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廢墟、刨舊梁,自己動手建新房”的標語,已經換成了“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青城山、九寨溝、銀廠溝、鎣華山、九峰山、鳳鳴湖~一億六千萬年來復雜的造山運動,在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之間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上最集中的地理奇觀,也讓四川成為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最多的省區(qū)。
世界屋脊和橫斷山脈的東緣部分,從東北到西南綿延500多公里的龍門山斷褶帶,是因板塊擠壓而平地升起的巨大“推覆抬升構造體”。大約在100萬年到幾十萬年前,龍門山強烈的地震活動,造就了數不清的名山秀水,孕育了豐富的物種和礦產資源,在長江上游地區(qū)形成了一道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
當歷史的指針走到2008年5月12日,沉睡的大山噴發(fā)出積蓄已久的能量。其映秀—北川主斷裂帶爆發(fā)出山崩地裂的強震,龍門山面貌大變,滿目瘡痍。
事隔一年之后,走進龍門山,依然可以感受到已進入活躍期的山地不時輕輕晃動;依然可以看到處處都是“鬼剃頭”的山峰、被毀壞的森林與道路、危險的堰塞湖與崩塌體。
16個山崩爆裂點
許多在山里住了一輩子的村民,對大山恐懼起來,因為他們見證了祖輩幾代人都聞所未聞的悲壯“奇觀”。
礦工孟仁武對《瞭望東方周刊》回憶起2008年5月12日當天,發(fā)生在綿竹市清平鄉(xiāng)的一幕:天全黑了,整個山在晃動,地裂開來,前面瘋狂逃命的一個人,突然被腳下裂開的地縫整個吞沒,十多秒鐘之后,地面又爆裂開,那個人又被冒出的土地從地下拱了出來,奇跡般地毫發(fā)無損,但已經被嚇傻了?!斑@太神奇了!”
在歷經近一年的地毯式科考調查之后,橫斷山研究會會長、首席科學家、地質高級工程師楊勇告訴本刊記者,許多歷史上尚無記載的地質奇跡發(fā)生于此次地震,比如彭州市銀廠溝謝家店的“地開花”:
根據當地村民的描述,當時的山地就像“糖炒板栗”一樣翻滾,一大片茂密的森林,連同幾十家“農家樂”數百人,頃刻間憑空消失,原來的位置成了一片光禿禿的土石地。
“奇特之處在于,如果樹林和農家樂都被土地翻了個埋到地下,那么發(fā)生泥石流之后,應該會有樹枝樹干被沖出來,但是,大雨和泥石流過后,一點樹的影子都沒找到,挖也沒挖出來,不知道哪兒去了。這種情況在史料中從未有過記載?!睏钣聦Ρ究浾哒f。
到目前為止,5·12地震共查出有16個山崩爆裂點,每個爆裂點都是一處悲壯的奇觀。
比如震中牛眠溝蓮花心的高速噴射式爆裂,噴出的物質綿延幾公里長,當時位于起爆點附近的人和家畜,根本找不到痕跡;而安縣高川鄉(xiāng)的大光包,是5·12地震造成的最大規(guī)模的崩塌體,體積達7.42億立方米,是中國已知最巨型的地震滑坡體,690米高的堰塞壩成為現(xiàn)在全世界最高的堰塞壩。
楊勇告訴本刊記者,大地震之后,大面積山體開裂和欲崩滑危巖、成群的堰塞湖,還有總量巨大的泥石流源,讓龍門山地震帶成為次生災害風險最大的地方,地質次生災害的持續(xù)發(fā)育程度和危害性,將遠遠超過聞名世界的云南小江泥石泛濫區(qū)。
楊勇說:“據我們的現(xiàn)場調查,此次地震,死于地震引發(fā)地質災害的人數與房屋垮塌死亡的人數不相上下,財產損失也同樣如此。”
地質次生災害的風險
2009年4月6日凌晨,本刊記者在安縣,體驗到了一次4.6級地震,震中位于北川。而4月16日,當本刊記者來到彭州市龍門山鎮(zhèn)時,又感到腳下有輕微的晃動。龍門山鎮(zhèn)副鎮(zhèn)長杜強對本刊記者說:“最近地下的確又動得比較頻繁?!?/p>
四川省地礦局區(qū)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5·12地震的主震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大大小小的余震還會持續(xù)相當長的時間,而地質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修復,則至少還需要幾十年?!?/p>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災后重建應該尊重自然規(guī)律,充分考慮到震后的環(huán)境承載力和次生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所以,重建的選址應當進行地質災害評估---特別是對分散農戶而言,要避開存在滑坡、泥石流、潰壩隱患的地帶。建筑材料的質量把關和建筑形式的合理選擇,也應當得到相應的監(jiān)管和指導。
家住北川曲山鎮(zhèn)板房區(qū)的王官碧對本刊記者說:“去年地震之后,我們都不知道山還會垮,很多人都搬回山上去住了,結果9月洪水一來,山整片垮了,埋了房子,然后大家就趕緊下山,爭著住板房~現(xiàn)在房子都還沒建,我們都在等著統(tǒng)一安排?!?/p>
在汶川縣映秀鎮(zhèn),本刊記者看到,幾個月前到處懸掛的鼓勵災民趕快動手自建房的橫幅、海報都沒有了,“挖廢墟、刨舊梁,自己動手建新房”的標語,已經換成了“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映秀鎮(zhèn)張家坪的幾位農民告訴本刊記者,去年9月的泥石流之后,干部們就沒有再催大家自己去原地找宅基地建房?,F(xiàn)在張家坪村的房子采用統(tǒng)建方式,統(tǒng)一規(guī)劃,已經動工了。
每一次余震,都可能導致已經松動的山體滑坡、懸石墜落;每一次下雨,都有可能造成新的泥石流。而最讓地質研究者楊勇?lián)鷳n的是:地震一周年后,2009年的汛期又要到來,山里的各鄉(xiāng)各村,是否還有存在風險的死角?一些當時倉促修建于防洪水位之下乃至泄洪通道附近的板房區(qū)域,如何保障安全?
他說,岷江河谷及其支流和龍門山地區(qū),本來就是地質災害發(fā)生頻繁的地帶,5·12地震引發(fā)的地質次生災害,更進一步加重了該區(qū)惡劣的地質環(huán)境。災后重建用地狹窄,很多農田和土地遭到破壞,山體不穩(wěn)定,人地矛盾進一步加劇。災后安置重建中面臨著許多具體問題和困難,急需政府和公眾認真對待。
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楊勇告訴本刊記者,特大地震伴生的次生災害威脅將是持續(xù)的。受災地區(qū)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是成群成帶、規(guī)模大、物源豐富,從破壞特征來看,與人類活動的范圍、開發(fā)建設的強度以及合理性有密切關系。
龍門山一帶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電站、礦山和工廠。在去年的大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人的活動難免影響自然生態(tài),礦廠采空區(qū)使得山體更加脆弱,而架設在山上的那些人工管道,在地震中更是成為安全隱患。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次生災害的程度。
比如什邡市巴蜀電站,電廠本身在山崩時被徹底掩埋,而其建于岳家山山坡上、直徑8米的大型輸水管道,在地震中爆裂開來,洶涌的水流噴射而出,加劇了山體的高速崩塌滑坡,2億多立方米的崩塌量,讓山下的兩個電站、兩所小學、四個生產隊處于險境。
范曉認為,重建應更注重保護自然,更少地干擾環(huán)境的自我修復。假如是在生態(tài)脆弱、已遭受嚴重地質災害影響的區(qū)域,就要謹慎上馬水泥、化工、大型水電等高耗能、高污染或對自然環(huán)境有嚴重影響的項目。所以,在災后重建、恢復經濟的過程中,產業(yè)結構的問題需要慎重考慮。
四川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地學專家艾南山說:“龍門山地震帶的人口負載原本已經超量,現(xiàn)在我們應該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p>
他告訴本刊記者,很多名勝景觀雖然在此次地震中遭到破壞,有些甚至徹底消失,但是,地震同時又制造出了許多新的自然盛景,地震的遺跡也有很大的保留價值。作為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龍門山一帶不應該大興土木,但是作為旅游勝地,它的價值依然存在。
這次地震,被一些專家看做調整產業(yè)結構的契機。在4月19日的博鰲論壇中,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說,旅游業(yè)將會率先復蘇,成為國際經濟走出陰霾的標志性產業(yè)。艾南山認為,四川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而對于全國而言,保護好長江上游的這塊生態(tài)屏障,也是意義重大。
“在這次地震中,災區(qū)的民生受創(chuàng)嚴重,而發(fā)展旅游和生態(tài)產業(yè)恰是富民的途徑?!卑仙綄Ρ究浾哒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