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之際,一些法國官員對本國軍隊尚沒有一款國產半自動步槍深感遺憾,因此法國的許多設計師和技術人員開始相繼研制新型半自動步槍。其中由薩特和昌查德(Chauchat)上校共同研制的一款類似于勒貝爾M1886-93步槍的半自動步槍性能最為優(yōu)越。
1916年,工廠制造出1013支樣槍,其中843支送到軍隊進行測試,并最終于1916年5月采用,命名為M1917半自動步槍。不過,該槍在加工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技術問題,因此直到1917年4月1日才開始正式批量生產。到1918年9月30日,共生產出85 333支樣槍,這樣的生產速度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
由于M1917半自動步槍的裝備,使法國成為第一個將半自動步槍應用于戰(zhàn)場的國家,但由于該槍經常出現故障,需要頻繁修理,因此主要配備給一些維修能力和專業(yè)技能較強的優(yōu)秀射手使用。
結構探究
M1917半自動步槍借鑒了勒貝爾M1886-93步槍的一些部件,包括槍托、下護手、背帶環(huán)以及槍托底板等,而槍管、瞄具和刺刀則采用法國Berthier M1916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的形式。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發(fā)射8mm勒貝爾槍彈,活塞設置在下護木中。其發(fā)射機構由扳機、阻鐵和擊錘等組成。機匣上半部分為圓柱形,后端旋有機匣尾蓋。閉鎖槽位于機匣前端內部,空倉掛機機構位于機匣右側,當其進入活塞桿底部的凹槽內時,可完成空倉掛機動作,使槍機停留在機匣后端。保險桿位于機匣左側,順時針轉動至“s”位置時,表示保險位置;逆時針轉動至“F”位置時,表示可發(fā)射位置。
該槍槍機由槍機框和機頭組成。槍機框通過拉機柄與活塞桿連接在一起;機頭的閉鎖突筍共6個,分兩排排列。槍管節(jié)套尾端帶有螺旋導引槽,便于槍機完成閉鎖動作。槍管采用4條右旋膛線,導程240mm。導氣孔在距離槍口140mm處,并裝有氣體調節(jié)器。槍身前端的護手內有一活塞筒,內部裝有活塞,活塞后端為長扁形的活塞桿,其尾部有一曲面,用來擋住拋殼窗。機匣左側刻有銘文,下護手和槍管通過設有前背帶環(huán)的鐵箍固定在一起。
裝彈時,先將槍彈裝在曼利夏平底彈夾內,再將彈夾裝在固定式彈倉內。該彈夾與Berthier M1916步槍使用的彈夾不可互換,其采用平底結構,并且未設定位裝置。
該槍采用M1886/93/15步槍的棱形槍刺,槍刺全長635mm,刺身長518mm,刺柄采用黃銅、白銅合金或鋼制成。
后續(xù)發(fā)展:M1918短步槍
M1917研制成功后,又研制出其較短的版本,稱為M1917短步槍,以適合在戰(zhàn)壕戰(zhàn)中使用。但該槍僅停留在試驗階段,未作批量生產。隨后又研制出了該槍的改進型M1918短步槍。M1918短步槍的拉機柄槽設有防塵蓋,可避免灰塵進入槍械內部。其采用BerthierM1916彈夾,并對彈倉底蓋的鎖定機構進行了改進。
M1918短步槍的測試試驗于1918年夏天進行,但是由于某些反對意見,當年11月才開始生產,并且僅限于4 000名特種人員使用。遺憾的是,該槍采用后不久便被采用新材料的武器所取代。
不能遺忘的紀念
M1917半自動步槍由于發(fā)計時間倉促,槍彈匹配性較差,因此發(fā)展之路極為短暫。該槍受灰塵、風沙、泥漿影響較大,容易出現故障,但其作為法國采用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并在戰(zhàn)場上實戰(zhàn)應用,為后續(xù)半自動步槍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編輯/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