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松濤聲曾說過: “非清心人不能聽,非靜心人不能解?!边@里是蘊含了很多道理的。茫茫大山之中,松濤起伏,聲震凌宇,風(fēng)將其聲吹入耳內(nèi),掃凈耳內(nèi)車馬喧囂,而對于清心人,靜心人,則更是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靈魂的超脫,他能聽到大山深沉的呼吸以及松濤聲深處所帶出的人生啟迪,如同史前部落的老人進行了一次祈問大地的占卜,追憶到過去,推測遙遠的將來,面對著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獨守的是最初的信念,精神的家園。
清心人重在一個清字。清可以是一種狀態(tài),淡淡如水,清心寡欲,兩袖清風(fēng),清凈如一,才能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清的本質(zhì)是一種淡泊,看淡了世事,看輕了榮華,如同音樂擯棄了各種音樂形式,回歸本真,只是皎月當(dāng)空,夜風(fēng)拂過,竹影婆娑時,遠處一聲幽怨綿長的笛聲罷了。清同樣可以是一種動態(tài),清純?nèi)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水流不息,方能呈現(xiàn)一潭清澈見底的池水,而清心正是每每掃盡心塵,保持心靈的那份純凈。這掃除的貪念、邪念,還有那沒有必要的煩惱,過度紛繁復(fù)雜的擔(dān)憂。做一個清心之人,可以保持一顆似童之心,讓心靈年輕、自然,遠離來自各方面過重的壓力。
如果說清心給人生畫卷涂抹上了一層淡雅的底色,靜心則可為其渲染出淡然的氛圍。老子《道德經(jīng)》中強調(diào)虛極靜篤,所謂“致虛極。寧靜篤”。至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于運用。致虛必寧靜,通過靜的功夫,才能深蒂厚養(yǎng),儲蓄能量。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事業(yè)達到一定高度后,及時有效地克制自己內(nèi)心不斷膨脹的欲望,在自己或親友突遭緊急情況或災(zāi)禍、不幸時,能夠?qū)W會釋然,學(xué)會坦然地面對現(xiàn)實,他同樣達到了靜心境界。
靜心之人決不著手控制自己無法控制或不應(yīng)涉足的領(lǐng)域,在保持奮進向上的同時,不刻意追求絕對的完美,坦然地生活。清靜之意也絕非與世隔絕,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心平氣和地同別人講話,靜氣專心地做一件事,學(xué)會坦然樂觀,欣賞身邊不經(jīng)意的美麗瞬間,在身邊的件件小事之中,做到清心靜心。
佛說“心未靜,則欲念叢生”。欲念之中,雜念貪念邪念甚多,當(dāng)年佛祖講經(jīng)布道。釋迦牟尼拈花示佛,迦葉微笑,其心必定朗明清靜,心神合一。僧人出家都穿僧鞋,而僧鞋的形狀,前露五指,后露腳后跟,穿此鞋無非是想提醒人一個道理,所謂六根清凈通透,去掉貪嗔癡慢,看穿六根,心靈才能真正正清通透,面帶微笑,清靜存世,則古風(fēng)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