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雄偉的高山,也有深邃的峽谷;既有廣袤的平原,也有遼闊的高原……這些高低不平的地形,如何在一張平面地圖上表現(xiàn)出來呢?
等高線法是表示地形的主要方法。等高線是指地面上高程相等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例如,湖泊水面的邊緣就是一條等高線。等高線是如何畫出來的呢?設想有一座孤立的山峰,四周都被水淹沒,水面與山體相截的各點連成的一曲線就是一條等高線。假設這條等高線的高程是0米,山峰高25米。如果水面上升5米,則可得一條高程5米的等高線。以此類推,水面繼續(xù)上升,每隔5米與山體相截得一等高線,直至水面淹沒整個山峰。這樣就可以得5條閉合等高線。把這些等高線沿垂直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縮小繪制在圖紙上,就可得到反映山峰高低和形態(tài)的等高線圖。按照這樣的原理,繪制的反映某一地區(qū)地形起伏的等高線圖,就是地形圖。當然,在地形圖上除等高線外,還有表示水系、土質(zhì)、植被、居民地、交通線和境界線等其他地理要素的各種符號。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判別地勢的高低。等高線的高程注記數(shù)字越大,則地面的實際高程越高;反之,高程注記數(shù)字越小,則地面的實際高程越低。位于同一條等高線的各點,具有相同的高程。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可以判別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坡度的陡緩。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愈多,則山愈高;等高線愈少,則山愈低。洼地則相反,即等高線愈多,洼地愈深;等高線愈少,洼地愈淺。等高線密集的地方,說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說明坡度和緩。如果等高線間隔非常均勻,說明坡度均一;如果高處的等高線稀疏,向下等高線逐漸密集,說明山坡上緩下陡;如果高處的等高線密集,向下等高線逐漸稀疏,說明山坡上陡下緩。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還可以確定地形的部位。一條彎曲的等高線,如果凸出的部分指向低處,說明這突出的部位是山梁、山脊或高地;反之,如果凸出的部分指向高處,那么這凸出的部分就是山溝或谷地。較小的封閉等高線,如果外側(cè)低,說明封閉的等高線處是一座山峰;反之,如果外側(cè)高,說明封閉的等高線處是一個洼地。如果數(shù)條等高線重疊或相交,則為懸崖所在。
與等高線的原理相似,在海洋或湖泊中,可采用等深線反映海洋或湖泊的水深和水下地形的起伏。
當然,在實際使用中,我們還可以加上不同的顏色來進一步表示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陸地部分,采用愈高愈暗的原則,如海拔低于200米的地方常用綠色,海拔200~300米用淺綠,海拔300~500米用淺黃,海拔500~1000米用黃色,1000~2000米用淺棕、2000米以上分別用棕、深棕和褐色等。海洋部分用藍色表示,一般采用愈深愈暗的原則。這就是我們平時見到的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