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jié)杠桿。在影響匯率的因素研究中,被國際普遍認可的是“購買力平價理論(PPP)”和“利率平價理論(IPT)”。我國專家學者普遍認可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幾個關鍵因素歸納如下:(1)物價水平;(2)通貨膨脹;(3)利差;(4)國際收支;(5)政策因素;(6)市場預期。
[關鍵詞] 匯率 基本因素 關鍵因素
一、引言
匯率作為一種重要的經(jīng)濟杠桿,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對外貿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后果突出揭示了匯率對世界各國出口的顯著影響。我國自1994年起建立起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基本上是盯住美元不變的。2005年7月21日匯率制度改革,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了更高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二、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基本因素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于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guī)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按照眾多經(jīng)濟學家的觀點,實際匯率被定義為一國商品與服務相對于另一國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而名義匯率則為一國貨幣以另一國貨幣表示的價格。換言之,實際匯率是兩國商品與服務之間的相對價格,名義匯率為兩國貨幣之間的相對價格。實際匯率q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q=eP*/P
其中,P*和P分別代表外國和本國的一般價格水平,e指單位外幣兌換若干單位本幣,即名義匯率。實際匯率是用名義匯率將外國商品與服務以外幣表示的價格轉換為以本幣表示的價格之后,再對本國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之比。由上面的計算公式可知,除外國和本國的一般價格水平因素外,名義匯率的變化應該對實際匯率有重大影響。因而,我們有必要關注一般匯率決定理論及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的專家見解。
關于匯率決定的理論很多,它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匯率的決定與變動。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和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然而,有不少學者已經(jīng)指出,上述三種匯率決定理論均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們的有些前提條件在中國并不成立,可參看易綱,潘國陵等人的論著。因此,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影響我國匯率變動的因素,才能得出正確判斷。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學者關于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的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易綱認為影響人民幣匯率的有下列主要因素:物價水平、通貨膨脹率差、利差、經(jīng)常帳戶余額、外資流人、官方儲備及貨幣政策等。楊帆通過對人民幣匯率發(fā)展歷程的詳細分析指出:人民幣匯率的長期影響因素是貨幣供給和產(chǎn)出水平,它的中期影響因素為物價、財政因素和進出口,而短期影響因素為利率、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收支。他還詳細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魏巍賢的看法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率是由西方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率、商品的相對價格的變化率、國內外利率差、外債余額對收人比例的變化率及國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率共同決定的。潘國陵利用推導出的適合開放經(jīng)濟的匯率決定方程。除上述經(jīng)濟學家指出的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外,還特別提出:工資率或勞動生產(chǎn)率是影響匯率的主要經(jīng)濟變量。其他影響因素按重要性分別為:信貸和利率、固定資產(chǎn)存量和折舊率及間接稅。
由以上專家、學者的意見,我們可以綜合出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因素如下:(1)國際收支;(2)實際利差;(3)通貨膨脹率差;(4)經(jīng)濟增長率;(5)工資率;(6)外匯儲備;(7)進出口;(8)貨幣供應量;(9)外商直接投資;(10)物價水平(消費價格指數(shù));(11)信貸;(12)美元匯率(l00日元兌換的美元數(shù));(13)中央銀行干預;(14)市場預期心理;(15)政策因素;(16)政治因素;(17)固定資產(chǎn)存量。
但我國專家學者普遍認可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幾個關鍵因素歸納如下:(1)物價水平;(2)通貨膨脹;(3)利差;(4)國際收支;(5)政策因素;(6)市場預期。下面將從上述幾種關鍵因素對人民幣的走勢做出分析。
1.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
在信用紙幣本位制度下,長期匯率由每種貨幣的購買力決定。即長期均衡匯率購買力決定。這種購買力決定平價理論最初由瑞典經(jīng)濟學家Cassel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貨幣和外匯》中首先被表述為:不同國家的貨幣若換算成同樣的單位度量,當所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同樣多時,兩國貨幣的均衡匯率就被決定了。通貨膨脹和價格水平?jīng)Q定了兩國的名義匯率。我國著名學者楊帆也認為短期通貨膨脹率對人民幣匯率有影響,而中期物價水平為另一影響因素。筆者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對人民幣匯率影響的基礎作用還是存在的,但其局限性也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匯率反映的是兩國之間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比率,而購買力平價采用的是全部商品的物價指數(shù)來解釋匯率變動。由于國與國之間消費結構的不同,購買力平價理論對匯率的解釋程度有限。二是,一直以來我國處于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轉軌完善中,體制變化影響將經(jīng)濟變量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減弱甚至扭曲。
2.利率
利率評價理論認為:根據(jù)金融市場套利均衡的條件,在資本可以自由流動的條件下,一國利率的提高在短期內將導致國際套利資本的流入而使該國貨幣具有升值趨勢,利率的降低則使該國貨幣有貶值趨勢。事實上,1998年以后,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就一直低于美國,2002年~2003年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均高于美國,應該說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套利條件都具備了,人民幣應該升值。而人民幣卻在1997年~2005年保持了超強的穩(wěn)定。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國的匯率政策使利差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失效。
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集中體現(xiàn)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按照匯率調節(jié)的靈活性程度,IMF將匯率制度分成九種不同的安排:貨幣聯(lián)盟、貨幣局、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可調整的盯住匯率制、爬行盯住、一攬子盯住、匯率目標區(qū)、管理浮動和完全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也有學者提出“沒有一種匯率制度適合任何國家或任何時期”。但是匯率制度的選擇與其他因素是密切關系的。比如我國國際收支項目下的資本項目。我國從1994年起實行的是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是事實上我國匯率一直沒有“浮動”,原因在于資本項目的嚴格管理。根據(jù)著名經(jīng)濟學家易綱的研究,在資本項目管制下,無論政府爭取何種匯率制度,事實上它都收斂于固定匯率。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得到的匯率政策建議也許是失效的。蒙代爾到中國訪問是就曾經(jīng)指出:不可能三角并不適應中國。一直以來,經(jīng)濟學家們傾向于將匯率制度與資本項目分開研究,忽視了匯率制度選擇與資本項目管制和開放程度的關系。學者趙慶明認為,固定匯率制度與資本項目管制、浮動匯率與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合理搭配。因此,必須透過資本項目的分析來判定政策因素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4.國際收支
外匯的供給與需求決定了匯率的水平。國際收支狀況是決定匯率趨勢的主導因素。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jīng)濟活動中的各種收支的總和。國際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經(jīng)常賬戶,主要包括商品貿易賬戶,利息和利潤以及勞務支付;第二部分是資本賬戶,記錄所有的資本流動;第三部分是官方儲備,包括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國資產(chǎn)。現(xiàn)在央行的儲備主要是外國金融資產(chǎn),特別是美元和美國政府債券。經(jīng)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均為順差,必然導致央行的官方儲備急劇增長。
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匯率影響函數(shù)中,變量權重在隨時間發(fā)生著變化。在目前的匯率改革趨勢下,國際收支項目下的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對于匯率和變動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它與匯率制度之間的搭配則有可能對人民幣未來的匯率走勢起決定作用。從國際歷史經(jīng)驗看,歷史上幾次的金融危機都有一個共同的歷史制度背景,那就是資本項目的可兌換與固定匯率的錯誤搭配。人民幣匯率改革與資本項目可兌換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衍清:影響匯率變動的短期因素[A].COMMERCIAL RESEAPCH,2002
[2]雷超超 王 琰:人民幣匯率影響的因素探討[A].財經(jīng)界,2007
[3]賀昌政 任佩瑜 俞 海:人民幣匯率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4]楊 帆: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理由[M].管理科學文摘,2002
[5]胡海鷗 馬嘩華: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王國剛:資本帳戶開放與中國金融改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7]宋國祥:提高匯率浮動彈性需要防范三大風險[J].上海證券報,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