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滔滔金沙江南岸,在巍巍云貴高原西面的滇中武定有座茶房山,最高處海拔2199米,群山延綿,在這里曾經(jīng)譜寫著一部厚重而燦爛的茶館文化史詩,它是茶文化史詩中一罐耐人尋味的陳酒。每每提到茶房山,武定人都能講述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茶館文化故事,這個故事讓人越品越有滋味。
翻開《武定直隸州志》,在這部厚厚的史書中記載和描述著茶房山:“即馬頭山之巔也……特出眾山,立馬絕頂極目四望,不僅(元謀)縣轄十馬皆在覽中,而大姚定遠諸峰盡供眼底,直元陽一大觀也。又為蜀之往來通衢,山高無水,行人苦之,順治初,縣人建庵置僧其間,刳木引泉,煮茶施濟以解征途之渴,故以茶房山為焉。”讀過這段簡短的史志記載,就可以看到茶房山茶館輝煌燦爛的茶文化了。
亙古以來,武定是川滇茶馬古道上的一個要津,而茶房山又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必經(jīng)的一個驛站。那時,每天有成百上千的馬幫隊伍浩浩蕩蕩地從四川省涼山州的康定等地馱運土特產(chǎn)到金沙江北岸,從龍街古渡口和白馬古渡口乘船過金沙江水,然后途經(jīng)武定境內(nèi)這座巍巍的茶房山?!吧礁邿o水,行人苦之”,這是對茶房山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一條由馬幫踏出的古道橫穿茶房山懷抱里,那彎彎曲曲的古道纏著這座巍巍的茶房山,使一支又一支的馬幫跋涉在茶房山中時口渴難忍,使一批又一批的滇川官員途經(jīng)茶房山時找不到一滴水解渴,令每一個途經(jīng)茶房山古道的行人無不嘆氣。但四季奔波在川滇茶馬古道上的人們?yōu)榱松妫偷梅^這座巍巍的茶房山;每天行走在滇川府之間的官員們?yōu)榱耸姑?,就得走過這座讓世人驚嘆的茶房山。于是,這座巍巍的茶房山依舊人來人往,依舊有馬幫的銅鈴聲從悠悠的白云間飄來。
如此巍巍的茶房山里水貴如油,但行走在茶房山古道上南來北往的人,不僅有譜寫茶馬文化的馬鍋頭,有服命于滇川官府里的差役,也有在滇川兩地傳道的僧侶……當翻過這座巍巍的茶房山時,沒有一個不嘆氣。于是,在順治初年,縣里百姓在茶房山建了一座庵,還有僧人在庵里傳道,僧人們用木槽從遙遠的地方把一股山泉引到庵里。那些樂意施善的僧人們望見行人口渴難忍,就采摘當?shù)氐牟枞~,每天用一口大鍋在庵里煮茶施濟南來北往的行人,一塊藍底白字的幌子在山風中飛舞,上面印著“茶房山茶館”幾個大字。茶房山里這個獨一無二的茶館,成為每天南來北往的茶友們談茶論茶的好地方。雖然聚在茶館里的人們姓氏不同,但相識在茶房山茶館里是一種緣分,使茶房山里的這個茶館,也隨著馬鈴聲而揚播在滇川茶馬古道上,名聲遠揚他鄉(xiāng),也成為那時在金沙江南岸武定境內(nèi)的茶馬古道上最有名的茶館之一。
時光匆匆,歲月飛逝。1939年,武定城里建有抗戰(zhàn)軍需糧庫,而這些軍需糧庫的糧源大多來自四川的西康等地,為了及時把這些軍需糧食運達武定城里,修通了這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它從茶房山中穿過,但茶房山的茶館里依舊飄出茶香味,過往的車輛和行人依舊喜歡在茶房山茶館里休息,依舊喜歡品一碗茶房山茶館里的大碗茶,依舊喜歡聚在那里品茶論道。云南和平解放后的1952年,這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再次擴建延伸到四川等地,成為如今的108國道線。那一支又一支浩浩蕩蕩的馬幫隊伍漸漸遠逝,那座庵里的僧人也相繼而去,自然也再聞不到清香的大碗茶水飄香味,那座歷經(jīng)了300多年風風雨雨的庵也不知什么時候倒塌了,茶房山里的茶館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今依稀可見的僅是那座庵的石腳被層層青苔布上了圖陣,茶房山里再見不到昔日人歡馬嘶和品茶論道的聲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