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別的語言表達方式,更追求玄言與暗示。歸根結底就是要“了萬法于一言,截眾流于四?!薄?/p>
[抽言]禪師們講禪說禪十分注重不說破的原則,不肯將問題和參禪體驗說得過于直白,所以公案中的答語絕大多數(shù)是答非所問,或王顧左右而言他。
文字禪主要有“代別”、“頌古”、“拈古”、“評唱”等多種形式。其中,代別,是“代語”與“別語”的合稱。汾陽善昭說:“室中請益,古人公案,未盡善者,請以代之,語不格者,請以別之,故目之為代別。”所謂代語,簡單講就是代替他人對某個包含禪機問題的回答。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公案中兩人見面時,禪師提出一個問題讓他人回答,他人回答不上來,或答語不恰當時,研究公案的人便另提供一種答案,代為回答。如《汾陽無德禪師語錄》之《公案代別百則》記錄有如下代語:“梁武帝問祖曰: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圣。帝曰:對朕著?誰?祖曰:不識。代云:弟子智淺。梁武帝請傅大士講境,大士儼然。帝曰:請大士與朕講經(jīng),為什么不講?志公曰:大士講經(jīng)畢。代云:講得甚好?!倍窃诠钢校挥兄U師提出的問題而沒有答案,這時便代古人回答一句。如《詰問百則》中有如下的代語:“佛身無,為什么雙林入滅?代云:示真佛無形,為什么卻言具三十二香?代云:恐斷絕。眾生無邊誓愿度,誰是度者?代云:車輪往靈山。無上菩提誓愿成,作么生得成?代云:天子不刈草?!?/p>
所謂別語,就是對古人公案中不完善或不明確的答語,另用一句話回答或解釋。從實質上講,代語和別語并沒有嚴格的差異,如,汾陽善昭的《公案代別百則》中有如下的對話:“馬鳴問迦毗摩羅:汝有何生?云:我化大海,不足為難。又問:汝化性海得否?云:若化性海,我當不得。別云:許即不讓。”龍樹行化,至西印土,見提婆問:“汝佛性如何?報言:布施。我求福利,非解佛性,汝會佛性,當為我說。師曰:欲學佛道,先除我慢,心生敬仰,發(fā)大慚愧,方得佛性。云何汝今不生恭敬,而欲得也?提婆求哀。別云:因一事長一智。”
總起來說,公案本身有特定的語境,禪師們講禪說禪十分注重不說破的原則,不肯將問題和參禪體驗說得過于直白,所以公案中的答語絕大多數(shù)是答非所問,或王顧左右而言他。但是事過境遷之后,后世的禪者在收集這些公案和語錄時已經(jīng)喪失了那種親歷之震撼感,因而,可以說,古人的對話正在喪失生命力,變?yōu)橐环N僵死的教條,背誦的條條框框。
對于真正的禪師來講,就是要重新發(fā)掘這些逐漸僵化的語錄和公案的生命力。汾陽善昭本人參學各方,游歷各地,所以十分重視禪師應對酬答的啟示作用,他說:“夫說法者,須及時節(jié),觀根逗機,應病與藥,不及時節(jié),總喚作非時語?!泵媾R越來越多的“非時語”,要恢復公案的生命力,當務之急時就是對這些公案再作解釋與回答,善昭的代別之語,或對公案正面總結,或反問,或暗示,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要重建其中玄機,恢復公案的生命力。所以代別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公案中的表達方式并沒有原則的差異,只是前者更追求玄言與暗示。歸根結底,用汾陽善昭的話來說就是要“了萬法于一言,截眾流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