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顧名思義是因為吃了不衛(wèi)生的食物而引起的。臨床上常表現為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的急性胃腸炎癥狀,具有潛伏期短、時間集中、突然暴發(fā)、來勢兇猛、危害性大的特點。據統(tǒng)計,食物中毒90%以上發(fā)生在七、八、九月份。因此,_必須引起重視,采取措施,積極預防。
研究認為,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吃了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食品在加工、運輸、貯存、銷售、制作過程中,由于忽視食品衛(wèi)生,引起交叉污染。常見的有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嗜鹽菌、肉毒桿菌等。這些病菌,在氣溫高、濕度大時,能急劇生長繁殖,產生毒素,使食物腐敗變質,人吃了即可引起中毒。由蒼蠅叮爬、鼠類、蟑螂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也很常見。
二是吃了有毒的動、植物,如河豚魚、鮮品金針菜、毒蘑菇等。有的因烹調、加工不當電會引起中毒,如土豆的芽苞周圍含有有毒的龍葵紊,必須在加工時切除,用水反復泡洗。四季豆、黃豆制品中含皂素,但在充分加熱后,這些毒物即被破壞。河豚魚的內臟含有毒性很強的河啄毒素,在烹調前必須徹底清除。
三是誤食了含化學毒物的食品。由于管理不善,食物中滲入了毒物,如誤用桐油桶裝食油,食用后即可中毒。工業(yè)用硝酸鹽和食鹽極相似,粗心大意會發(fā)生意外。誤食農藥浸泡過的谷種、麥種,噴灑了劇毒農藥的蔬菜,誤服毒鼠藥、殺蟲劑等都會迅速引起中毒。近年來,有些廠家在食品中超標加入色素、香精、糖精和防腐劑也極易引起食物中毒。尤其是一些不法個體攤販,為了牟取暴利,生產經營一些不合格的食品,調味品,致使發(fā)生食物中毒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預防食物中毒,關鍵是搞好飲食衛(wèi)生,嚴把“病從口入”關。具體要抓住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防止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貯存、制作、銷售過程中要加強衛(wèi)生管理,注意分類貯存、生熟分開,不與雜物、毒物、藥物等接觸。廚房、食堂要經常清掃,保持整潔,防蠅設施齊全,食具、餐具要實行“一洗、二刷、三沖、四消毒、五保潔”。炊事人員應定期體檢,發(fā)現腸道傳染病者、皮膚化膿性感染者,應立即調離,防止污染。
二是阻止細菌繁殖和產毒。食品原料和吃剩的飯菜應放在涼爽、通風處,或貯存在冰箱、冰柜內,妥善保管,不可久放。食品要有計劃采購,防止積存、變質,特別是節(jié)日會餐,不能采購過多或存放過久。食品應現做現吃,涼拌菜盡量少吃。要大力滅蠅、滅鼠、滅蟑螂,防止污染食品,傳播病菌。
三是嚴防病菌、毒物經口而入。對腐敗變質的食品應做到不買不賣、不做不吃。食品要充分燒熟煮透,剩飯剩菜要重新加熱。食物、雜物、藥物、毒物要分開存放,嚴格管理。刀具、餐具、菜板要生熟分開,生食、熟食也不要貯存在一起。對一切可疑食品和認不清的蘑菇、野菜等,不能隨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