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炎
張壽人
方一清中消痞湯
組成太子參、麥門冬各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丹皮各7 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xì)或數(shù)等,證屬陰虛者。
加減泛惡欲嘔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覆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nèi)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溏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方二和中消痞湯
組成黨參15克,制半夏10克,黃連3克,丹參、蒲公英、白芍各15克,炙日草6克,干姜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目服2次。
功用益氣健胃,辛開苦降,和中開痞。
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嘈雜不舒、似痛非痛、飯后飽脹明顯、納呆食少、口苦口黏、大便不暢,舌苔厚膩,脈象弦滑等,中醫(yī)辨證屬于脾胃氣虛,痰濕中阻,寒熱夾雜之胃痞癥。
脫發(fā)
王鳴華
方一 一麻二至丸
組成黑芝麻30克,女貞子、墨旱蓮草、制首烏、側(cè)柏葉、枸杞子各10克,生、熟地各15克,黃精20克。
用法先用適量清水將藥物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每荊煎2次,兌勻、分2次服。
功用補(bǔ)腎養(yǎng)血,涼血潤燥。
主治腎虛精血不足而兼血熱引起的斑禿。
備注服藥同時(shí),可配合外搽藥(鮮側(cè)柏葉浸入75%酒精中一周后,備用)外搽脫發(fā)部位。
方二補(bǔ)腎養(yǎng)血丹
組成熟地60克,當(dāng)歸、杭白芍、川芎、木瓜、菟絲子、桃仁、何首烏、黑芝麻、桑葉、天麻各30克,羌活、紅花各24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
功用滋補(bǔ)肝腎,養(yǎng)血潤燥。
主治斑禿(油風(fēng))。
方三生發(fā)飲
組成生地、熟地、當(dāng)歸、旱蓮草各20克,側(cè)柏葉15克,黑芝麻30克,何首烏25克。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1小時(shí)后即行煎煮至沸后改用文火,繼煎30分鐘,每劑藥可煎服3次,每日1劑。
功用滋補(bǔ)肝腎,烏須生發(fā)。
主治脫發(fā),須發(fā)早白。
加減肝腎虧虛甚者(多為斑禿),加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各20克,五味子10克;風(fēng)盛血熱者(多為脂溢性脫發(fā)),去熟地、黑芝麻,加蟬蛻、地膚子、丹皮、川芎/各10克,白鮮皮20克,苦參15克,蜈蚣3條(研末兌服);兼氣滯血淤者,加紅花、桃仁各10克,赤芍15克,雞血藤30克。
慢性附件炎
徐繼
方一加減斑龍湯
組成鹿角霜、補(bǔ)骨脂、桑螵蛸、鎖陽、龍骨各9克,砂仁末3克,熟地20克、茯神、山萸肉,菟絲子各9克,炒白芍6克,煅牡蠣30克。
用法先將龍骨、牡蠣加水煎煮30分鐘后,再入余藥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連服半個(gè)月后可隔日1劑。
功用溫煦督帶。
主治慢性附件炎(帶下骨痛)。證見帶下纏綿,質(zhì)清而稀,經(jīng)又來潮時(shí)周身筋骨疼痛,經(jīng)凈時(shí)繼又白帶量多,少腹墜脹疼痛等證。
方二解毒化瘢湯
組成土茯苓、敗醬草各30克,蒲公英20-30克,制乳香、沒藥各6~12克,丹參20克,當(dāng)歸12克,橘核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解毒利濕,化淤散結(jié)。
主治慢性附件炎。
加減腹痛較甚者,去丹參,加三棱、莪術(shù)各6克;腎虛者,加川斷15克,桑寄生20克,菟絲子12克;脾虛者,加白術(shù)12克,山藥15克;白帶量多者,加芡實(shí)12克,白果6克;陽虛者,加附子6~9克,肉桂3克;月經(jīng)期,去乳香、沒藥、丹參,加枸杞子15克,杜仲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