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青尼羅河濱河大道上,有一座白色的3層樓房。樓房說不上宏偉,但過去是總督府,現(xiàn)在是總統(tǒng)府;樓房也說不上古老,只有170多年的歷史,但卻是這個伊斯蘭國家諸多重大事件的見證。其中,一個曾殘酷屠殺中國人民和蘇丹人民的英國劊子手,就是在這里斃命的。
這個英國人名叫查爾斯·喬治·戈登。
發(fā)家于中國,李鴻章贊其
“忠勇雙全,足勝帶兵之任。”
戈登于1833年1月28日出生在英國倫敦附近的一個炮兵軍官之家,15歲入軍事學校學習,畢業(yè)后任皇家工程兵部隊少尉。1854年,他前往克里米亞參加英國與土耳其聯(lián)軍同俄國軍隊作戰(zhàn)。他搞測繪、建軍營、挖戰(zhàn)壕,“英勇果敢”、鋒芒初露。1860年9月,戈登志愿參加英國遠征部隊來到中國,隨同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帶領工兵隊到頤和園“執(zhí)行任務”,將那里的樓臺亭榭付之一炬。此后,他又率領英國工兵隊先后到天津和上海,從事偵查地形、修建碉堡等活動。
早在戈登來上海之前,英法兩國為抵御太平天國起義軍的猛烈進攻,就同麇集在那里的江浙巨商、士紳等勾結在一起,組織了一支雇傭軍,專門保衛(wèi)上海這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這支被吹噓為“常勝軍”的雇傭武裝,以外國流民、地痞為骨干,大量招收中國農(nóng)民和無業(yè)人員,由美國在華流氓華爾訓練和指揮。1862年9月,在浙江慈溪同太平軍作戰(zhàn)中,華爾受傷身亡。于是,英國就任命因在上海周圍地區(qū)作戰(zhàn)有功而被提升為名譽少校的戈登為“常勝軍”的新頭目。戈登用3個月的時間,將這支雜牌軍擴充到3000多人,特別加強了炮兵和水軍的力量。然后,他配合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淮軍,對太平軍發(fā)起一場又一場的圍剿,先后攻陷福山、太倉、昆山、蘇州、常州等城鎮(zhèn)。在這些戰(zhàn)斗中,戈登既兇殘又狡詐,一方面對太平軍實行水陸結合的強攻,一方面利用矛盾進行分化瓦解。因此,英國人稱他為“天才的軍事統(tǒng)領”。李鴻章則稱贊他說:“戈總兵謀勇兼全,足勝帶兵之任?!?1864年7月,南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
為了酬謝戈登“平逆”的貢獻,同治皇帝賜給他一大筆封賞,敕封他為軍中提督,加賞黃馬褂和頂戴花翎。英國人得悉,不無自豪地稱他為“中國的戈登”。1865年1月,戈登回到倫敦,維多利亞女王授予他巴斯爵位。一時間,英國出版幾十種書籍,將他捧為“不列顛民族英雄”。但是,戈登也許自知那是一段并不太光彩的歷史,悄悄銷毀了在華的一部分文件和手稿,并嚴囑家人不要把他從上海寄回的家書和日記對外公布。后來,他到倫敦南邊的港口格雷弗森德?lián)位始夜け筷犓玖睢0?、九年不參與戰(zhàn)事,英國人逐漸將他淡忘。而一個偶然的機會,遠在非洲的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念及他當年在中國“展露的才干”,延聘他為埃及所屬的蘇丹赤道省省長,他才重新為世人所矚目。
在蘇丹犯下累累血債,
“他能以任何人所不能采用的方式把問題解決”
當時,埃及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實際上埃及總督已成為獨立的統(tǒng)治者,蘇丹則是埃及的屬國。而早在19世紀50年代,英國就開始操縱埃及的政治事務,并借助埃及侵入蘇丹。1872年,崇信歐洲人的埃及總督伊斯梅爾任命英國人塞繆爾·貝克為蘇丹南部赤道省的省長。1874年,貝克任期屆滿,伊斯梅爾延請戈登接任,三年后又把他提升為統(tǒng)治整個蘇丹的總督。戈登不負伊斯梅爾所望,像在中國時那樣,到處修建軍事?lián)c,強化對當?shù)厝说慕y(tǒng)治,并逐漸將統(tǒng)治的范圍擴大到現(xiàn)今的烏干達中西部地區(qū)。他的最終目標是將埃及、蘇丹同烏干達、肯尼亞和坦噶尼喀連成一片,使之成為英國在非洲最大的一塊殖民地。但是,他的領土擴張野心并不順暢,伊斯梅爾對他逐漸也有所猜忌。在這種情況下,他遂以“健康狀況不佳”為由,于1880年悻悻地離職返國。
在埃及統(tǒng)治和英國侵凌之下,蘇丹人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苛捐雜稅負擔繁重,民不聊生。而猖獗的奴隸貿(mào)易,更使他們的生活朝不保夕。因此,一起又一起武裝反抗異族壓迫與盤剝的事件接連發(fā)生。就在戈登任總督期間,蘇丹南部就爆發(fā)由蘇利曼·齊貝爾領導的武裝斗爭。戈登先是采用反間計,挑動武裝部隊內(nèi)部不和。此計不奏效,他就宣布蘇利曼為“叛亂分子”,動用軍隊進行圍剿。而當蘇利曼上當受騙放下武器時,戈登就仿照李鴻章對待接受“招安”的太平軍將士的做法,將蘇利曼及其部將統(tǒng)統(tǒng)殺死,以免再生后患。
但是,蘇丹人民的反抗斗爭并沒有就此中止。就在戈登離開蘇丹一年后的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以“馬赫迪”(救世主)的名義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呼吁通過“圣戰(zhàn)”將異教徒(英國人)和叛教者(埃及人)統(tǒng)統(tǒng)趕出蘇丹,建立“一個普遍平等、處處公正的美好社會”。起義的農(nóng)民以長矛和棍棒為武器,很快占領了蘇丹廣大地區(qū)。埃及和英國統(tǒng)治者對此感到極端不安。他們派遣一批又一批遠征軍前去圍剿,卻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時,英國首相格拉德斯通及其幕僚們想起戈登,認為他曾在蘇丹任職7年,“是最熟悉蘇丹事務的英國人”,并且還擁有鎮(zhèn)壓中國太平軍的經(jīng)驗,“只要授予最高指揮權,他就能以任何人所不能采用的方式把問題解決”。這樣,戈登于1884年1月再度出任蘇丹總督。
戈登知道馬赫迪起義軍的力量相當強大,而他自己手下的軍力卻有限。于是,他決定先采用軟的一手。一到喀土穆,他就宣布:將以往欠稅者的名冊統(tǒng)統(tǒng)燒毀,今后的賦稅減免一半;對支持起義的人,既往不咎,但今后則將嚴懲。他甚至還宣布,一旦局勢安定,將結束埃及對蘇丹的統(tǒng)治,把蘇丹交給蘇丹人來治理。馬赫迪根本不相信他這些許諾,繼續(xù)進行戰(zhàn)斗。戈登于是又重演招降太平軍的故伎重演,親手給馬赫迪寫信,委任他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并送去一紙委任狀和一套紅色的官服。馬赫迪識破了他的陰謀,將所送物品全部退回。同時,馬赫迪回送他一套起義軍穿戴的白色長袍和頭巾,意在要他改惡從善。戈登惱羞成怒,對起義軍連連發(fā)動進攻,但卻連連失敗。到1884年底,起義軍發(fā)展到10萬人,將首府喀土穆團團包圍。戈登走投無路,只有一方面向倫敦吁求援軍,一方面頻頻向其手下的官兵和城內(nèi)百姓頒發(fā)“獎章”,以求穩(wěn)定人心。但是,這一切均難以挽救他失敗的命運。1885年1月26日,起義軍攻入城內(nèi),不可一世的戈登斃命,差兩天不到52歲。
一個被打扮成
“為民族利益不顧個人安?!薄?“為國獻身的武圣人”
戈登是一個被英國御用文人神化的人物。英國20世紀著名傳記作家林頓·斯特雷奇在其著作《維多利亞時代四大名人傳》中描述說,戈登在俄國的塞瓦斯托波爾和中國的昆山兩次作戰(zhàn)負傷,但都轉(zhuǎn)危為安。他領兵打仗從不攜帶任何武器,而是像英國紳士出門攜帶手杖一樣手執(zhí)一根短小的木棍。敵人見此,又敬又畏,視若“半個神明”,不敢開槍。那么,這樣一個神奇人物到底是怎么斃命的呢?有人說,他先是被俘,起義軍索要贖金,英國政府拒付。結果,他在馬赫迪的軍營中被殺死。也有人說,戈登發(fā)現(xiàn)一個埃及軍官把堅守了320天的城門打開,沒有倉皇逃命,結果被沖進城來的起義軍戰(zhàn)士殺死在大街上。他的頭顱當即被割下,用長矛挑著滿城示眾。這些說法都來自英國,是否屬實暫且不論,但著意渲染蘇丹起義軍的“恐怖行為”的意圖卻是昭然若揭的。
現(xiàn)在,在蘇丹總統(tǒng)府一樓大廳一個側(cè)門的入口處,白色的墻壁上掛著一塊黑色的木牌,上面寫的是:查爾斯·喬治·戈登死于1885年1月26日。據(jù)蘇丹朋友介紹,起義軍沖進總督府,正碰上戈登狼狽逃竄,一名戰(zhàn)士當即舉起手中的長矛,將他刺死在樓梯的臺階上。就這樣,這個鎮(zhèn)壓中國太平軍的劊子手,這個企圖絞殺馬赫迪起義軍的殖民者,終于得到應有的下場。他當年從不離手的那根保命的木棍,早已不知丟到什么地方去了。唯有他曾引以為自豪的那件清廷御賜的黃馬褂,被馬赫迪起義軍繳獲,至今仍陳列在喀土穆的哈里發(fā)博物館中。只是黃馬褂不再是他功業(yè)的象征,而是他與清朝政府勾結在一起屠殺中國農(nóng)民起義軍的罪證。
戈登斃命,是蘇丹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一大勝利,也解除了中國人民橫遭殺戮的心頭之恨。1964年1月,周恩來總理訪問蘇丹時說:“曾經(jīng)鎮(zhèn)壓過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和蘇丹民族革命運動的帝國主義者戈登,最終受到了蘇丹人民的懲罰?!敝芸偫硪辉傧蛱K丹人民表示感謝?,F(xiàn)在,訪問蘇丹的中國人,一有機會總是來到總統(tǒng)府那塊木牌前,看一看那個英國劊子手的可恥下場。
戈登之死當年曾在英國引起強烈反應。有人為他感到自豪,將“中國的戈登”之譽改稱為“喀土穆的戈登”。有人為他感到惋惜,公開批評英國政府處置失當,沒有及時派出援救部隊。英國政府則辯稱,交給戈登的主要使命本是撤離英國僑民,但他拒不執(zhí)行,結果不但沒有解救別人,連自己的性命也斷送了。因此,史學家安東尼·納丁說他是一個“烈士兼抗命者”的悲劇性人物。一些熱衷于個人隱私的英國報刊就其“抗命”問題揭秘說,戈登是個同性戀者,又有孌童之癖,不時還有自閉癥發(fā)作,經(jīng)常沉迷于神秘的宗教之思,為人處事有時失去理智。而一些“主流文人”則稱贊他“為民族利益不顧個人安?!?,是“一個為國獻身的武圣人”。在清朝政府的稅務部門供職30余年的英國人霍·巴·馬士,在其所著《太平天國紀事》一書中,吹捧戈登“既富有士兵的能力,又具備統(tǒng)帥的才干”,是“一個威武的軍人,一個真正的游俠之士,一個名譽的化身”。傳記作家斯特雷奇在歷數(shù)他在英國本土、俄國、中國、蘇丹和其他國家的經(jīng)歷之后,則將他吹捧為“馳騁歐洲、亞洲、非洲等世界三大洲的民族英雄”。正是在這種認識的主導下,在英國,文人為他立傳,學校以他命名,格雷夫森德為他修建紀念公園。英國著名雕塑家哈莫·桑尼克羅夫特為他澆鑄的銅像,至今仍豎立在倫敦的切爾西公園。戈登本來身材不高,“外表平常,其貌不揚”,而經(jīng)過這位雕塑家的操作,他一下子變得身軀偉岸,英姿勃勃。崇拜他的人,也許并不覺得有什么可挑剔之處。
戈登已經(jīng)成為一個歷史人物。不同的人,對他自然會有不同的記憶與評說。對此,我們會冷靜、客觀地對待。同時,我們相信,歷史畢竟是歷史,任何人想歪曲或篡改恐怕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