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數學,日子怎么過?
今日的文明社會,再怎么愚笨無知的人,也都知道100、1000的計數單位。這全拜幾千、幾萬年以來,人類祖先費盡苦心研究數字之賜,才找出許多計數的方式及寫法。不過在現代仍有一些未開化的民族對于數字毫無概念。
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日本軍隊的士兵曾命令某個印度尼西亞村落的酋長從事整備工作,這位酋長的手下約有50人,但是酋長并不知道到底手下實際有多少人,也完全不會計數的方式。話雖如此,酋長卻能在沒點名的狀況下知道每天早上出去工作的人數,是否與傍晚從工作現場回來的人數一致,到底這位酋長是如何管控人數呢?原來每天早上酋長會先在一個地方集合手下,發(fā)給每人一個拳頭大小的石頭,出發(fā)前往工作場所時,將石頭投入酋長面前的一個箱子里,換句話說這個方式與出勤簽到簿有同樣的功用。晚上收工回來時,每個人再從酋長那邊領取一個石頭以及當天的工作酬勞,隔天重復同樣的方式。日本士兵看見酋長以這樣的方式來管理手下的出勤狀況,終于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南洋有一個部族在計算物品時,10個以內的東西以指頭計算,稍微多一點的數目則以硬如核桃的樹果來計數,每10個樹果用一根椰子梗表示,每10根椰子梗就以更大的椰子?;蚱渌麡淠緛肀硎?。先前也提過其他未開化的部落也用類似的計數法,所以這種方法不是南洋人才會,只是有的憑。借手指進行10進位的計算,或借手指與腳趾進行20進位計算,或以單只手的手指運用5進位計算等等。
至于12個為1打、12打為1籮,這種以12為單位的計數方式似乎也是自古以來就存在了。巴比倫人主要使用60進位法,60的因子有2、3、4、5、6、10、12、15、20、30。在運用時十分方便,因此他們廣泛使用60進位的計算方式,進一步使這個地區(qū)的民族很早就發(fā)展出整數及分數的概念,孕育出有系統(tǒng)的數學。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像現代一樣方便的阿拉伯數字可用,一切數目都以特殊符號表記,計算12、22、32……n2時,12=1、22=4……72=49都還可以,82不是以64表示,而是表記為1.4(意指60+4),102=100則表記為1.40,112=121表記為2.1。
這很顯然是運用60進位法的證據,據說這是在巴比倫某地所挖掘出的泥板上發(fā)現的。
熟用這些數學觀念,讓你一生富足!所以對數字敏感的人真的好處多,不信嗎?請先回答三個問題:
1 分遺產——懂數學不吃虧
一個農夫養(yǎng)有17頭羊,他過世前交代遺言給三個兒子,大兒子分1/2,二兒子分1/3,小兒子分1/9,說完后就斷氣了。你知道該怎么分配嗎?
2 絕地求生——懂數學還能保命
15名基督教徒和15名土耳其人同乘一艘船航海,遇到暴風就要沉船時,船長宣布為了減輕重量,要將一半的人丟入海里,以保住剩下的15人。所以30人圍成一圈,從第1人算起,每算至第9個人就要丟入海里,這么一來,15人陸續(xù)被丟入海里之后,剩下的15人居然都是基督教徒。如果是你。如何判斷該站在哪個位置才能保命?
3 百米賽跑
兄弟二人進行百米賽跑。第一回合比賽,當哥哥抵達終點時,弟弟距離終點還有10米。
因此在第二回合比賽時,哥哥特地自起跑點往后退10米的地方開始起跑。
那么,在兄弟二人的速度與第一回合完全一樣的前提下,請問這場比賽是哥哥獲勝,還是弟弟獲勝?還是兩人同時抵達終點?
數學跟財富、生存無關嗎?現在就充實自己的數學常識,解決身邊的生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