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氣池中覓“寶”來
水落坡鄉(xiāng)吳坊村沒有礦產,沒有森林,資源匱乏。村里村外到處是牛糞、豬屎,家家燒草做飯煙熏火燎。2006年,該村20戶村民建起了沼氣池,改了廚房、豬圈、廁所,生活環(huán)境大變樣。
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該村群眾將豬、牛、人糞引入沼氣池中產生沼氣,然后用沼氣照明燒飯,用沼液養(yǎng)魚、植桑養(yǎng)蠶,形成了“豬-沼-魚”、“豬-沼-蠶”的高效立體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收入成倍增長,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吳家坊村20個沼氣池,每年每戶節(jié)約能源支出800多元,全村一年就節(jié)約資金1.6萬元,節(jié)約薪材2萬多公斤。同時,全村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利用沼渣種植桑樹500多畝,年收益每畝增加60多元。
“賣炭翁”王世君
王世君是該鎮(zhèn)祝辛莊村的農民,有一手祖?zhèn)鞯臒齙木炭的手藝。在種地之余,他還干著收木材的生意。前幾年,二屯鎮(zhèn)及周邊河北農村種的蘋果、梨等果樹品種老化,農民紛紛砍樹??粗苓呉黄车墓麡淞?,聯(lián)想到市區(qū)紅火的燒烤業(yè),他從中找到了新的致富門路。2002年,他在村邊的廢棄地里,壘了兩個土窯燒木炭,供應市區(qū)的燒烤攤點。由于他燒的木炭質量好,很快出了名,產品供不應求。現(xiàn)在,他在燒炭之余,還做起了購銷木炭的生意,成了名副其實的“賣炭翁”。
荒坡里的財富
在東岳泰山南面的津浦鐵路西側,有一片亂石叢生的荒草崗。在前些年進行荒山開發(fā)承包時,大家搶著承包那些土質較好,能種莊稼、栽樹的荒坡,這塊既不能種莊稼又無法栽樹的荒草崗無人問津。后來,有一位在外地打工的本地農民把它承包了下來。這個消息一傳開,人們議論紛紛,都說這個承包人心眼兒不夠用。到了第二年春天,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塊荒草坡被承包人圍了起來,并起了個名字叫“野生蛐蛐園”。這里的蛐蛐原本就早已名噪江南一帶,尤其是在上海市場,更是十分搶手,每年夏天都會有一些人來這里逮蛐蛐。昔日的荒草崗如今成了“野生蛐蛐園”,要想進去逮蛐蛐就得先買門票,承包人無需多大的資金投入便可以坐收漁利了。
玉米賣出“肉價錢”
同樣是種玉米,有的人每公斤只能賣2元錢,而有的人卻能將1公斤玉米賣出20元的高價。實際上,這里面也沒有什么奧秘,只是將玉米沒有按照老傳統(tǒng)習慣曬干了再買,而是將鮮嫩的玉米棒子套上真空保鮮膜,然后冷藏起來,等到冬季,特別是抓住元旦、春節(jié)城里人購物高峰時再出售,巧妙利用人們喜歡“嘗鮮”的心理,將玉米賣出了“肉價錢”。
變屎為寶
有一些東西,在別人的眼里視同廢物,而有的人卻能變廢為寶。譬如,拿蠶屙出的屎來說吧,人們稱之為蠶沙,過去人們只知道它可以施進田里作肥料。而江蘇省鹽都縣有位青年農民,了解到蠶沙有防治和降低高血壓、治療耳鳴的功能,便做了一批蠶沙枕頭到市場上去試銷,很快就銷售一空。于是他抓住商機開辦了一家蠶沙枕廠,大量收購蠶沙,把生產出的蠶沙枕頭銷往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很快便靠賣蠶沙枕頭富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