圣?!弊鹛?。但,災劫依然難免……
此時,木然的她沒想到伯顏會發(fā)問,被身邊的全太后提示,才夢囈般答道:“丞相英明、丞相德鴻……”
老太太的神態(tài)惹得那班蒙古將帥哈哈大笑。
“丞相今晚的大酒大肉,你們不覺得還是有點美中不足嗎?”
三軍監(jiān)軍彥帖木兒笑罷,眼溜溜的肆意瞥著豐姿綽約的全太后,向蒙古將領鼓噪:“美酒美食也有美人,就是令人陶醉的歌舞沒有啊!”
“嘿,若然沒歌舞,本相怎會選址這福寧殿設宴?”伯顏幾分得意笑道,“那不如干脆就在金鑾殿吃喝!”
酒監(jiān)司得到了伯顏的示意,適時高聲下令:“上——歌——舞!”
(2)
這筵席歌舞,倒令伯顏費煞心思。
臨安破城前夕,宮廷里稍有膽色的歌女、樂手、宮娥也相繼私夾細軟,溜之七八。剩下的要么是老了跑不動,或是年紀太小或沒門路跑的,寥寥無幾。
酒筵豈能沒歌舞?鐘情中原文化的伯顏馬上派帳中左司員外郎阿利柏從民間召了一班市井藝人,再調麾下一班隨軍樂手,臨時拼湊成團,挑選原宮廷的歌女李婉妤當任主持、領班者。
伯顏觀看排演那天,李婉妤剛好訓練幾名市井藝人吊嗓子,她示范著引吭高歌一曲《杏花天影》,聲脆圓潤,響遏行云,余音裊裊帶出一絲清幽悲涼。
伯顏召她跟前盤問,李婉妤對答如流,沒有半點怯色。
她幼年就在“瓦舍”、“勾欄”賣唱演戲,后隨班進宮為宋度宗賀壽,謝道清喜歡她長相俊俏,演藝出眾,于是把她長留宮中教坊。兩年前幼主趙灦登基的大典喜慶歌舞,就是她擔綱。據(jù)她說,沒有臨難逃離尚留宮中,完全是感謝趙家多年的寵恩……
這一點,伯顏尤其欣賞,當即命她領銜統(tǒng)籌歌舞晚會。
不料,李婉妤在叩謝之時候告了阿利柏一狀,投訴說昨晚遭受猥褻,若非一班藝人兄弟相助就慘被污辱,說罷毫不避忌的扯開衣領,袒露肩上一道青淤爪痕!
接受宋降書即日起,伯顏下令嚴禁軍士入城騷擾,而自己的近身心腹竟然斗膽違令,教伯顏頓生怒火,當堂喝令軍校按著阿利柏就地打20軍棍,以儆效尤。
伯顏當著一個歌姬的臉惺惺作態(tài),不單單顯示軍紀嚴明。
進臨安前,他領軍特意去錢塘江觀潮,三天內竟然江潮不發(fā),夜間卻夢見靈佛譴責他揚州屠城濫殺無辜,教他心頭不寧,安撫小歌女,既以威嚴挽顏面,也著意向“神靈”表示懺悔,也為了讓南宋皇廷歌舞風貌得以展示,自己開開眼界。
臺上,披一襲紅氅的李婉妤出場,急鼓繁弦中圓場,臺前亮相,宛如鴻雁收羽:緊身的束腰小襖,托出胸脯堅挺的輪廓,16歲年華少女身段少了幾許單薄,增添幾分婀娜。
她高挽的翠髻如西湖青翠的柳絲,簪著支玲瓏珠釵,猶如紅蓮上水珠欲滴,通明的燈火映襯出精致的瓜子臉廓,散發(fā)著淡淡的柔光,巧笑倩兮間,一對黑白分明的明眸顧盼生輝,綻著笑靨的櫻唇啟齒,清泉流水般致語唱詞,字正腔圓交待節(jié)目——佳人剪牡丹。
伴隨著絲竹鼓樂,兩旁的歌姬齊聲和唱。舞臺中早已擺好數(shù)盆嬌艷欲滴的牡丹,一群身穿絳紅金邊舞裙,頭戴金冠的舞姬簇擁著舞隊的“花心”載歌載舞登場。
領舞的“花心”面容姣好,舞姿曼妙,可惜還是個才十一二歲的小孩,身材沒長豐滿,難以展示“佳人剪牡丹”的媚態(tài)。這個角色的藝伎早逃了,臨時才換上“小兒隊”一個不懂風情的平胸丫頭,實在差強人意。
元軍將領們都喜歡看戲,李婉妤的悅目出臺令他們耐著性子喝酒吃肉,等看豐乳肥臀美女,可望著小童角色就大發(fā)牢騷了:
“丫頭片子啥好看?沒一點興頭!”
“不如換上爺帳下的那班歌姬還悅目!”
心懷不軌的彥帖木兒借著酒興趁機發(fā)難:“丞相他另有私心,晾著大美人白不用!”
這彥帖木兒乃元皇帝忽必烈的叔叔,他原先就是擁戴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皇位,當年是伯顏當說客重金珍寶收買他策反,才迅速擊潰政敵,忽必烈也記住他的功勛,權重位高的伯顏自然也讓他三分。
伯顏臉色一沉,迎著彥帖木兒的目光冷颼颼說:“依王爺?shù)囊馑荚撊绾?”
“聞知宋后能歌善舞,要她上臺跳啊唱啊!”彥帖木兒起座環(huán)顧周圍嚷著,唐兀歹、奧魯赤一幫人附和稱快,哄哄然的。
這叫伯顏左右為難:不從他們之意思,將相不和;而當年金人俘虜了宋徽宗、欽宗,朱皇后幾個妃子感受恥辱就以死抗爭;若威逼宋皇室的太后獻歌舞,有悖于推行的融漢政治主張,且冰冷了漢人的心啊!
張弘范覷見伯顏的難處,把盞至全太后跟前小聲的勸說著。
全太后先漠然后首肯,她將身邊趙灦交付給謝道清,拉拉衣裙走近伯顏作長揖:
“丞相,亡國奴家承蒙善待,無以報答,愿意獻丑一曲……”
“好哇!”“妙哉!”彥帖木兒、奧魯赤等人狼嗥虎嘯。
“望丞相謹記承諾!”全太后淚珠淌溢。
“無需多言,本相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伯顏卻不忍看女人的眼淚,揮揮手道,“難為你了!”
全太后說是太后,年紀才三十掛一,渾身散發(fā)出成熟女人的風韻:睫毛翹長的丹鳳眼透射著慵怠、憂郁的目光,卻另有一番勾人魂魄的魅力;高挽發(fā)髻如彩云盤頂,后冠雖摘了,面頰兩旁的鬢發(fā)依然撐起金鳳,耳環(huán)墜掛;一襲素白羅裙拖地,絲帶束腰,帶托起一對傲然未墜的乳峰;除下圍脖的狐裘,三角處袒露白皙的脖頸,一道肥腴深凹的乳溝。
她蓮步輕移走去舞臺,臀部隨著搖曳步履忽左忽右的輕微地顛動,一直牽動著幾十雙色迷迷的眼光。
臺上的李婉妤兩眼放亮,隨口念著應變更的致語,也沒征求全太后究竟歌還是舞,擅自報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能歌善舞的全太后為諸位看官奉上一支經典名曲《虞美人》,這回真?zhèn)€: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好!”叫喝聲浪中夾帶伯顏的嗓音,不知道是贊李婉妤的隨機應變的巧妙,還是希罕南國皇家美人獻藝?
全太后愣了愣,觸動心頭痛楚,怨恨地瞪了李婉妤一眼。
然而,臺側的鼓樂工奏響了《虞美人》的序曲。
全太后勢如騎虎,欲罷不能,只好朱唇綻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彥帖木兒念過幾年漢語,知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唱卻難品出味來,那充滿淫猥的眼光如馬刀在全太后身上刮來刮去,似乎恨不得將她剝個精光。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比蟪酱?,處身置地,感懷身世,潸然淚下。
“丞相!”張弘范心生蹺蹊,走近伯顏低聲問道:
“臺上小女子要全后唱這《虞美人》,是您的意思還是事先有安排?”
“佛家有言,生生滅滅是輪回!”伯顏答非所問,捋著虬髯長長吁口氣道:
“你看,趙家滅南唐而興宋,如今趙家的夫人照樣吟唱故國不堪,昔日從人家小兒之手奪得天下,今日江山同樣失在小兒之手,天道循環(huán)啊!”
臺上悲慟難抑的全太后如泣如訴,拉腔翻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p>
“噢,仲疇你發(fā)覺有不妥?”伯顏恍然有悟似的側目問道。
“丞相,不覺事情太巧合了?”張弘范敏感地盯住那舞臺偏角的李婉妤說:
“太巧合皆兵家所忌,小歌女怎會對原主子沒一點憐憫心?你瞧她簡直是幸災樂禍!”
這時,李婉妤正在合掌禱告:
“先祖啊,你聽到了嗎,你該聽到吧!你的第廿七代無能孫兒稟告,李氏的江山無法恢復,可終究還是為先祖出了口惡氣……”
當然,她默默的心語是無人聽見的;而她的遽然出手卻令人瞠目結舌。
掌管演出的左司員外郎阿利柏走近她身邊,李婉妤遽然從一面卷旗中拔出明晃晃利劍,驀地捅進他的腹腔!
“興唐社的兄弟姐妹們,殺!”
隨著李婉妤振臂一呼,那班男女藝人紛紛亮出刀劍,沖下臺來專揀元軍將領就砍!
興唐社乃江湖上一支反抗朝廷的秘密幫會,近年隨著時勢變遷,改變了初衷,由反宋變了抗御外族的民間武裝。
彥帖木兒、奧魯赤、唆都等非等閑之輩,即使徒手拼搏也不驚慌,而且多人刀不離腰,霎時間大殿堂如炸了馬蜂窩,殺聲震天價響。
“丞相,謹防聲東擊西!”
張弘范話音未落,忽聞一陣孩童“嗚哇”哭叫,格外刺耳。
只見趙灦被一條從天而降的套索攔腰套住,掙扎得四肢亂撐,宛如一只剛剛釣出水面的螃蟹!
殿頂一個黑衣人,正焦急而慎重地往上收繩,如果不是擔心弄傷趙灦,繩索早就扯盡收上瓦面了。
“抓逆賊!”伯顏怒吼,從貼身侍衛(wèi)手中奪過彎刀,一道弧光飛去。
“嚓”的幾乎無聲,套繩斬斷,趙灦戛然下墜!
張弘范眼疾手快,一腳踹開座椅,騰空躍身,抱斗攬月,雙手將那四歲娃兒穩(wěn)當接住!
黑衣人潛伏屋瓴的良苦用心化為泡影,再看沖下舞臺那幾個藝人猶如潑向池塘一杯熱水,泛不起大波浪,只顧前頭拼殺的李婉妤不覺背后有人舉起锃亮的蒙古彎刀!
說時遲那時快,黑夜人急速揚手飛出兩枚鐵蓮子,“錚”的金屬響聲,砍出的刀歪了,奧魯赤持刀支地,一手著捂住流血的頸脖嗷嗷叫罵。
黑衣人手中套索飛落李婉妤頭頂,她明白自身險境,躍身一手接著套索,伸腿狠踢奧魯赤一個餓狗搶屎,乘勢借力,鷂子翻身,呼的騰越屋頂之上……
(未完待續(xù)。敬請關注第二章:駿馬追風大道血雨)
責任編輯:謝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