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熱衷于通過節(jié)食來減肥。保持正常體型固然重要,但如過分限制食物的攝入,將導致體內元氣(人體最基本之氣)不足,進而出現氣虛,這時可通過服用人參、黃芪等中藥來補氣療虛。本期要介紹的是號稱“補氣諸藥之最”的黃芪。
教育家胡適在講課前總會喝幾口“茶水”,然后就會精力充沛,不顯疲意。他用來泡水的材料并非普通茶葉,而是中藥黃芪。
黃芪在古代又稱做“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道:“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薄渡褶r本草經》中將其列為上品,清代名醫(yī)黃宮繡則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
黃芪是豆科植物內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于山西、甘肅、內蒙古、東北三省等北方地區(qū),故有“北芪”之稱。尤以沁州綿上(今山西省北部的渾源、繁峙、代縣等地區(qū))所產質量最佳,且柔軟如綿,又稱“綿黃芪”。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等功效。
【七種功效】
補氣升陽黃芪善補脾胃之氣,其中炙黃芪補氣升陽的功效較強。用于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胃下垂等,常與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等同用;用于治療氣短等,常與柴胡、升麻、桔梗配伍。
益衛(wèi)固表黃芪有增強人體防御功能,抵御外界刺激等作用,并能控制汗腺分泌,可用于治療自汗(即白天不運動而出汗)。體虛易感冒者經常用黃芪煎水代茶飲,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用于治療氣虛引起的自汗時,常與牡蠣、浮小麥、麻黃根等同用。
利水退腫脾氣虧虛時易出現浮腫等癥狀。黃芪(主要是生黃芪)既能補氣以治其本,又能利水以治其標,有標本兼治的功效。因其有利尿、消退水腫、減少蛋白尿等功能,故對慢性腎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用于治療氣虛引起的水腫時,常與白術、陳皮、茯苓等同用。
保胃護肝黃芪具有明顯的保護胃黏膜及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并能夠減輕病毒或化學毒素對肝臟的損傷。
改善心臟血流黃芪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抗心肌缺血及保護心肌等作用,并能增強心臟的收縮功能,特別是對衰竭的心臟有明顯的強心及保護作用。
增強免疫及抗衰老黃芪能增加細胞傳代次數,延長細胞的存活壽命。它還具有抗自由基及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能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從而延緩老化。黃芪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延緩細胞衰老。
其他黃芪還具有增強記憶能力、保護腦組織、促進造血功能、抗腫瘤和減輕放化療反應等作用。
【驗方推薦】
◇ 玉屏風散
配方:生黃芪20克,白術10克,防風5克。
服法:將諸藥水煎2次,合并藥液,每日1劑,分早中晚服用。
功效:益氣固表,增強體質。
應用:主治體虛引起的感冒。
◇ 黃芪白苓湯
配方:炙黃芪30克,茯苓、白術、白芍各10克,桂枝5克,甘草3克,大棗10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中晚服。
功效: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應用: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 黃芪海白湯
配方:炙黃芪300克,白術、白芨、海螵蛸各100克,木香、砂仁各50克。
用法:將諸藥研為細粉,每次10~15克,分早中晚于餐前半小時用開水沖服。
功效:益氣健脾,理氣止痛。
應用: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 黃芪胡麻湯
配方:炙黃芪30~50克,升麻、柴胡、枳實各10克,大棗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中晚服用。
功效:益氣補虛,提升臟器。
應用:主治胃下垂、子宮下垂或脫肛。
◇ 強心茶
配方:黃芪、附子、麥冬、益母草各150克,茶樹根20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以紗布包裹(每包約重30克)。每次取1包置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然后上蓋悶15分鐘代茶頻服。每日服1~2包。
功效:溫陽益氣,活血強心。
應用:主治心腎陽氣虛弱(主要表現為胸悶氣急,肢冷畏寒,面目虛浮,舌紫暗,脈搏有間隙)引起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
注意:陰虛火旺者(表現為咽干口燥,心煩易怒,舌質紅,脈細數等)忌用。
【選購與保存】
正品黃芪呈圓柱形,長20~120厘米,根部分支少,表皮呈灰黃色或淺棕色,并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地柔韌而有粉性,不易折斷,斷面呈纖維狀,木質部為黃色,有放射狀的菊花心,嚼之味微甜,有豆腥味。
假冒黃芪則外形短小,長5~50厘米,根部分支多,表皮深棕色,嚼之無甜味及豆腥味,甚至有黏液。
黃芪中含糖類及淀粉類較多,故應注意防潮、防蛀、防霉并放置于陰涼干燥處。
☆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前者是將采集的黃芪洗凈、曬干、切片而成,多用于固表、去瘡、利水等;炙黃芪則是將生黃芪加蜜拌炒曬干而成,多用于補中益氣。
☆ 黃芪主要用于體質虛弱的人;體質健壯,特別是有外感發(fā)熱、咳血、便秘等熱癥的患者忌服。
☆ 黃芪適用于脾胃虛弱的食欲不振者,對于因飲食過多而引起食積癥的食欲不振者忌用。
☆ 食后易腹脹者及妊娠期婦女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