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張愛玲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人生經(jīng)歷來看,她可謂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但是,透過那細瑣的流言來看張愛玲的作品,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她對普通人情感、生活的尋覓,對普通人生樂趣的沉迷,對日常人生安穩(wěn)的尋求。
[關(guān)鍵詞]張愛玲 散文 日?;?/p>
水晶先生說:張愛玲畢竟是張愛玲,她處處都是一個“異數(shù)”。張愛玲獨特的敘述話語,非凡的家世,與汪偽政府高官胡蘭成一段不同尋常的婚戀,甚至連她靜寞的辭離人世都一樣地驚世駭俗。張愛玲是個傳奇——傳奇般的天才,傳奇般的人生。然而,通過張愛玲作品中對日常人生的描繪,對傳奇中普通人的尋覓,我們可以看到張愛玲想要的其實并非傳奇,在她傳奇人生掩蓋下的正是她對普通安穩(wěn)人生的強烈渴求。
“要爭取眾多的讀者,就得注意到群眾興趣范圍的限制?!睆垚哿岬膭?chuàng)作有意識地去投靠大眾口味。她的散文,除了談音樂、繪畫、寫作等藝術(shù)話題外,多是對衣食住行、俗人俗事的細致描摹。張愛玲就是要在這瑣屑真實的日常生活里去尋覓生命的意義。
張愛玲這種日常化的創(chuàng)作趨向是由她獨特的人生觀所決定的。追溯張愛玲的人生,我們能夠了解她何以對凡俗人生有如此的沉迷與了悟。
張愛玲生長的時期,中國正處于內(nèi)憂外患中。她不僅失去了去英國留學的機會,又親身經(jīng)歷了港島淪陷,真切的死亡體驗影響了她對生命的基本看法?!皝y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人生安穩(wěn)是那么的脆弱。
張愛玲原本有著顯赫的家世,但張愛玲出生時,張家已經(jīng)開始沒落。父母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最終使“那紅的藍的家最終也無法維持下去”,張愛玲也成了家庭解體的受害者。后來父親續(xù)娶,張愛玲與父親、后母的關(guān)系更加緊張,生活讓她領略到極度的孤獨和死亡的恐懼。
滬港淪陷,家世衰落,親情遠離以及一段刻骨婚戀的落幕,都使張愛玲獲得了生命無常的體驗,她的“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王安憶也在《世俗的張愛玲》一文中說:“張愛玲的人生觀是走在了兩個極端之上,一頭是現(xiàn)時現(xiàn)刻中的具體可感,另一頭則是人生奈何的虛無。”張愛玲文章中處處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世生活樂此不疲的愛好,也許只有這樣日常的具體可感才能把她從濃重的虛無里解救出來。
另外,閱讀取向?qū)垚哿崛粘;膭?chuàng)作傾向也有重要的影響。她曾不止一次地談到對通俗文學的由衷認同,她“對于通俗小說一直有一種難言的愛好”。她稱自己不僅熟讀《紅樓夢》,同樣熟讀《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等。她對張恨水的小說也情有獨鐘,另外還是小報的忠實讀者,她說,小報“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情趣,可以代表我們這里的都市文明”。
“人生的所謂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張愛玲注重普通人日?;纳婢秤?,從日常世俗生活中去采擷瑣碎而平凡的題材?!吧钤谥袊陀羞@樣的可愛: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fā)現(xiàn)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張愛玲用一顆細膩而寬容的心洞察著世俗人生,領略著普通人生活的種種可愛。一件日本花布在沒有交給裁縫之前她也會幾次三番地拿出來鑒賞,“棕櫚樹的葉子半掩著緬甸的小廟,雨紛紛的,在紅棕色的熱帶,初夏的池塘,水上結(jié)了一層膜,飄著浮萍和斷梗的紫的白的丁香,仿佛應當填入《哀江南》的小令里”?!暗谝淮慰匆姶髲埖淖喜?,打開來約有三尺見方,一幅脆薄細致的深紫的紙,有點發(fā)亮,像有大波紋暗花的絲綢,微有折痕”,她也會驚喜得叫出聲來,覺得是中國人的杰作之一。城市的喧囂使人煩惱,可在《公寓生活記趣》里,張愛玲說:我喜歡聽市聲,我是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的。“城市中挨擠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開電車的工人“沒事的時候在后天井燒個小風爐炒菜烙餅吃”;“對過一家的仆歐一面熨衣裳,一面便將電話上的對白譯成了德文說給他的小主人聽”;“小飯鋪常常在門口煮南瓜,味道雖不見得好,那熱騰騰的瓜氣與‘照眼明’的紅色卻予人一種‘暖老溫貧’的感覺”;一個綠衣郵差騎車載了他的老母親使她感動;“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個小火爐,嗆人得很”,可是她喜歡從那煙里走過……張愛玲在意的正是這些熟悉的生活細節(jié)里的簡單生計,里面有著凡俗的真和美。
李昂說過,如果我們對張愛玲多一點了解,將她由“神主牌位”還原成和我們一樣的血肉之軀,她其實并沒有過著我們想象中的“張愛玲式的生活”。她是一個在生活里徹底打滾過的作家,張愛玲也自稱是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毫不避諱地標榜自己的世俗,“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薄读餮浴芳?,張愛玲對日常生活的了悟與沉浸正實踐著她的諾言。
在散文中,張愛玲坦白地說“我喜歡錢”,“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周歲時抓周她拿的是錢,生平第一次賺錢就馬上去買了一支唇膏,寫《天才夢》的初衷也是為了那五百元的稿費;張愛玲與姑姑分房同居,倆人錙銖必較,而且她很開心姑姑說她“財迷”。張愛玲還“喜歡買衣服,各色各樣的都有”,而她對衣服的講究也是有名的。她說“衣服是一種言語,是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我小時候沒有好衣服,后來有一陣拼命穿得鮮艷,以致博得‘奇裝異服’的美名。”張愛玲穿著自己挑選衣料,自己設計的奇裝異服炫耀于校園與街市之間。在《更衣記》里,張愛玲更是極瑣細地總結(jié)中外服裝的變遷,來體味一個女人從穿衣中感受到的愉悅。張愛玲還專門討論過“吃”,寫“小時侯常常夢見吃云片糕,吃著吃著,薄薄的糕變成了紙,除了澀,還感到一種難堪的惆悵”,“一直喜歡吃牛奶的泡沫,喝牛奶的時候設法先把碗邊的小白珠子吞下去”。在《燼余錄》里,張愛玲說,“記得香港陷落后……步行十來里路去踐約,吃到一盤昂貴的冰淇淋,里面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對于女性來說,吃穿用度就是生活情趣,對物質(zhì)的執(zhí)著也意味著人生態(tài)度的認真,張愛玲只是一個渴望這樣認真生活的普通女人。
從張愛玲的散文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瑣碎生活的日?;鑼懸酝猓谒囆g(shù)的鑒賞方面,張愛玲也傾向于一種通俗日常的大眾審美。在《談音樂》一文里,張愛玲認為聽音樂會是那些上等人附庸風雅的行為,為了標榜自己“有高級的音樂修養(yǎng)”,他們不得不坐在那里“默默抵抗著”,而不是在欣賞交響樂。張愛玲坦言自己不喜歡交響樂,聽上去好似“有計劃的陰謀”。她也不喜歡西方優(yōu)雅的凡阿林,最怕它“水一般地流著,將人生緊緊把握貼戀著的一切東西都流了去了”。她喜歡中國傳統(tǒng)的胡琴,“到臨了總像北方人的‘話又說回來了’,遠兜遠轉(zhuǎn),依然回到人間”,貼實得多。張愛玲對色彩和畫面有著敏銳的感受力,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所選擇所認同的并不是那些名家的作品,而都是有著濃郁的日常生活意味的畫?!陡卸鞴?jié)》中,一家人為慶祝感恩節(jié)而忙碌的畫面使她頗有所感,“從電灶里拖出火雞,桌上有布丁,小孩在桌肚下亂鉆。粉紅臉、花衣服的主婦捧著大疊杯盤往飯廳里走,廚房磚地是青灰的大方塊,青灰的空氣里有許多人來回跑,一陣風來,一陣風去……”也許那“動作里有一種酸慘的鐵腥氣”,但這忙亂的全家福里的日常人生是能夠吸引張愛玲的。
“好的作品在于它以人生的安穩(wěn)做底子來描繪人生的飛揚,沒有這底子,飛揚只能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啟示,就是失敗在不知道把握這底子?!庇|手可及的俗市是張愛玲生命能量的來源,她的作品是有人生作底子的,所以不是虛空的浮華。張愛玲是日常的,是平和的,她津津樂道的談論著發(fā)生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以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親近感來表達對零零碎碎苦樂生活的認同,構(gòu)建著一個真實的日常態(tài)生活空間,展現(xiàn)著自己的生活理想。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文集精讀本[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2]胡辛.張愛玲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3]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4]雷達.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通史[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