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印度的武器裝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它完全就是萬國武器展覽會,尤其是空軍:幻影2000是法國貨,米格-29,蘇-30MKI是俄羅斯貨,鷹-100是英國貨,加上它準備吃進美國的F-18E/F或F-16,那么印度就裝備了四國的飛機,這還不算上以色列產(chǎn)的“費爾康”預警機。但這些洋軍火給印度帶來的不完全是龍精虎猛,而是讓印度心里有時相當窩火,因為不少賣主都把印度當成了人傻錢多的憨哥。
提起俄國造就一肚子氣
雖然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是印度重要的軍火供應商,但俄羅斯的武器卻以價格高昂、質(zhì)量差勁、時間拖拉讓印度人飽嘗了苦頭。尤其是那個“戈爾什科海軍上將”號航母令印度人領教了老毛子的陰功,先是印度歡天喜地地迎接這塊免費的餡餅,哪知道合同一簽,首期款一打過去,俄羅斯就變臉。從簽定協(xié)議起,俄羅斯對航母的要價就不斷增加,從最開始要求增加3.5億美元,到2007年11月要求增加12億美元,使該航母價格攀升到22億美元。正當印度煞有介事地去找俄羅斯理論時,哪知俄方再次給印度當頭一棒:追加7億美元改裝費。這使航母總價高達29億美元,幾乎是原合同中航母費用的3倍。
俄羅斯這一招令印度舉國被雷倒,如果當初花29億美元可以直接從英國或法國購買一艘全新航母,而不是花費大量資金去入手已經(jīng)擱置10年、遭受多次火災的二手航母。
但壞消息還遠不止這些,最近,印度總審計長在一份審計報告中指出,印度空軍現(xiàn)有的俄制R-77超視距(BVR)空對空導彈的性能存在巨大問題,近一半的測試導彈或者是在測定過程中不能夠命中目標,或者在地面測試中失敗,因為這些導彈在它們的存儲壽命之前已經(jīng)嚴重老化。
該報告基于對這種射程接近90公里的導彈所做的測評,這些測評包括地面試驗、檢測和試射,由印度空軍進行。報告說,這些導彈是以每枚2000萬盧比的價格購進的,但是它們在測試中的失敗表現(xiàn)已影響到印度空軍的“軍事行動戰(zhàn)備”。一名與R-77導彈問題密切相關的退役軍官說:“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這些導彈并非如我們期望的那樣發(fā)揮效力。當它們處于存貯狀態(tài)時進行了周期性測試,它們的表現(xiàn)是令人擔憂的。我們還在導彈的零部件方面存在難題?!?/p>
導彈打不中目標也就罷了,近日印度又連番指責俄羅斯為印度造的米格-29也存在大問題。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透露,印度軍方4年來墜毀56架飛機,損失了34名飛行員。他還表示印度空軍精銳的米格-29型戰(zhàn)機存在嚴重的結構缺陷。 這是印度官方首次證實空軍引以為傲的第一線主力戰(zhàn)機米格-29存在缺陷問題。
安東尼表示,米格-29型戰(zhàn)機的結構缺陷問題,是在去年12月俄羅斯一架米格-29戰(zhàn)機空中解體墜毀后,失事調(diào)查小組發(fā)現(xiàn)事故原因是戰(zhàn)機垂直尾翼因長期銹蝕損壞在空中斷裂所致。俄羅斯事后將調(diào)查結果告知了印度。
印度空軍是俄制米格-29戰(zhàn)機的主要客戶,在1980年代中期向俄羅斯引進了70多架米格-29,作為全天候主力戰(zhàn)機,至今已墜毀了13架,其中5架是在2006年以后發(fā)生,最近一次是去年9月1日,一架米格-29在西部進行單機飛行訓練時墜毀,飛行員跳傘獲救。
法、美也把印度當成了唐僧
就在印度為“戈爾什科海軍上將”號航母氣得腮幫子鼓得像只青蛙的時候,法國又加入了怠慢印度的合唱團,因為它為印度建造的潛艇不但要推遲交付,而且也要加價。
2005年,印度海軍敲定從法國引進6艘“鲉魚”級常規(guī)潛艇,由法方提供技術資料,印方在本國的馬扎岡船廠“自主建造”。但印度國防部的最新評估表明,原定于2012年交付的首艘潛艇,最早要到2014年才能完工。更糟糕的是,由于法國承包商將艇上部分關鍵設備的價格抬高了一倍,整個項目的耗資從原先的1879億盧比(約合39億美元)一路飆升到2000億盧比(約合42億美元)以上。盡管潛艇的外殼正在船廠組裝,但其“五臟六腑”卻還沒有著落。
在2020年前建成一支現(xiàn)代化的潛艇部隊,是印度海軍的目標。但同該國許多重大國防項目一樣,工期延誤與預算超支的雙重壓力,讓新德里的雄心蒙上了陰影。
相比俄、法兩國耍弄印度的把戲,美國的做法可能更毒辣。
7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結束了對印度的訪問,期間,美印雙方簽署了《終端用戶監(jiān)督協(xié)議》,它實際上使印度獲得美國先進武器的一個“準買證”。印度將極有可能購買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新型F-16戰(zhàn)斗機、AIM-120超視距空戰(zhàn)導彈、F/A-18E/F“超級大黃蜂”戰(zhàn)斗機、E-2C“鷹眼”空中預警機、陸基“愛國者”防空導彈、艦載“宙斯盾”防空導彈等先進武器。
山姆大叔的目的就是要把印度從俄羅斯手里奪過來,抓住印度控制印度洋,利用印度的手扼住中國的脖子。當然美國佬不僅僅是貪圖政治利益,它賣軍火給印度更是為了拯救當前的燃眉之困,為了把印度阿三繼續(xù)吃下去,我們來看看美國售印武器中的玄機:印度想買俄羅斯的航母,美國就在旁邊大聲吆喝,我們有一艘更好的,且不要錢;印度想造“光輝”戰(zhàn)斗機,美國就賣F-16;印度能組裝蘇-30肯定能裝蘇-33艦載機,那就賣給你F/A-18E/F艦載機。總之,美國賣給印度的武器只是技術高一點,性能好一點,這一點,那一點,引得印度親自揮刀自宮,扼殺本國的軍事工業(yè),這樣就可以長時間地大賺其錢。
一斤的鴨子半斤嘴
印度其實一點不傻,它也對洋貨的種種問題心知肚明,甚至火冒三丈,于是弄個國產(chǎn)貨出來顯擺便成了印度證明自己能力的最好機會。可惜,印度人再次以某種不可思議的壯舉讓全世界瞠目結舌。
一輛坦克要造多少年?俄羅斯的T-72用了6年,德國豹-1坦克用了9年,而印度的阿瓊坦克則用了30年,耗資35億美元,最后造了35輛坦克,平均下來是1億一輛,即便是美國這么豪闊的地主,也不敢這樣地把美元當糞土。
1972年,根據(jù)與巴基斯坦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印度軍方提出用一種新型坦克來代替原先裝備的“勝利者”式主戰(zhàn)坦克,并以印度古代神話中的戰(zhàn)神阿瓊來命名。按照設計的要求,阿瓊坦克將裝備有威力強大的120毫米線膛炮,采用先進的火控系統(tǒng)和“坎昌”復合裝甲以及1500馬力的大功率發(fā)動機。在融合了東西方最頂尖坦克的設計后,印度人得意地宣稱阿瓊坦克將是“世界第一”。
由于本身技術儲備不足,雖然阿瓊大量選用了國外先進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同時由于整個坦克中關鍵進口部件的比例過高,阿瓊原型車自制部件的比例為73%,但到實際生產(chǎn)中,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其所謂自主研制成為笑話,阿瓊實際淪為了國外產(chǎn)品的“組裝貨”。
為了給這項實施了22年的自主研制項目留些面子,1996年印度國慶閱兵時,印度總理拉奧宣布阿瓊研制成功。1998年,在多次拖延之后,印度戰(zhàn)車研發(fā)局對阿瓊進行了第一次廣泛的技術試驗,軍方發(fā)現(xiàn)了很多嚴重的技術問題,使得該計劃不得不再次拖延。
然而阿瓊坦克的苦難并沒有結束,在隨后的試驗中,它的裝甲、動力、火控系統(tǒng)先后再度發(fā)現(xiàn)嚴重缺陷。2005年7月開始的野外測試中該問題仍未能解決,阿瓊坦克不僅被發(fā)現(xiàn)主炮存在技術缺陷,而且電子和火控系統(tǒng)也接連失靈,就連從德國引進的MTU 838 Ka-510型柴油發(fā)動機也在攝氏55~60度的高溫中出現(xiàn)了故障。印度國防部30年的努力付諸流水,最終只好無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發(fā)和制造的阿瓊主戰(zhàn)坦克成軍計劃,而去買俄羅斯T-90S。
但印度對俄羅斯的武器不買賬,偏偏自己還要搏一把,它依葫蘆畫瓢造出國產(chǎn)的T-90S,結果生產(chǎn)的T-90S在測試時,主炮竟然炸膛了,一車坦克兵魂歸西天,而原裝進口的俄羅斯T-90S沒有任何問題。一大批俄羅斯坦克專家來到印度查找事故原因,查半天什么也查不到。專家只好來到坦克工廠監(jiān)督坦克生產(chǎn)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最終查明原因,印度的工程師將生產(chǎn)主炮鋼鐵的化學成分比例弄錯,導致主炮強度不夠發(fā)生炸膛。
如果僅僅是阿瓊這一樁丟人丟到家的案例倒也罷了,“光輝”戰(zhàn)斗機也步入了與阿瓊坦克類似的怪圈。早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就曾請來在二戰(zhàn)期間就出名的德國飛機設計師庫特唐克,設計了印度第一架噴氣戰(zhàn)斗機“風神”(Marut)。但性能平平的“風神”只吹起一丁點不痛不癢的微風,就偃旗息鼓了。為了再給國產(chǎn)軍工打一陣強心劑,到了80年代,拉吉夫·甘地政府決心再次嘗試自己研制先進戰(zhàn)斗機,名為“輕型戰(zhàn)斗機”LCA,后由前總理瓦杰帕伊親自定名為“光輝”。
LCA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不僅包括全新的戰(zhàn)斗機,還包括全新的發(fā)動機、航電和武器系統(tǒng),印度樣樣都得從零開始,目標卻是世界最高水平。LCA計劃在1982年得到批準,計劃細節(jié)于1988年完成,1991年中開始制造一號技術驗證機。在遲于計劃預期9個月后,一號機于1995年11月17日公開亮相。原計劃1996年6月首飛,結果到2001年1月4日才實現(xiàn)首飛。LCA的服役時間更是一拖再拖,現(xiàn)在,印度已經(jīng)把飛機的服役時間推遲到2015年了。從計劃批準到服役用了32年,這大概又創(chuàng)了一個世界紀錄。
在LCA的整個項目中,美國,英國、以色列的成熟技術被大量引進,按理說,LCA的進度應該不成問題,但印度在材料制造、加工工藝、空氣動力學以及系統(tǒng)集成能力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光輝”至今還只是起而不飛的階段。即便10年后,LCA被磨蹭出來了,但那時中國、巴基斯坦的空中恐怕早就又出現(xiàn)了殲-20,印度這些剛造出來的國貨可能又成涼菜了。
現(xiàn)在印度的核潛艇下水了,國產(chǎn)航母也鋪龍骨了,這些基本上山寨了俄羅斯武器的國之利器是否會再次讓人出乖弄丑,誰都不知道。不過,歐美軍事技術界有一句笑話:中國人只要眼睛看到1/3,手就可以做到剩下的2/3。而印度人即便是你把全部的拿到他們面前,他們的手還是做不出全部的東西,因為他們的封閉理念今天還是沒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