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藥相對于西藥最大的優(yōu)點有兩個,一是便宜,二是不良反應小。這種看法實際是片面的,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不加以辨證地用藥,將無法充分發(fā)揮藥效,并對人體造成傷害。下面對常見的誤區(qū)加以分析,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中藥安全無害
有人說,中藥安全無毒,可以放心服用。這是對中藥認識的最大誤區(qū)。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經(jīng)指出:“全球有1/7的病死者,其死因并不是本身所患疾病,而是不合理的用藥?!边@里的“不合理用藥”不僅包括西藥,也包括中藥。不合理應用中藥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包括過量反應、中毒反應、過敏反應、妊娠服藥反應等。
過量反應由于誤以為中藥無毒害,又想盡早解除病痛,于是便自行加量服用藥物,這就容易引發(fā)過量反應,它在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中也是最常見的。比如長期、過量服用甘草會誘發(fā)低血鉀,引起高血壓并造成全身水腫;超量服用木通可導致腎功能損害等。
中毒反應中毒反應后果十分嚴重,甚至能致人死亡。中藥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等,其中有不少強毒性藥物存在。例如植物類中的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甘遂等;動物類中的蜈蚣、斑蝥、紅娘子等;礦物類的朱砂、雄黃、黃丹、白礬等,這些均需嚴格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指導下應用。
過敏反應它多發(fā)生于過敏體質(zhì)者,近年來,服用中成藥、中藥湯劑后發(fā)生過敏反應也越來越常見。常用的魚腥草、麥冬、當歸、人參、板藍根、大黃、五味子、牛黃解毒丸、六神丸、小青龍湯、大柴胡湯等都有引起過敏反應的報道,使用時應加以注意。
妊娠服藥反應婦女在服藥期間有很多禁忌,不僅有飲食、生活上的,也包括藥物上的,此階段最好不要服藥,不然很可能“輕則動胎,重則墜胎”。有的藥物還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nèi),影響其生長發(fā)育,故妊娠期婦女最好完全遵照醫(yī)囑。
對藥物而言,能不服用就盡量不要服用,即使必須服用也應從小劑量開始,并嚴格遵醫(yī)囑執(zhí)行。藥物都是“雙刃劍”,既可治病,也可能致病。只有合理應用,才能發(fā)揮其積極正面的作用。
看藥名選中成藥
有人在購買中成藥服用時喜歡望文生義,僅憑藥物的名字來選藥。這樣自然是不正確的,因為藥名與藥效并不能簡單劃等號。
例如,聽了“人參再造丸”的名字,你會不會覺得此藥大補,甚至有“起死回生”的聯(lián)想,事實上,此藥只能治療寒濕痹痛、四肢麻木等;“肥兒丸”,是讓孩子變胖的藥物吧?錯,它只是一種健胃消積、驅(qū)蟲的中成藥?!笆笱a丸”,萬能中藥?非也,此名原意只是它由10種藥物組成,能氣血雙補,并非對一切病癥都有效,如陰虛體質(zhì)及外感風熱者就不宜服用此丸,否則會加重病情。
在選購成藥時,一定要了解藥物的成分、功效,并結合自己的情況慎重選擇。
用開水煎中藥省時省力
有人性子急,煎中藥也不愿多等,就用開水代替冷水煎煮,以為節(jié)約了時間。殊不知,這樣將嚴重影響藥效。
植物性中藥的有效成分分布在植物細胞中,用冷水煎煮藥物時,細胞會慢慢膨脹、崩裂,這樣更容易促進其有效成分的釋放;如果換成開水,在高溫下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zhì)、淀粉會發(fā)生凝固,再加熱時細胞就不容易崩裂,其有效成分也不易進入藥液之中,從而影響藥效。
由此看來,煎煮中藥時還是倒入冷開水“慢工出細活”的好。
飯前1小時是服藥的最佳時間
有人認為,飯前1小時服藥最有利于藥物的吸收。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
中成藥用于治療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最佳服藥時間,這個時間掌握好了,將有助于藥物發(fā)揮最大功效。一般而言,多數(shù)中成藥宜在飯前1小時服用,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胃痛寧、胃樂等專治胃酸過多性胃痛的中成藥,就最好在飯前服用,這樣才能中和胃酸、緩解胃痛;滋補藥、殺寄生蟲藥則應空腹服用;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應在飯后服用,以借助食物漸少對胃腸的刺激,安神藥宜在睡前服用;治療慢性病的藥物應每日定時服用。
煎中藥時不看醫(yī)囑
醫(yī)囑,是醫(yī)生視病情需要并根據(jù)藥物的特點,在處方中關于藥味上方提出的囑咐或要求。有人對此未予重視,對所有藥物都是一種煎法,這就影響了療效,也浪費了藥物。
常見的醫(yī)囑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沖服等。醫(yī)囑也是處方的一部分,應予重視。
先煎先煎的藥物一般為礦石、貝殼類,如生龍骨、寒水石、生牡蠣、生石決明、珍珠母、生赭石等。它們質(zhì)地堅硬,結構致密,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需打碎后先煎30~40分鐘。烏頭堿等毒性藥物也應先煎以減輕毒性。
后下一般指氣味芬芳,含有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如辛涼的薄荷葉、行氣的木香以及藿香、大黃等。此類藥物一般在藥物煎好前5~10分鐘放入鍋內(nèi),若煎煮時間過長可導致有效成分大量丟失。
包煎止咳下氣的旋復花,其花蕊易散布在藥汁內(nèi),服用后常黏在喉部,引起不適或加重咳嗽;車前子、糯米等種子粒小,入湯后極黏膩,易粘鍋煎焦,或使藥汁混濁而難以濾出;粉末類藥物如蒲黃、海金沙等,入湯后也會黏膩而沉淀。上述藥物經(jīng)包煎處理后可減少沉淀,藥汁清凈而容易濾出。
烊化膠類中藥(阿膠、龜板膠等)在與其他藥物混合煎煮的過程中容易被藥渣吸收,可能影響其他藥物成分的浸出。這就需要在藥湯煎好并去渣后再加入膠類,然后把藥罐放在火上稍煎,以便使膠類中藥的有效成分完全溶入藥液中,此即烊化。
另煎一些貴重藥(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要先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一起服用,以便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
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先將藥粉倒入碗內(nèi),再向碗中沖入煎好的藥液服用,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還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黃粉等。芳香藥(如沉香、木香等)的飲片也可采用此法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