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打算在俄羅斯實施恐怖襲擊,那么他需要好好關(guān)注一下俄羅斯安全局的官方網(wǎng)站,因為在這里他們也許可以找到有助于實施襲擊的“注意事項”。前不久,在該網(wǎng)站“專家提醒”一欄出現(xiàn)了一篇教科書式的文章,作者以反恐專家的身份詳細介紹了辨別恐怖分子和預(yù)防恐怖襲擊的方法。不過由于介紹過于詳細,一些國外媒體認為,這篇文章在變相的給恐怖分子“支招”。
不會使用人彈?我教你!
“恐怖分子在作案時一般使用比較流行的國產(chǎn)車,比如‘日古力’轎車等等,并且他們往往對轎車的技術(shù)狀況和外觀不很在意”,“手上會戴多塊電子表,并且配有對講機”,“在準備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到現(xiàn)場進行勘查,并會使用攝像機或照相機進行拍攝,之后會制定出詳細的進入現(xiàn)場和逃離現(xiàn)場的計劃”,“他們會購買一些螺釘、螺帽和軸承等小零件來增大炸彈的殺傷力”,“同時,他們往往會改變自己的容貌,男人常用的方法是在臉上粘小胡子。”
以上便是這篇“專家提醒”文章的部分內(nèi)容。它們是否能起到給恐怖分子“支招”的作用,這有待商榷。但從內(nèi)容上看,它確實有些“事無巨細”了,對于狡猾的恐怖分子來說,如果他們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文章的內(nèi)容不僅毫無意義,甚至將誤導(dǎo)百姓。
而如下這些內(nèi)容簡直就是給恐怖分子的“提醒”:“恐怖分子居住的地方往往寂靜無聲,沒有一點音樂或其他聲音傳出來,他們深居簡出,食物都由專人送來或叫外賣”,“他們也不會親自倒垃圾,往往也由專人來處理,即使它們親自處理也會在夜間?!?/p>
俄安全局的這篇文章還非常詳細的描述了恐怖分子如何使用“戰(zhàn)略武器”——人體炸彈。不過,從其詳細程度來看,這簡直可以當作剛出道的恐怖分子的“教科書”了:
“使用人體炸彈能給恐怖分子帶來如下好處:其一,這種手段往往能帶來巨大的傷亡數(shù)字;其二,媒體喜歡報道這種事件,這更能起到宣傳的作用;其三,人彈有更好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可以保證襲擊一蹴而就;其四,使用人彈便無需再去選擇撤退路線;其五,不必擔(dān)心人彈會被警察抓住而把同伙供出來。”
“人彈一般年齡都不大,往往在20-35歲之間。行動時往往兩人一組,一個人彈加一個控制人員??刂迫藛T的作用是在人彈爆炸未果或打算臨陣脫逃的情況下使用遙控裝置‘幫助’人彈爆炸?!薄叭藦椡鶎⒄◤椆潭ㄔ谘g、屁股或胸部,如果是女人彈,則他們往往會裝扮成孕婦而將炸彈放在腹部?!薄叭藦棔屪约骸诨谌巳褐校运麄儠┑帽M量大眾化,而絕不可能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p>
從這段對人彈的描述來看,外國媒體認為的俄安全局給恐怖分子“支招”的看法可以說不無道理。俄羅斯遭受了多次恐怖襲擊,反恐經(jīng)驗可以說十分豐富,但如此“大方”的展示恐怕只會讓經(jīng)驗成為對手的“恐怖襲擊手冊”。
反恐指南容易
變成恐怖指南
不管怎么說,安全部門都肩負著向公眾普及反恐知識的重任,通過俄羅斯安全局的這個“大烏龍”后面凸顯了反恐的復(fù)雜性,其實這種事情在各國也經(jīng)常發(fā)生。
2004年7月,一名英國商人在倫敦一加油站,揀到了一本英國警方為防止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遭恐怖襲擊而精心擬訂的反恐手冊。據(jù)悉,這份絕密文件就放在馬路邊上,是英國安全部門不慎遺失的。這份反恐手冊是由總部位于希思羅警察局的蘇格蘭場(倫敦警察廳)SO18航空安全小組牽頭制訂的,是眾多專家經(jīng)過長期觀察與分析得出的重要成果。
在這本反恐手冊中,警方詳細描述了希思羅機場周邊適合發(fā)射肩扛式防空導(dǎo)彈的62處地點的概況,稱在那些地方可以輕易擊落正在起降的客機,并配上了各個地點的衛(wèi)星照片。同時,反恐手冊還提供了一些警方內(nèi)部的機密信息,包括希思羅機場警察巡邏時間表、布置狙擊手的制高點、警犬巡邏區(qū)域等。更致命的是,反恐手冊還為恐怖分子提供了“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哪些逃跑路線比較安全、遇到襲擊時警方將如何組織人群疏散以及警方會封鎖哪些道路等。該手冊如被恐怖分子得到,將帶來難以估計的安全隱患。
美國人如何普及反恐經(jīng)驗
“9.11”事件之后,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立即在主頁上公布了許多辨認恐怖分子和防止恐怖襲擊的方法,相比俄安全局的建議來說,美國同行的做法似乎要高明許多。
比如,他們告訴公眾一定要注意闖入公司內(nèi)的陌生人,并且要對購買爆炸物或用來配制爆炸物的化學(xué)制劑和敏感地區(qū)地圖的人予以特別警惕,對于用照相機和攝像機拍攝敏感地點并且不時做一些紀錄的人更要小心。而無人看管的汽車和被丟棄的手提包也被看作是有可能爆發(fā)恐怖襲擊的典型線索。
但正如俄羅斯媒體評論的一樣,美國FBI的建議固然不會被恐怖分子所利用,但這種泛泛的說明似乎并不能起到多少作用。而實際上,在美國的反恐實踐中也確實因為這些建議而鬧出了一些笑話,比如一些用攝像機拍攝風(fēng)景的游客便被懷疑是恐怖分子而被盤問。在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內(nèi)部人士》一片中,一個阿拉伯裔銀行雇員只因為自己的裝束便被警察抓了起來,這似乎同樣說明了反恐行動中甄別恐怖分子的難度。
說到底,恐怖分子在暗處,他們可以輕易地利用各種資源,更可以靈活地改變自己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安全部門任何的部署都趕不上恐怖分子改變戰(zhàn)術(shù)的速度。這一點,無論在俄羅斯還是美國,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