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9-0001-03
第一作者簡介:侯雷(1984.1―),男,山東泰安人,中南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03 級本科。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經濟、金融貿易。
第二作者簡介:劉春力(1980.2―),女,重慶忠縣人,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財務會計,稅務會計。
【摘要】2007年底,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經濟走勢進一步惡化。2008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以來,我國出口額大幅減少。對于外貿依存度高的中國來說,必須對國際經濟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具有清醒認識。本文根據中國當前的出口形勢,分析出口減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出口;金融危機;出口退稅;對策
【Abstract】At the end of 2007,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ppened in USA has given rise to a panic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making the global economic become worse. In 2008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this year, the gross export in China declined severely. As a country having a high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export, China must have a deep clairvoyance about the great changes in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crease in export and then, provides pertin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Export;Financial Crisis;Export Tax Rebates;Countermeasures
2008年10月份我國出口額同比增幅低于20%,11月份的出口額同比增長僅為-2.2%,出現7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報告預計,2009年我國出口將大體保持2008年的規(guī)模,進口比2008年下降5-10%,導致“衰退型順差”擴大,使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但與總出口對總產出的實際貢獻下降相背離,出口總量下降對總產出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明顯減弱。截止到2009年5月,我國第一季度的出口形勢也已知曉,如何在今年下半年和未來幾年內恢復我國出口大國地位,保持中國經濟增長高速增長,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
1 我國出口整體形勢分析
2009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形勢仍很嚴峻,進出口貿易額相抵,進出口貿易總額4287億美元,貿易順差623億美元,同比增加209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額2455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19.7%;進口貿易額1832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30.9%。第一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18億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減少56億美元。具體形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截止到2009年4月):
1.1 出口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出口的貢獻要遠低于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據國家統(tǒng)計局測算,在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6.1%中,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僅僅是-0.2個百分點,而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則達到4.3個百分點,最終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為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大大高于投資與凈出口的貢獻,充當了第一驅動力,成為支撐GDP增長的中流砥柱。
在進出口貿易方面,我國對外貿易開始出現明顯的好轉跡象,2月份出口增長額是-25.7%,3月份達到-17.1%,形勢仍然嚴峻。雖然整體趨勢下滑,但是,從月度環(huán)比狀況看,我國出口下滑趨勢在收窄,我國各主要的經濟指標出現了較好、向上、積極的跡象。單從采購經理指數(PMI)上來看,我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捷報頻傳,這有可能成為扭轉全年整體出口的良好開頭。
1.2 出口產品的整體結構: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優(yōu)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但在出口產品結構中的比例上升勢頭明顯,其中機電產品出口累計1981.28億美元,同比下降21.22%,但環(huán)比增長逾四分之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累計982.50億美元,同比下降23.1%,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29%。其中,3月份當月出口274.5億美元,同比下降20.8%,為連續(xù)第5個月同比下降(圖1所示)。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我國具有市場競爭優(yōu)勢的產品出口增長減緩并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紡織品出口202.15億美元,同期下降15.2%;服裝出口315.0億美元,同期下降6.6%。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其中鋼材出口持續(xù)低位運行,凈出口量迅速下降47.8%,鋼坯和粗煅材下降96.8%。農產品出口量下降顯著,玉米出口量下降88.9%,大米下降12.5%。
1.3 出口貿易方式:我國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5994.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6%,降幅大于同期一般貿易降幅5個百分點,但較前兩個月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體降幅收窄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374.2億美元,下降20.5%;進口2619.9億美元,下降28.7%;其項下累計貿易順差75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6%。(表1、表2)
1.4 出口的國別:到2009年4月份,中美雙邊貿易進出口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85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8.9%,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32%。其中,我國對美出口626.8億美元,下降15.7%;自美進口231.4億美元,下降17.4%;累計實現對美貿易順差395.4億美元。截止至今年4月,我國對歐盟進出口貿易持續(xù)下降。我國與歐盟雙邊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102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8%,降幅低于同期我國外貿總體降幅5.1個百分點,歐盟繼續(xù)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我國對歐盟出口674.9億美元,下降22.1%;我國自歐盟進口350億美元,下降15.1%;累計實現對歐盟貿易順差334.9億美元。截止至4月,中日雙邊貿易降幅居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日本從我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位置回退至次席。中日雙邊貿易額為645億美元,下降23.15%,降幅列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分別高出同期我國與歐盟和美國的雙邊貿易降幅3.4個和8.8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0.7%。其中,自日本進口348.0億美元,下降29.6%,被歐盟超越退到我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位置;對日出口297.0億美元,下降16.2%。累計貿易逆差51.0億美元,下降71.9%。(表3)
2 我國出口增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了對宏觀政策的協(xié)調,各國聯(lián)手應對危機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全球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出口增幅出現大幅度下降,是全球金融危機等國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國際上,金融危機還在發(fā)展和蔓延,世界經濟短期內明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美歐日經濟很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中國對外貿易發(fā)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
首先,外部需求嚴重萎縮。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沖擊是外需下降。我國外貿依存度較大,尤其是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高,在美國消費疲軟及其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負面影響下,出口受到嚴重沖擊在所難免。受發(fā)達國家衰退影響,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進出口下滑,貿易收入下降,外來投資減少,經濟面臨的困難還在加劇。世界貿易組織(WTO)年初曾預測,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下降9%,將出現二戰(zhàn)以來最大降幅。再加上國際市場價格持續(xù)下降,貿易額降幅可能更大。
其次,國際貿易融資困難。目前,全球流動性緊缺尚未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紛紛收縮信貸規(guī)模,各國貿易融資條件普遍惡化,國外進口商和經銷商資金壓力加大,紛紛采取減庫存、壓訂單等方式規(guī)避風險。據出口普遍企業(yè)反映,國外進口商訂單短期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同時,由于進口商貿易融資困難,出口企業(yè)收款延長,收匯風險上升,出口壞賬增加。由于這場危機,如果進口商要求把信用證支付改為托收支付,即期付款改為遠期付款、拖延付款,甚至賴賬,出口企業(yè)將無能為力。再加上國內銀行為防范風險對出口企業(yè)慎貸、惜貸等現象普遍,貸款規(guī)模迅速收縮,出口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資金緊張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緩解。對于出口商來說,貸款規(guī)模收縮導致企業(yè)流動性資金減少,現金鏈斷裂影響支付,這將引起連鎖反應。原本融資已經相當困難的出口企業(yè)無法回籠資金,資金鏈斷掉就有可能使我國出口企業(yè)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最終導致惡性循環(huán)。
第三,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據2009年3月份WTO審核成員國應對金融危機措施的報告,過去幾個月各國貿易限制措施顯著增多,主要是提高關稅、設置非關稅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等,中國是主要受害者。貿易摩擦出現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擴展,從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蔓延,從反傾銷等傳統(tǒng)領域向反補貼、技術壁壘的新的形勢延伸,從具體產品層面向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層面發(fā)展。今年一季度,共有11個國家和地區(qū)對我國發(fā)起“兩反兩保”調查25起,其中反傾銷18起,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3起,特殊保障措施3起。目前,世界各國就業(yè)形勢相當嚴峻,許多國家可能進一步寄希望于貿易保護轉嫁國內就業(yè)矛盾。
(2)國內方面,人民幣對美元快速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等因素也造成我國出口增速放緩。
首先,部分出口企業(yè)面臨勞動力成本、制造成本和環(huán)保成本急升的困境。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匯率改革以來,以外貿導向為主的生產型企業(yè)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主要是以下問題:(1)勞動力的短缺與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國沿海地區(qū)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yè)和外商投資出口型企業(yè),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其贏利來源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廉價工資。隨著新的《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企業(yè)要依法為工人上“三險”,支付加班工資,造成企業(yè)人力成本普遍上升,也導致了制造成本迅速提高。這對中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和出口加工企業(yè)影響尤其突出,(2) 制造成本的急劇提升。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金屬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出口企業(yè)成本加大。綜合計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國內企業(yè)生產成本上升了20%至30%,成為推動企業(yè)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3)環(huán)保執(zhí)行力度的加大和環(huán)保成本的提高。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節(jié)能減排法的實施,各級政府開始強化環(huán)境保護的執(zhí)法和懲治力度,污水處理、廢氣回收凈化等強制性環(huán)保措施成為企業(yè)運行的先決條件,對排放不達標企業(yè)和環(huán)境違法企業(yè)實施限期整改、依法關閉等措施,從根本上加大了污染企業(yè)的環(huán)境違法成本。
其次,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出口企業(yè)經營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出口增長深受制約。從2007年下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開始,尤其是2007年11月份以來人民幣升值呈現出加速之勢后,我國的出口企業(yè),尤其是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yè)受到較大的沖擊,產品競爭優(yōu)勢下降。人民幣的加速升值不僅導致出口企業(yè)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而且迫使出口加工企業(yè)壓力陡然提升,直接影響到出口加工工業(yè)的利潤。伴隨著人民幣的匯率升值,同樣美元的收匯轉換成人民幣的數字在急劇下降,同時這個數字還直接沖銷了出口企業(yè)的利潤。
第三,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直接影響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我國自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根據經濟形勢的發(fā)展變化經歷了多次調整。實施出口退稅制度以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明顯改善,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工業(yè)制成品成為出口的主要商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逐年增長。2006年9月和2007年,按照保護國內資源、緩解貿易摩擦、鼓勵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原則,國家取消了對大部分非金屬類礦物產品、煤炭、金屬陶瓷等商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對鋼材、陶瓷、紡織品等低附加值加工貿易產品和完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了對重大技術裝備、生物醫(yī)療產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些措施推動了我國企業(yè)在加工貿易價值鏈地位的提升和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然而政策的出臺卻造成了我國出口增長的明顯減緩,這些都減小了我國出口商品的規(guī)模和數量。從2008年12月1日起,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上調377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約占中國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這是2004年以來中國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涉及稅則號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稅的降低將直接提高相關企業(yè)的成本和定價,影響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相當部分的出口企業(yè)利潤減少。
此外,我國出口退稅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出口退稅率調整過于頻繁,對經濟的正常運行產生了負面影響;退稅率不合理,不利于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退稅周期過長也是突出問題,長達數月的出口退稅周期,令出口企業(yè)無法及時利用這筆資金。因此,要進一步規(guī)范出口退稅制度,以達到優(yōu)化出口商品結構的目的。
3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出口相關對策分析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wěn)定,同時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外需明顯放緩、人民幣升值、貿易融資困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內外綜合因素的作用,將繼續(xù)影響我國的出口。中國的出口形勢依然很嚴峻,為幫助國內出口企業(yè)度過難關,改善我國出口貿易困境,應當主要從出退稅、匯率穩(wěn)定和國家金融政策支持等幾個方面積極應對:
第一、國家應加強出口退稅制度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出口退稅制度作為國家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此政策的頻繁變動,不利于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的長期規(guī)劃,更無法避免由此所損失的制度穩(wěn)定性與可預測性。因此,要依據我國對外貿易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和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來規(guī)范出口退稅制度,加強出口退稅制度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使出口生產企業(yè)能根據穩(wěn)定的出口退稅制度合理規(guī)劃其生產經營活動,服務于經濟發(fā)展的全局。從長期來看,這有利于產業(yè)結構升級,進而帶動出口商品結構優(yōu)化。此外,國家還要適時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目前我國出口退稅是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的,按計劃分配,帶有極強的計劃性。這與出口貿易市場化相矛盾,也使得國家退稅政策不能及時兌現,對優(yōu)化出口商品結構有重要貢獻的高新技術產業(yè)等行業(yè)的出口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提高出口退稅在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yōu)化過程中的調控力度。
第二、國家金融政策性支持。國家目前的一些金融優(yōu)惠政策集中于大型央企,一般中小型出口企業(yè)難以受惠。在當前出口企業(yè)新訂單數量明顯減少的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方面應考慮給予中小型出口企業(yè)適當的扶持,應加大向出口企業(yè)提供法律服務和財稅金融政策支持,穩(wěn)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協(xié)調金融部門切實改善出口的金融環(huán)境。加大對企業(yè)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yè)融資擔保條件,發(fā)展資本市場。盡快規(guī)范民間借貸市場,開拓新型融資方式建立融資租賃市場。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等措施,保持外貿穩(wěn)定增長。另外,政府作為主導建立一個由政府、商協(xié)會、企業(yè)三位一體的應對國外貿易壁壘的工作機制。
第三、優(yōu)化出口結構,實現出口戰(zhàn)略轉型。我國外貿的根本出路在轉型,高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這就需要在鞏固和發(fā)展具有優(yōu)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基礎上,逐步轉型升級,按照節(jié)能減排目標控制“兩高一資”的產品出口,優(yōu)化出口產品結構。盡管我國的出口產品現在具有低成本優(yōu)勢,但隨著時間的推延,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不斷上漲,以及國家相關政策和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影響下,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將愈來愈小,甚至有可能被擠出部分市場。金融危機或為中國經濟轉型創(chuàng)造了良機,出口增長模式的轉型才能實現。出口企業(yè)接受金融風暴最好的洗禮方式,就是迅速抓住機遇,進行更快更充分的產業(yè)升級和轉型,最終化“危”為“機”。
第四、出口企業(yè)做強品牌轉內銷。當前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下,我國出口產品在國外已經失去了價格優(yōu)勢。在此情況下,出口企業(yè)需要把眼光更多地轉向國內市場,培養(yǎng)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采取做強品牌轉攻內銷市場的策略,擺脫在出口市場低價競爭的僵局。從宏觀背景來看,我國經濟結構也正在進行大的結構調整,擴大內需被提高到了與出口、投資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業(yè)加大投入轉型做內銷也就順理成章。盡管這種轉型決非易事,不僅需要較高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人力支持,企業(yè)還會面臨較大的轉型風險,但有所作為總勝過坐以待斃。
第五、多元化地開拓其他市場,努力開展國際化經營。出口市場的調整是目前外貿出口企業(yè)著重考慮的辦法,而且,調整的步伐要在穩(wěn)健中盡量加快。在當前我國出口產品居前三位的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必須實行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大力開拓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外貿企業(yè)為緩解出口壓力,應擺脫單一貿易依賴,考慮更加廣闊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來,拉丁美洲、南亞、東盟、南非、東歐等國家和地區(qū)出現飛躍式發(fā)展,這些市場擁有蓬勃商機,經濟充滿活力,進口需求越來越大,值得中國外貿出口企業(yè)更加關注,把這些活力市場納入本企業(yè)的出口市場考慮范圍,適時調整自己的出口市場,實施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開展國際化經營。
參考文獻
[1] 龔紅蓮,劉博韜.規(guī)范出口退稅制度.優(yōu)化出口商品結構[J].中國財政,2008(13),P72
[2] 楊品杰,孟迎迎.中國當前出口形勢分析及相關對策[J].經濟師,2008(12),P29
[3] 胡少甫.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出口貿易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09(1),P149
[4] 顧衛(wèi)平.當代世界經濟與中國對外貿易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