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教學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種表現(xiàn)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本文對高中語文對話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 對話教學 師生
對話教學是將對話作為一種教學意識或教學精神貫穿到教學實踐中去的,它是師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場,以問題為核心,通過活動、言談、傾聽、反思等形式,進行的雙向溝通的合作方式,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與課本的對話
生本對話主要是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閱讀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其實是學生與文本的一種對話過程。學生面對作品的第一步是尋疑,用問題扣擊文本,如教師可問:《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忘卻”與“紀念”是矛盾的,為何能統(tǒng)一在一起?學生可在這里質(zhì)疑,從而去探究作品的主旨。第二步是應答,文本接納問題,并作出回答。接受美學家堯斯主張閱讀要關(guān)注“作品對我說什么,我對作品說什么”。例如《藥》中夏瑜說“可憐”,“可憐”,花白胡子們是不可能理解他說阿義“可憐”的含義的,學生要弄清為什么阿義可憐,就要從作品的精神層面去理解。對此學生要以自己的審美標準、價值尺度作出判斷。第三步是融合,學生與教材之間可以通過提問、回答、假設、反駁、肯定、否定、補充、延伸等方式,實現(xiàn)作品當下意義的生成。這一層次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不拘泥于現(xiàn)成的定論。
二、學生與學生對話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很少涉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使學生在相互對話、相互影響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視和浪費掉了,這也是語文教學長期呈現(xiàn)出靜態(tài)局面的一個原因所在。對話式語文教學則十分重視主體間的互動關(guān)系,重新尋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對話權(quán)。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經(jīng)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生生對話常見的策略有:(1)問答。主要針對復雜問題,在學生中有問有答,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最后達成共識。(2)質(zhì)疑。面對獨特新穎的觀點,在全體小組成員提出疑問、共同釋疑的過程中逐漸明晰。(3)證偽。主要針對明顯偏頗的觀點而進行的求真性對話策略。(4)辯論。對于歧義問題,持正反立場的學生之間展開相互駁斥的對話策略。(5)探討。就學生共同感興趣的問題、意見、思想等展開討論,學生各抒己見,相互促進。例如在講解《項鏈》一課時,學生甲:穿漂亮衣服難道就是虛榮心的表現(xiàn)嗎?學生乙:參加舞會何嘗不是改變自身命運的一次機遇?學生丙:21世紀的安貧樂道還會是我們?nèi)松非蟮哪繕藛?學生丁:面對以外的打擊,主人公能勇敢地迎接,難道我們不應該效仿嗎?學生戊:主人公誠實的品德,在我們現(xiàn)在講誠信的社會到底還有多少人能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對這些見解,先不說是否合理,單看其多元性,就大大豐富了文本的解讀可能性,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拓寬了想象的空間。學生在對話中,為了說服同伴,不僅要說明自己思考的結(jié)果,往往還要說明自己思考的過程、方法及采用的策略。這樣,生生對話就不僅交流了閱讀理解的結(jié)果,還交流了取得這些結(jié)果的過程和方法。這對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是有益的。
三、師生對話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獨白,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quán)和話語權(quán),學生沒有主動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體化了。而在對話式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對象性活動中的那種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主客體關(guān)系,而是一種精神性對話交往關(guān)系,即“主—主”關(guān)系。雙方之間互相傾聽和言說,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式教師和教師式學生,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不再僅僅被教,也通過對話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例如我曾經(jīng)讓學生閱讀葉圣陶《夜》與魯迅《藥》的教學片斷,并加以比較。學生甲:老師,為什么《藥》里的狗沒叫,而《夜》里狗叫了?(學生發(fā)笑)老師:同學們,別以為這個問題可笑,它還值得討論呢。大家想一想,兩篇文章中的狗一是沒叫,一是叫了,這是否違背生活常理?學生乙:不違背。這是因為,生活中的狗不是每有動靜都叫的,一般的看門狗,還是等有人進門才叫。老師:照你這么說,《藥》中的狗沒叫,那是行人在街面上走;而《夜》中的狗叫了,那是阿弟進門了,是嗎?(同學們點頭稱是)有道理。不過,同學們還得繼續(xù)往下想,這“沒叫”和“叫了”的狗,對渲染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學生:(異口同聲)不同。學生丙:《藥》中的狗沒叫,渲染了環(huán)境的肅靜;而《夜》中的狗叫了,渲染了環(huán)境的恐怖。師:太好了!案例中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合常規(guī),但教師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接過話題,因勢利導,既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開發(fā)了教學資源,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總之,對話是閱讀的本質(zhì),同時是有效教學交往的主要方式,對話式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態(tài),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處在探索階段,仍需作很多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育文化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