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德的《崩潰》一書,描述了在格陵蘭島脆弱而嚴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生存斗爭。帶著“崩潰之后,究竟又發(fā)生了什么”的好奇,我們開始了這次旅行,旨在考察全球變暖對格陵蘭島生態(tài)所造成的影響。
圖片 | 高杰
在2009年白晝最長的那一天(6月21日),“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宣布高度自治。此時,我們十個來自上海的普通市民剛剛結束了“北極低碳之旅”,坐上了回國的飛機。在總共15天的時間里,我們親自體會了氣候變暖下的格陵蘭島的居民生活。
格陵蘭島總共21 7 . 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約有4/5的地區(qū)在北極圈內(nèi)。整個島上僅生活了5.7萬居民,有個典故說,格陵蘭島之所以叫現(xiàn)在的名字,是因為第一個踏上這個島嶼的那個挪威海盜在島的南部發(fā)現(xiàn)了一塊不到一平方千米的綠油油的水草地,回到家鄉(xiāng)以后,他對人說發(fā)現(xiàn)了一塊“綠色的大陸”(Greenland)。
相比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的冰島和挪威,格陵蘭島更為寒冷,且多風多霧。艱苦的環(huán)境使移民格陵蘭的維京人最后消失了,而因紐特人卻堅持一直居住在那里,這點常常被獵奇的學者譽為人類學謎團。史學家分析,這和維京人拒絕采納因紐特人的生活習慣有關。那么,正在發(fā)生的全球變暖,對今天的因紐特人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我們的旅行。
伊蒂里格的獵人
在一個典型的因紐特小村莊伊蒂里格(Itilleq),我們似乎目睹了氣候變化與因紐特人生活方式轉(zhuǎn)變的一些關系。伊蒂里格建立于1847年,位于西西米特(Sisimiut,格陵蘭島第二大城鎮(zhèn))以南50千米的伊蒂里格峽灣的前部。這個只有大約130人的小村莊坐落在山谷中,和格陵蘭島的許多村落一樣,周圍是雄偉的高山和冰川,村民們以狩獵和捕魚為生。
由于氣候嚴寒,格陵蘭島的生長季很短,耕種作物變得很困難,養(yǎng)殖業(yè)和農(nóng)業(yè)在這里不存在。在維京人的時代,人們還曾飼養(yǎng)一些從歐洲帶來的牛、豬和山羊等。但格陵蘭的林地十分稀少,牧民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養(yǎng)豬和牛是不經(jīng)濟的,所以只留下了羊,后來又發(fā)現(xiàn)受嚴寒的氣候影響,羊所需要的草也很難保證,當人工放牧條件受到自然的影響時,一些維京人也不得不轉(zhuǎn)而學習了自己的因紐特鄰居,以捕魚為食。
由于來自格陵蘭冰帽干冷的強風時不時從北方把浮冰吹進峽灣,在夏季的時候峽灣也是阻隔的,由此出現(xiàn)了濃霧天氣。我們到達伊蒂里格的時候,需要乘坐沖鋒艇(皮劃艇),因為破冰船難以到岸。峽灣深邃曲折,小艇是格陵蘭島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因紐特人的小艇是自己用皮制作的,皮艇上往往放著各類“武器”:安裝了投擲器的漁叉柄,用套索釘與漁叉柄相連的漁叉頭,射海鳥用的鏢槍等等。這些工具都做得十分精細,比如鏢槍上不但有箭頭,還有三個倒鉤,可以在箭頭射空時起替補作用,提高捕獵的成功率。劃著這種小艇用漁叉捕獲海象、海鳥乃至鯨魚,是維持因紐特人生活的主要途徑。
但是,如今不斷消融的冰雪給因紐特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村民告訴我們,以前大家去捕獵環(huán)斑海豹時,是在寒冷的冬夜里守在它們經(jīng)常出沒的雪塊旁邊,等聽到環(huán)斑海豹呼吸的聲音時,再伺機將魚叉擲入洞中,待將筋疲力盡的海豹拖出后,再用長矛將其殺死。環(huán)斑海豹是格陵蘭海域最常見的海豹,因為習性特別,很難捕捉,它們可以在格陵蘭海岸的浮冰下過冬,僅靠在冰塊鉆出一個只夠探出頭來的孔洞呼吸。而且這些孔洞會被聰明的環(huán)斑海豹用雪塊蓋起來,讓獵人們不易察覺。將這個用來做掩護的雪塊敲碎會引起環(huán)斑海豹的警覺,要想捕獵它們,就只能“守株待兔”。隨著全球變暖,格陵蘭的浮冰運動越演越烈,有的時候,獵人們守住的浮冰和環(huán)斑海豹隱藏的浮冰之間會裂開,一覺醒來的時候,獵人們甚至會發(fā)現(xiàn)自己和環(huán)斑海豹之間越飄越遠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許多。因為因紐特人沒有文字,所以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生存本領正遭遇著挑戰(zhàn)。因紐特人通過風、云、冰川的消退等來安排生活,但是由于氣候變化的情況越來越劇烈,這種判斷被認為在逐漸失靈。一個有著20多年捕獵經(jīng)驗的村民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能在原來的地方捕到獵物了。
伊路利薩特的5年與100年
全球變暖對格陵蘭島生態(tài)的影響在另一個城鎮(zhèn)伊路利薩特得到更明顯的反映。這是格陵蘭島的第三大城鎮(zhèn),位于北極圈的北部,格陵蘭島西海岸附近的伊路利薩特冰峽,在格陵蘭語中,伊路利薩特就是“冰川”的意思。這里已經(jīng)十分接近北極點了。在這里,巨大的冰排每天以62英尺(18.89米)的速度移動,現(xiàn)在,冰排和融水咆哮著沖向已經(jīng)被冰山覆蓋的峽灣。事實上,伊路利薩特冰灣也被稱為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顒幼顬榛钴S的冰川,除了南極洲的冰山,沒有哪座冰山每年發(fā)出的冰能比它多。
居住在伊路利薩特的大都也是因紐特人。當我們乘坐1370噸的破冰船,再轉(zhuǎn)乘極地沖鋒艇登上這座城鎮(zhèn)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粉刷成紅、黃、藍等鮮艷色彩的尖頂平房。當?shù)厝藢ξ覀冋f,之所以要刷成這樣的顏色,是因為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顏色太單調(diào)了!游客觀光是伊路利薩特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城鎮(zhèn)上有機場,也有公交車和消防局,并配有學校、郵局、商店等基本設施,這些設施在整個格陵蘭島來說,是比較高級的。我們訪問的其他小村莊的房子比這里的破敗許多。而且整個小島連垃圾箱都沒有,生活、生產(chǎn)所排放的垃圾,都要由游艇搬運到外面去處理。
整個格陵蘭島的地面都沒有成型的公路,我們到來的這個季節(jié),路面塵土飛揚,就像山路一般。在進入每一戶當?shù)厝思业奈葑又?,我們都會脫掉鞋子,避免塵土落入家中。由于當?shù)氐Y源匱乏,人們引雪水喝,所以當?shù)赜泻軓姷墓?jié)水意識。在每戶人家的門口,都停著木頭做的雪橇,旁邊還有拉雪橇的狗,這在當?shù)氐亩焓钟杏谩?/p>
由于處在冰峽口,伊路利薩特的夏天每年都有融冰現(xiàn)象。如果某一年份氣溫過高,融冰就會加劇。
有報道說,因為氣候變暖,格陵蘭島南部的納薩爾蘇瓦克鎮(zhèn)里四棵最古老的松樹正在復活,格陵蘭島南部的氣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上升。對于格陵蘭的北部來說,冰封時間縮短,狗拉雪橇狩獵的時間也縮短了,而對南部地區(qū),種植季則得到延長,花椰菜等作物將長得更好。我們?nèi)ブ埃^對沒有想到在格陵蘭島還有只穿襯衫的溫度。
氣候變暖與資源開采
當然,也有一些受過教育的當?shù)厝藢夂蜃兣瘞淼倪@種變化抱著樂觀的態(tài)度,這是因為格陵蘭島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當冰雪消退、大地外露之后,對資源的開發(fā)就變得簡單很多,在格陵蘭島北部,冰川融化已讓一座鉛錫礦暴露出來,而且船只更容易到北部海域航行了。
格陵蘭島能實現(xiàn)高度自治的資本在于埋在冰原下的豐富油氣資源。對格陵蘭來說,如果不能用以前被掩埋的資源換來更多的金錢,那么失去丹麥政府每年所提供的40億克朗,就只能承受讓生活水平倒退的風險。因為,在格陵蘭幾乎沒有工業(yè),島上居民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生活,只能靠政府補貼。
但從全球大背景來看,氣候變暖帶來的資源可開采未必是好事。氣候變暖固然會使開采資源變得容易,但也將使冰凍在北極地區(qū)的大量泥炭解凍,那里儲存著高達全球14%的二氧化碳,這樣就可能把二氧化碳釋放進大氣中導致氣候進一步變暖,不僅會影響北極地區(qū),而且必將導致全球溫室效應進一步加劇。
我們在旅程中看到,格陵蘭島的一些永凍土地帶有許多低矮的灌木貼在地面上生長,冒出地面的部分不超過一根手指,但是根系卻十分牢固。其實,這些灌木叢占領的是苔蘚和地衣等凍原植物的地盤。
在格陵蘭島,風輸送雪是很平常的。在灌木越茂密和越高的地方,能捕獲更多飄移的雪,而升華引起的損失小一些。灌木叢中的雪要比灌木叢以外的雪更厚,且單位雪厚的熱絕緣性也更好。因此,冬季土壤表面溫度明顯的高很多,這使冬季分解和營養(yǎng)釋放更強,提供了一個使灌木生長增強的機會。氣候變暖會使灌木的豐度、大小和覆蓋增加,而“雪和灌木”的這種相互作用就可能使冬季雪厚大范圍增加,由此促進來年灌木叢的生長。
永久凍土中包含的植物根系及其他有機物質(zhì)分解得都十分緩慢,當這些物質(zhì)開始消融時,細菌和真菌可使有機物質(zhì)中所含的碳元素發(fā)生快速分解,并以二氧化碳或者甲烷的形式釋放到大氣層中。
在我們的旅行中,當?shù)鼐用癖磉_了迫切獨立與致富的愿望。如今看來,格陵蘭島擁有的資源將會幫他們大忙,然而代價更大。數(shù)據(jù)表明,永凍土中約含有16720億噸的二氧化碳,而現(xiàn)今大氣層中蘊含的二氧化碳僅為7800億噸,凍土的碳含量比大氣層的含碳量多了兩倍。
面對全球變暖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所造成的巨大傷害,早在開始這趟旅行之前,我們就約定為此行自己所產(chǎn)生的碳排放量買單,并把這些款項用于購買綠色電力或植樹,實現(xiàn)碳中性。
Tips:
碳足跡:
由于格陵蘭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為了確保此行的安全性,啟程前,我們已經(jīng)進行過兩次培訓。在出發(fā)前對北極的極地知識、中國極地科考研究現(xiàn)狀有所了解。
此次行程人均碳排放量為4737千克,即4.7噸。在產(chǎn)生碳排放的同時,所有團員還因為拒絕瓶裝水、減少牛羊肉的食用,以及減少電梯乘坐有效地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
1.拒絕瓶裝水:一瓶瓶裝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為174克,假設每人每天原本消耗2瓶水,那么北極旅行團的10個團員在16天的行程當中一共節(jié)省了320瓶水,因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55.7千克。這個碳減排量相當于使用筆記本電腦990小時,或使用空調(diào)冷氣90個小時。
2.降低牛羊肉食用: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消耗的牛羊肉約為100克,那么10個團員16天因為牛羊肉食用而產(chǎn)生的碳排放應該為582.4千克;而北極低碳之旅因為團員在盡量避免牛羊肉食用,實際產(chǎn)生的排放為163.8千克,同正常情況相比一共減少了418.6千克,也就是說,實際排放量相當于正常排放量的28%。
3.減少電梯使用:10位團員在預訂酒店的時候,主動選擇樓層低的房間,并且除了在必要的時候(攜帶大件行李或是所住樓層較高),均不使用電梯而改走樓梯。此舉使得電梯的使用次數(shù)減半,從而使得電梯引起的排放也減半,減排量約為20千克。
該旅行除掉團員無法控制的搭乘飛機和郵輪產(chǎn)生的碳排放,其余部分從本應產(chǎn)生的589.7千克減少到了96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