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網絡要想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將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行為搬上網絡時。是否增加了人們的互動效率。
討論SNS的未來,必須先澄清一些概念:SNS是指人們可以進行愛好和行為分享的網上社區(qū)。其中,以分享為手段、以交友或溝通為目的的部分我們稱之為社交,而以社會網絡為載體、以內容分享為目的的部分則為社會媒體。
社交和社會媒體都是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已存在的,社交就是聚會,社會媒體就是小道消息,網絡只不過使得聚會超越了地理局限,小道消息傳播得更加廣泛。今天,Web2.0技術已經能夠滿足建立網上社區(qū)的基本需求,因此,SNS成功與否,更多取決于提供商對人際交往行為的理解,而不是技術。
在人與人日漸疏遠的現代社會中,單位帶給人的從屬感越來越弱,家庭這個群體越來越小,能讓我們長期參與的社會團體越來越少,我們的孤單感自然越來越強烈。社會網絡讓我們不需要太多付出就重新回到同學、朋友的懷抱當中,自然會大行其道。
除了需求,還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社會網絡才有可能成功:一是如何將現實的社會網絡和虛擬世界的網絡重合,二是如何將現實的社交行為引入虛擬的網絡世界。
在社會網絡中,“偷菜”這樣的游戲最受歡迎,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偷的不是朋友的菜,而是不認識的人,甚至是象網絡游戲中一樣的虛擬角色的菜,我們還會如此興奮嗎?肯定不會,因為偷菜只不過是個理由,合法地“騷擾”朋友才是目的。因此社會網絡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迅速在虛擬的網絡之中重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
但是,如我前文所述,偷菜這樣的應用雖然好玩,但卻缺乏粘性,而為了保持粘性不斷推出新游戲的方法無異于夸父逐日,實在不是一個理想的業(yè)務模式。其實,社會網絡如果能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就在做的社交行為(如,通過打電話、發(fā)短信或寫郵件的方式與朋友們保持互動等)做得更好,就可以解決缺乏能夠讓用戶長期堅持使用的應用的問題。但是,這些東西以前的社交網站都做了,人們似乎并不活躍,其問題在于把這些行為搬上網絡是否增加了人們的互動效率。如果不能增加互動效率,簡單地把這些社交行為搬到網絡上是無效的。
具體而言,人們的一輪互動可以被拆解為四個部分:發(fā)起互動的準備、實施互動、接收互動、回復互動。這四個部分的操作越方便,互動效率就越高。以偷菜為例:該游戲中的發(fā)起互動體現在,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巡視朋友的菜地,并且發(fā)現別人的菜成熟了,這給了我們與他們互動的充分理由,實施互動指如何互動,只要鼠標一點,我們的偷菜動作就可完成,我們的分數增加了,而朋友的菜地變成了荒地,接收互動指互動如何告知對方,我們偷了人家的菜,系統(tǒng)都會在對方的菜地中標示出來,以期望激起對方的下一步行動,回復互動是當對方知道你的行動后如何有理由并且很方便地采取下一步行動,在偷菜游戲中,你無法直接針對對方的行為采取下一步行動(除非你把他刪除,而這又阻礙了他的下一步行動),你唯一能做的是去看看別人的菜,但這是啟動了和別人的新一輪互動,而老的一輪互動終止了。在這一步上,雖然“報復心理”能引發(fā)新的互動,但老的互動不能持續(xù)終歸是個缺憾。
偷菜游戲的成功與其對互動效率的大幅提升高度相關,但游戲不是人們社交中必須的行為。那么,把互動效率的概念引入人們的日常社交行為,并以提升互動效率為目標來改進人們的社交行為,是否能給社交網站注入新的活力呢,我們下次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