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人之至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一個解釋:“莫若身無病心無憂”。
這兩條做到容易嗎?說不容易也不容易,說容易也容易。
比如說“身無病”,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平時稍不注意,就會著涼感冒的。無病,恐怕是指無大病。要做到這一點就有點難了。
再看這“心無憂”,人生活在世間,哪有那么多順心的事兒?煩事兒、不順的事兒,幾乎人人都會遇到。要說一點不惱不憂,那還真需要點功夫。 說了“不容易”,再來看看“容易”。
時下有些人活了七八十歲還真是無大病,身體硬朗朗的,實在令人佩服不已。還有些人遇到煩心事兒不少,有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但不管怎樣,總能樂呵呵地面對,從未見愁眉苦臉、發(fā)牢騷、講怪話,甚至發(fā)脾氣甩臉子。
若問其有何妙法?這些人笑而答曰六個字:“多鍛煉,好心情?!?/p>
多鍛煉,對保持健康的身體大有益。這是一般人都懂的常識,關(guān)鍵在于要堅持。一般人鍛煉不能像運動員訓練那般,方式因人而異為好,有的好散步,有的喜練劍,還有的愛爬山。不管如何,只要堅持鍛煉就好。
好心情,這是保持健康身體的重要一條。心情者,自身情感之謂。鑒此,個人自我調(diào)整很重要。以蘇東坡為例,他一生多次遭貶,但每每都能樂觀處之。被貶黃州時,他能沉醉在“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之中;被貶惠州時,他能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南方年老多病,蘇東坡也不得不有所考慮,但又一想“北方何嘗不病”?“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簿蛯捨慷嗔恕?/p>
最為令人佩服的是,當他晚年被貶到海南島時的處世態(tài)度。剛到海島時,蘇東坡確有一番傷心之情: “吾始至南海,環(huán)視天水之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但轉(zhuǎn)念一想:“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中?”大陸也是被大海包圍著,大家不都是生活在島上嗎?如此想,他“一笑”,“與客飲薄酒小醉,信筆書此紙”。
在吃飯問題上,他也能樂觀處之。在黃州時,他常以很難吃的糙米為飯。吃時“嚼之嘖噴有聲,小兒女相調(diào),云是嚼虱子”。后來他讓家人加工“用漿水淘”、“雜小豆作飯”,“尤有味”,還戲稱:“此新樣二紅飯也?!钡搅撕D希K東坡生活相當貧困,米面不濟是常有的事,于是便以野菜充饑。面對此,他不抱怨,而是稱這些菜有“自然之味”,要享受這美味還要有“心平而氣和”之心境。
看來,心情調(diào)整還是要靠個人。要說有什么奧妙,其實就是要“想得開”。當然,這“想”有點講究,比如蘇東坡在海南的“島說”,用的就是“相對聯(lián)想法”:我在?!皪u”上,那大陸不也是被大海包圍的“島”上嗎?面對生活困苦,他用的是“視苦為樂”法,明明是苦,卻不以為苦,且不煩不惱,在苦中尋樂,以曠達態(tài)度處理之。因此,他才能活得那么自在、那么瀟灑! 人之至樂,并非可望不可及。如何得到,不能怨天怨地怨別人,還是靠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