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是湖北人民革命大學的老校長李先念誕辰100周年,同時,也是“革大”建校60周年,在這雙喜臨門之際,作為“革大”第一期結(jié)業(yè)的老學員,我愿意將我所知道的有關李先念同志關心群眾,關注民生的二三事介紹給親愛的讀者,以表緬懷之情。
1950年底我從咸寧縣委調(diào)往中共大冶地委宣傳部工作,當時地委駐鄂城縣城關鎮(zhèn)(現(xiàn)鄂州市),地委書記是張體學同志,張體學是李先念的部下,每年,李先念總要到大冶地委去三至四次,每次去了都要找地直和行署機關的領導干部、一般干部座談,從工作、學習、思想、生活,一直談到對當時國內(nèi)外形勢的看法,深入細致,平易近人,沒有一點省主席的官架子。有一次座談會我參加了,當他知道我是“革大”的學生,在湖北日報發(fā)表了不少文章的時候,校長說:“好學生。但是,不能驕傲啊?!贝蠹倚α耍乙残α?。座談之后,即召集地直行署和鄂城縣直機關全體干部大會,講國內(nèi)外形勢,講得非常的生動。
1950~4月19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號召“在一切公開場合,在人民群眾中,特別是報紙刊物上展開對于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的李先念非常重視,身體力行。省政府辦公廳根據(jù)先念同志指示,在1950年6月3日至9月13日的102天內(nèi),給受批評的各機關(政府)發(fā)出94封信,對情節(jié)嚴重者,還派專人下去督促檢查,將事實經(jīng)過、處理情況在報紙上披露。
1952年lO月上旬,李先念主席收到沔陽縣(現(xiàn)仙桃市)17歲農(nóng)家女子閔全貴的一封來信。信中說,她身受封建婚姻壓迫,遭受著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向沔陽(娘家所在地)、洪湖(婆家所在地)兩縣法院申訴離婚后,兩縣法院互不負責,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她請求敬愛的李主席予以支持,幫助解決。
先念同志看完來信,立即作了批示,要求兩縣法院認真調(diào)查,盡快作出公正處理,并把處理結(jié)果寄交湖北日報發(fā)表。10月12日,湖北日報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出了閔全貴寫給李先念主席的信和先念同志為此所作的批語。
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兩縣法院仍互相推諉。設置各種障礙,不予解決。為此,閔全貴又給李主席寫來第二封信,反映這一情況,先念同志再次寫出批語,批判了這種惡劣的官僚主義行為。湖jE日報再次刊出了閔全貴寫給李主席的信和先念同志的批語。
遵照先念同志意見,省有關部門組成一個專門承辦這一案件的工作組深入沔陽、洪湖兩縣調(diào)查情況,迅速作出公正處理,使年僅17歲的閔全貴沖破重重阻力,獲得了婚姻自主權。
1953年,閔全貴結(jié)婚了,建立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第三次寫信給李主席,告訴了這個喜訊,并表示衷心感謝李主席。
1984年7月,湖北日報又收到了閔全責的一封來信和一張全家福的照片,滿懷喜悅地報告了她一家10口,祖孫四代的幸福生活,再次感謝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感謝已是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和湖北日報對她的熱情幫助。
解放初期,在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先念同志對土改運動的進展情況和出現(xiàn)的問題,非常的關心。當土改運動取得一些成績后,有些干部產(chǎn)生自滿情緒,工作不深人,簡單圖快,走過場,我將這些情況寫成文字稿及時反映給湖北日報,先念同志閱讀后,專門寫文章,1951年4月6日的湖北日報頭版整個版面,配合我寫的《大冶專區(qū)土改取得一些成績后,干部產(chǎn)生自滿情緒》的報道,發(fā)表了李先念同志寫的《麻痹、驕傲、自滿、急燥都是錯誤》的文章和湖北日報寫的《克服自滿情緒,把土改運動深入一步》的社論,對正確開展土改運動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1959年12月,正是寒冬臘月,老校長李先念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在省委、荊州地委負責同志陪同下,來到漳河水庫工地視察,連續(xù)視察了觀音寺大壩、雞公尖大壩、煙墩渠道閘等工程地段。當時擔任觀音寺大壩指揮部指揮長、黨委書記、“革大”第一期校友鄭希天同志回憶說:“……校長到達觀音寺大壩時。我有意向他靠近些,便于回答他老人家的詢問。當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除了安全,他問得最多的便是民工生活。當他得知工地民工口糧緊張時,非常重視,語氣堅定地對我說:越是在生活困難時,越要關心群眾生活。只有這樣群眾干勁才會持久……”
視察結(jié)束后,荊門縣委請他到縣招待所去吃飯,老校長卻說:“在指揮部吃飯不是一樣嗎?”工地食堂只得臨時作了一頓隨茶便飯,李先念同志興致勃勃地入席就座,十分隨和可親。鄭希天同志回憶說:“……作為先念同志的學生,我理應先給他敬酒。我滿滿斟上一杯酒,雙手捧起,走到校長面前說,我代表4萬民工,向首長敬酒!”一提到群眾,李校長目光一亮,豪爽地說:“好,我喝?!苯舆^一杯,一飲而盡……
“革大”是一所抗大式的學校,老校長李先念是一位老延安,他給當年“革大”制定的三條校訓:跟共產(chǎn)黨走、忠誠地為人民服務、無條件服從組織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其內(nèi)涵都是延安精神。從“革大”培養(yǎng)出來的15000多名干部,就是用這3條校訓定格管了一生,管了一輩子。當年,分配到荊州的“革大”校友2000余人,他們親自參加了清剿土匪、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運動,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為了建立新中國,為了鞏固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立下了功勞。在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高潮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在幾十年的革命征途上奔走了一生,無私奉獻了一生,艱苦奮斗了一生,由20歲左右的小伙子、小姑娘變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爺子、老太婆?!案锩擞肋h是年輕”,在晚年,都是80歲左右的老人了,還在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奉獻霞光,這是什么精神?是老校長李先念傳幫帶,帶出來的“革大”精神。“革大”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