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1951年,美國裝備保障部隊在肯塔基州諾克斯堡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擬研制一種新型機槍來取代M1919A4、M1919A4E1以及M37等老式車載機槍。要求新型機槍必須使用當時已經(jīng)被廣泛采用的北約7.62mm NATO彈,且要使用M60機槍所配用的M13彈鏈,以簡化后勤保障。于是,一種專門加裝于裝甲車輛的新型機槍開始投入研制。
經(jīng)過多次實彈射擊和對比測試,先后有4款機槍進入候選之列,其中最有競爭力的當數(shù)由斯普林菲爾德兵212V設計的T197機槍,也就是后來的M73車載機槍。
誕生
領導T197機槍設計小組的是一位名叫理查德·科爾比的武器設計師。起初,T197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但是軍方和公司方面都不喜歡這種設計。因為導氣式武器的污垢和殘渣非常難于清洗,而且武器上的導氣孔會在使用中不斷被腐蝕增大,進而導致射擊時的射速越來越快。后來科爾比將T197機槍改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該槍的后坐組件質(zhì)量過大,火藥燃氣壓力無法使之后坐到位。所以不得不重新設計了一個槍口助退器來為后坐組件提供額外的推力。但增加了槍口助退器后,該槍的射速猛增,達到了驚人的1000發(fā)/分,大大超過了預期的450~550發(fā)/分的理想射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爾比和他的小組又研制了一個減速裝置,使該槍的射速最終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狀況。
當時,大多數(shù)車載武器是通過機匣固定在車輛或坦克上,而T197機槍有所不同,其與車身的連接位置在槍管護筒上,這種設計可以實現(xiàn)快速更換槍管,只要解脫護筒上的快速分解銷,即可將機匣/槍管組件從護筒后部抽出,再更換槍管即可。而靠機匣固定的機槍,則要先將槍身自固定位置取下,再卸下護筒,然后才能更換槍管,自然要麻煩一些。
為了適應在車內(nèi)狹小空間使用,T197的機匣比M37的縮短了203mm,相應地,其內(nèi)部機構(gòu)也與傳統(tǒng)武器有很大不同。其槍機組件中的槍機做橫向運動,只是為了在擊發(fā)時封閉彈膛,而推彈、抽殼的功能由槍機組件中的推彈取殼器、退殼器完成。
槍彈擊發(fā)后,槍管、槍機組件等一起后坐,槍機上的滾輪在機匣上的斜槽運動帶動槍機橫向移動而開鎖,槍管即后坐到位,推彈取殼器上的抽殼鉤將彈殼自彈膛中抽出,隨后,彈殼即脫離抽殼鉤而被退殼器抓住。槍管在后坐過程中,帶動撥彈裝置將彈鏈上的次一發(fā)彈撥至待進彈位置。槍機組件在復進過程中,推彈取殼器將待進彈位置的槍彈推人彈膛,其上的抽殼鉤則鉤住彈殼底緣,退殼器則向下偏轉(zhuǎn),將彈殼置于槍管下方,在推彈取殼器推彈入膛的瞬間,拋殼挺將彈殼向下拋出。隨后,槍機在滾輪帶動下橫向移動而封閉彈膛,退殼器也向上回到其初始位置,至此,一個射擊循環(huán)結(jié)束,扣動扳機便可進入下一個射擊循環(huán)。
科爾比在1958年6月16日將他的作品送到了軍隊裝甲兵委員會,與另外三款機槍一起接受軍方的測試。
軍方首先否定了該槍槍口助退器的設計,因為其在發(fā)射2000發(fā)槍彈以后就會被堵塞而不起作用,射擊便會停止。此外,降速器部件在低溫環(huán)境測試中也出現(xiàn)了問題,槍上某些部件的使用壽命達不到使用要求。不過,T197機槍的射擊精度和總體表現(xiàn)還能夠讓軍方接受。
最終,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T197機槍無法滿足使用要求,離裝備使用還有一定的距離。不過,英國和加拿大迫切希望盡快解決T197機槍存在的問題,并表明在問題解決后就將該槍裝備部隊。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也表示,如果存在的問題能得到解決,他們將采購600挺作為與坦克主炮平行的同軸機槍使用。
有了軍方的意見后,法蘭克福武器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共同努力,使T197機槍的部件壽命得到了延長,槍口助退器的使用壽命也提高到了3500發(fā)槍彈。
1959年5月14日,T197機槍被命名為M73坦克機槍,正式進入美軍的裝備序列。
缺憾
M73機槍在功能和耐用性上尚存在一些問題,反映出該槍在設計上的一些先天不足:連接機匣和槍管護筒的銷子容易松動,導致射擊時機匣會劇烈晃動;推彈取殼器不能牢固地抓住槍彈或擊發(fā)后的彈殼,特別是在射擊時機匣劇烈震動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極易造成供彈或退殼問題,引起射擊故障;退殼器上的彈簧卡爪性能不可靠,也會引起退殼故障,該槍的擊發(fā)系統(tǒng)也存在問題,擊發(fā)時的力度較輕,射擊可靠性受到影響;此外該槍的構(gòu)造過于復雜,零部件共有305個之多,而一般的機槍零件數(shù)只有200個左右,因此也給生產(chǎn)及使用可靠性方面帶來一些麻煩。
改進
軍方將研發(fā)部門設計的圖紙直接拿到生產(chǎn)廠家生產(chǎn),并允許他們在生產(chǎn)中根據(jù)需要進行改動。M73機槍從投入生產(chǎn)到逐步裝備部隊共用了3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里竟然沒有任何一份戰(zhàn)場使用報告,直到1964年,美軍駐歐洲的一支部隊突然報告說該槍在使用中有很高的故障率。于是,軍方派出了一個技術小組趕赴歐洲,并完成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全面檢修并重新組裝駐歐洲部隊的所有M73機槍;第二,規(guī)范M73機槍的訓練、保養(yǎng)和操作;第三,以嚴格的檢查程序?qū)椝幍纳a(chǎn)進行評估。
這樣,這種本來就很少使用的M73機槍面臨檢修和重新組裝問題。
后來,在認清了M73機槍缺陷和其他一些問題之后,生產(chǎn)廠家對該槍進行了簡化設計:用固定在受彈器座下方的拋殼挺取代原來固定在機匣底部的拋殼挺;抽殼鉤、推彈取殼器及受彈器座均重新設計;機匣中增加了新的導槽以改變抽殼、拋殼及推彈入膛的時間,減少故障。改進后的型號稱為M73A1機槍。
轉(zhuǎn)廠
1968年,軍方關閉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由于當時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正在生產(chǎn)M73A1機槍和0.50英寸口徑的M85機槍,于是軍方將該廠的武器生產(chǎn)項目和一部分生產(chǎn)設備轉(zhuǎn)給了另一家武器制造商——總部位于佛蒙特州的通用電器公司武器裝備系統(tǒng)部。
在遭到關閉之前,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生產(chǎn)了許多M73A1和M85機槍,但這些槍在通用電器公司接手之后都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M85機槍的質(zhì)量很差,而M73A1機槍質(zhì)量更差。由于M85和M73A1這兩款機槍的質(zhì)量極不穩(wěn)定,使通用電器公司工程部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也促使公司在1970年下決心關閉了該部門,將兩款槍的生產(chǎn)職責交還給軍方。
新生
隨著M60坦克的繼續(xù)生產(chǎn),軍方對機槍的需求仍然很迫切,同時使用中的機槍也需要充足的備件保障。于是,繼續(xù)M73A1機槍的生產(chǎn)就成為軍方的必然選擇,而生產(chǎn)商則非巖島兵工廠莫屬。這是因為當時的巖島兵工廠不僅擁有必需的設備和機械師,還有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關閉后轉(zhuǎn)投而來的大量技術工人。
恢復生產(chǎn)后不久,巖島兵工廠就收到了來自美軍裝甲兵部隊司令部關于M73A1機槍表現(xiàn)很差的抱怨。1971年,巖島兵工廠決定向諾克斯堡派遣一名雇員去收集軍方的意見。這位年輕的工程師名叫尼爾·波切爾,他的工作是驗證軍方所提出問題的嚴重程度并盡可能找出補救方法。
波切爾兢兢業(yè)業(yè)地致力于解決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改進意見。對于機匣震動的問題,他建議使用一個膨脹銷來解決,使機匣與槍管護筒的連接既便于拆卸,又使機匣在射擊時不致產(chǎn)生較大的震動,從而避免機匣和槍管由于劇烈晃動而出現(xiàn)嚴重故障。他還建議增大拋殼挺的前端面,以消除彈殼底緣被穿透的問題。
在充分考慮了波切爾對M73A1機槍的改進方案之后,巖島兵工廠采納了他的設計,并將經(jīng)過改進的機槍命名為M219機槍,意思是“改進后的機槍性能是M73機槍的3倍”,因為219是73的3倍。
湮滅
1971年,軍方認為M219機槍的性能與他們期望的相差甚遠,決定再與其他武器公司訂立新的研發(fā)合同,設計新的7,62mm同軸武器來取代M219機槍。最終,共有8家武器研發(fā)部門入選,其中有幾款機槍的表現(xiàn)非常出色。軍方從這8款候選作品中選出了5件,準備進行進一步的測試,并最終選出一件替代M219機槍。
1973年10月6日,猶太人贖罪日,由埃及和敘利亞領導的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襲擊了以色列。最終,以色列軍隊戰(zhàn)勝了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但在戰(zhàn)爭中,裝在M60坦克上的M219機槍并沒有發(fā)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并且表現(xiàn)十分糟糕,以色列對此非常不滿。這一事件加快了M219機槍被取代的進程。美國軍方最終選擇了比利時的MAG58機槍作為替代者,該槍的可靠性極高,隨后被命名為M240機槍并裝備部隊。
至此,M73機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結(jié)束了其跌宕起伏、貶多于褒的服役生涯。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