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歲的張永良出生在吉林省榆樹市紅星鄉(xiāng)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上小學的時候,張永良見哥哥寫的鋼筆字十分好看,而自己寫的字卻歪歪斜斜難以入目,他也想像哥哥那樣寫一手好字,于是他把課余時間全部用在了練字上,連家里土墻上糊的報紙都成了他隨手涂鴉的地方。
寫得多了,張永良的字果然有很大進步,連語文老師都在班上表揚他,讓同學們以他為榜樣。小孩子一般虛榮心還是蠻重的,張永良也不例外,得到老師的表揚與鼓勵后,他有種沾沾自喜的心理,但他認為,光是練好硬筆書法還不行,還要練習軟筆(毛筆)書法。
初二的時候,張永良以學校的名義參加市里的硬筆書法比賽,有幸獲得一等獎。當手里捧著老師頒發(fā)給他的獎狀與獎金時,張永良對書法的愛好更加深了。父母看到兒子拿回了獎狀與獎金,也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張永良上高中時,中國硬筆書法創(chuàng)始人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風靡了全國。許多報刊、電視臺都對他做了詳細的報道,各大書店都有龐中華的字帖賣。受到他的影響,張永良便把龐中華當成了偶像、楷模,他甚至想成為第二個龐中華。
然而,夢想歸夢想,那時候農村的經濟不景氣,他家里的經濟也十分拮據,張永良報名參加龐中華函授學校的函授費,都是靠他利用寒暑假去當?shù)夭墒瘓鰩腿搜b沙、裝石頭掙來的。
在采石場,繁重的體力活讓張永良時常思考自己的出路,深思熟慮后,他把自己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定在了成為書法家這條道路上。然而,要想成為書法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張永良想過拜一位書法家為老師,但在他們那個閉塞的鎮(zhèn)上,要想找個書法家比登天還難。
由于醉心書法練習,張永良在高考的時候落榜了。懷著失落的心情回到家后,不想在家吃閑飯的他到了建筑工地上去做小工,他的工作就是為那些大師傅搬磚頭、拌灰漿、遞灰桶。每天下了班回到家,全身就像是散了架似的疼。但他對書法的愛好沒有因勞累而放棄,而是更加努力,有時候甚至練到了天明,然后洗把臉吃點早飯就去工地干活了。張永良不但在家里刻苦練習,有時候在拌灰漿時稍有點空閑,他也拿著一根樹枝在沙上練字。
父親見他實在太辛苦,便托人在當?shù)匾凰殬I(yè)高中的飯?zhí)媒o他找到了一份后勤工作。手上的經濟稍微寬松了一點,張永良便訂了許多書法報刊,不斷吸收前人和其他書法愛好者的經驗。由于字寫得靚,一年后,當?shù)毓簿职阉枵{過去做審訊的記錄員。
就在這時,廣東改革大開發(fā)已先走一步。1989年,經朋友介紹,張永良便到廣東省鶴山市發(fā)展。年輕的他到了鶴山酒廠做了一名保安。剛到酒廠上班的第三天,張永良就打聽到了書畫函授大學鶴山分校的地址,并拜倒在書法家劉永廣老師的門下。在工作之余,張永良經常拿著習作請劉老師指教,在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對書法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他明白以前對書法只能算是酷愛,現(xiàn)在他知道了各種書法流派的區(qū)別,知道了書法與中國文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
其后,張永良又經劉老師的介紹認識了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郭子緒先生,他又經常拿著自己的習作與劉老師一起到郭老師那里請他指教。郭老師教導張永良的書法要訣是:“學書法要從漢隸入手,深悟筆法,再寫六朝碑帖,打好基礎,反復研讀各家之碑帖,仔細揣摩,悉心體悟書藝規(guī)律,重視傳統(tǒng),先做書奴、認真學步,然后走自己的路;還要重視‘書外求書’,要從繪畫、詩詞、音樂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另外,郭老師還對張永良講解了什么是筆實墨沉、筆靈墨活、錐畫沙、無漏痕等書法精髓,使張永良的書法水平大大提高。很多時候張永良從郭老師那里回到家,為了領悟郭老師所指教的筆法,激情難抑的他經常揮毫到深夜仍感興致未盡。
為了檢驗自己的成績,張永良便向《書法報》投稿。剛開始,他投出去的作品就像是泥牛入海,沒有一點回音,但付出總會有所回報。1992年12月,他的書法作品在《書法報》上獲得了《全國第一屆現(xiàn)代硬筆書法藝術大賽》銅獎。拿到獲獎證書那天,張永良捧著鮮紅色的證書激動得眼淚都快流下來了,他馬上寫信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遠在吉林省的父母。
不久,張永良便收到了父母寄來的家書,鼓勵他再接再厲,寫出更好的書法作品。有了家人的鼓勵,以及劉老師和郭老師的悉心指導,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練習與悟性,張永良在書法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短短幾年的時間,他的作品陸續(xù)獲得了《全國首屆菊花石杯大賽》金獎、《全國神內杯青少年書法大賽》銀獎、《國際硬筆書法家精品展》銀獎、《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銅獎、《全國群眾書畫攝影大展》優(yōu)秀獎、《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大賽》優(yōu)秀獎、《江門市書法展》一等獎、《鶴山市書法》一等獎等各類獎項。另外張永良的書法作品還入選了中國書法美術赴奧展、廣東省首屆篆刻展、廣東省第二屆楹聯(lián)書法展等。獲得如此之多的獎項,鶴山函授書畫分校便聘請張永良為本校的教師,每周日去學校教兩節(jié)課。這對張永良來說無疑是很好的鍛煉,為他以后辦培訓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很快就適應了這份兼職工作,教導學生耐心細心,語言親切,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評價,學校領導也對他寄予了厚望。
1997年5月,張永良終于收到中國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寄來的會員證,成為了真正的書法家,拿到證書那天,張永良喜極而泣,自己苦苦追求了二十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這難道不讓他感慨萬千嗎?
雖然在書法上有了驕人的成績,但張永良的工作仍沒有多大起色。這時,張永良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了規(guī)劃,如何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事業(yè)?他一直在苦苦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社會現(xiàn)象,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動手寫字的機會少了,字寫得是否美觀已不重要,以至有不少青年人的字寫得很潦草。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書法發(fā)揚下去?他很想盡自己一分微薄的力量。
張永良在鶴山市轉了好幾天,發(fā)現(xiàn)鶴山還沒有一家私人書法培訓班。他想,自己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教學經驗,何不憑著自己的本事成立一間工作室?既可幫人寫字、篆刻印章,又可開辦書法培訓班,讓書法愛好者少走彎路。
2004年6月18日,一家名為“張永良書法篆刻藝術工作室”在鶴山新城路561號開張了。開始工作室相當簡陋,只有一個書柜,外加一張寫字臺。
剛開張的一段時間,工作室的生意異常冷清,每天看著自己書櫥里那些書籍,張永良甚至懷疑自己的做法到底對不對,不但沒有收入,而且連房租、水電都難以維持,搞藝術也需要填飽肚子啊!張永良不得不放下書法家的面子到附近的一些中小學門口派發(fā)書法培訓班的傳單,學生家長對于他的傳單都是拿起看了看就隨手扔在地上。張永良心里五味雜陳。
工作室苦苦支撐了半年多后,終于迎來了第一個學生,這個應該不叫學生,而是一個才6歲的學齡前兒童。那天上午,張永良正在工作室里練習書法,一個少婦帶著一個小男孩出現(xiàn)在他的工作室,見有客人,張永良熱情地迎了上去問:“請問您是要寫字還是篆印?”
少婦說:“你不是教孩子書法嗎?你看我這個孩子行嗎?”
小孩實在太小了,他想不收,但自己不是一直希望有人來學習書法嗎?張永良最后還是說:“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好好教他。”
就這樣,張永良開始教這個孩子軟硬筆書法。他從最基本的抓筆,最簡單的一撇一捺教起,再到字形的結構。付出了多少汗水與心血,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又是半年的時間,這個孩子已經能寫出一手好字了。張永良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因為這個孩子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進步,又見張永良教學認真負責,便給張永良做了一個活廣告,一傳十,十傳百,來張永良工作室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以小學生居多,另外還有醫(yī)生、外企職員、書法攝影工作者等。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一個班最多安排10名學生,每天張永良都要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為了學生能用上質量上乘的軟硬筆,他還親自跑毛筆生產廠家與他們協(xié)商訂造“特質長鋒”的毛筆,并在筆上印上張永良書法工作室監(jiān)制的字樣,以防假冒,深受學生與業(yè)余書法愛好者的喜愛;鋼筆也是張永良自己到廠家精心挑選的,讓學生用起來得心應手。
張永良在教學上實行的是多鼓勵、少批評的教學方法,同時給學生灌輸書法理念:“書法不僅僅是把字寫得漂亮,也是書寫人生?!彼€成立了“張永良書法工作室書法比賽”,給前三名發(fā)證書和獎金以資獎勵,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
在張永良孜孜不倦的教導下,他的學生陸續(xù)在全國、省、市獲獎。有個在鶴山打工的書法愛好者利用每天的業(yè)余時間到張永良的培訓班勤練書法,他的書法作品在2007年9月江門市舉辦的《青年劍濤杯》上獲得了三等獎,又在今年江門市舉辦的《培英杯》書法大賽上獲得了提名獎,并成為了鶴山書法協(xié)會的會員。看到學生取得的成績,張永良感到無比的高興,這證明自己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在教學之余,張永良還自學畫畫,并得到了嶺南畫派傳人梁文超先生的熱心指點,使張永良的繪畫水平有了更好的提升。
2005年2月1日,江門日報社的記者采訪了他,撰寫了《張永良和他的書法篆刻工作室》和《青年書法家張永良》兩篇文章。江門電視臺的《千色僑鄉(xiāng)》專題節(jié)目組還專門找到張永良為他做了個節(jié)目,并對他的工作室與學生進行了采訪。
在與學生朝夕相處多年,張永良與他們慢慢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感情,同時在鶴山生活了18年的他早已喜歡上了這座環(huán)境優(yōu)美、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并對這座小城充滿了深厚的情感。
如何回報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鶴山?如何給學生們一份厚禮?張永良突然萌發(fā)了自費出一本書的打算。從2007年開始,他就在一步步地籌劃這本書,這本書必須有它深遠的意義,首先在書名上應體現(xiàn)這點,那就叫《張永良師生書畫篆刻集》,副標題是:“張永良書法篆刻藝術工作室創(chuàng)辦5周年紀念?!边@本書還要有他的收藏價值。他翻閱了鶴山許多書法作品集,認為自己編排的這本書無論在印刷質量、內容編排等方面一定要有所創(chuàng)新,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后,這本全書228個頁碼的書法作品集終于可以交印刷廠印刷了。張永良和廣告設計室的朋友算了一筆賬,僅付印500本就需要好幾萬元,張永良雖然在鶴山居住了十幾年,但他的積蓄并不多,于是他不得不求助于他的老師與一些朋友,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這本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鶴山之子,兩位譽滿海內外的書畫篆刻藝術家李鐵夫與易大廠先生,他們是鶴山人民的驕傲;第二部分是名家?guī)熡杨}賀,有書有畫精品紛呈;第三部分為張永良自己的作品,硬筆、軟(毛)筆、各種書體、篆刻,其中還有他初涉的國畫,全面展示了他三十多年來在書法藝術上的個人風格;而第四部分則是張永良的學生作品,有在全國或者省市獲過獎項的作品,也收錄了張永良自設獎項的一些作品。
2008年12月28日上午,張永良捧著設計精美、剛剛出爐的《張永良師生書畫篆刻集》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本書承載著張永良三十多年來在書法上的藝術結晶;也是張永良送給曾經教導過他的老師的一份厚禮;更是送給他的學生與朋友值得收藏的珍貴回憶。
然而,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張永良并不滿足自己這一點成績,他下一步計劃就是再出一本自己三十多年來所創(chuàng)作的書法字帖,其中還有介紹自己學習書法的經驗,讓愛好書法的朋友少走彎路。
相信這本書將要給鶴山書法界又一個驚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責 編:謝荔翔
評選好稿移動、聯(lián)通、小靈通用戶請發(fā)短信到0750337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