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社會應是“物以知為貴”。因為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產品從工廠里生產出來,也進入了市場,但始終無法進入消費者心智,最終也無法成為真正的品牌。
“物以稀為貴”的時代已經過去
時至今日,流傳了上千年的“物以稀為貴”,一直被人們奉為經典。或許,物品的稀少性往往決定其價值,是自有商品經濟以來亙古不變的一個真理,譬如我們常說的黃金、珠寶包括鉆石等,以其自然稀少的特性而成為貴重商品,老百姓都懂也認這個理。
憑什么說“物以稀為貴”?按照現(xiàn)代經濟學的理論,價格是商品和資源稀缺性的信號,供不應求,則價格上升,供大于求,則價格下降,這就是大家所說的“物以稀為貴”。商品稀缺時甚至還會出現(xiàn)所謂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以此,有關專家、學者還提出了“稀缺經濟”理論:人無我有。我有人無,是差異化,也是藍海。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在《營銷管理》一書中,對營銷所下的基本定義是“營銷的任務是辨別和滿足人類與社會的需要”,被營銷界廣泛接受。在這種“稀缺經濟”思路的指導下,企業(yè)經營的理念就是:“市場、消費者缺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堅持什么就提供什么。因為稀缺就意味著機會,抓住稀缺要素滿足它,就等于抓住機會大發(fā)展,可以實現(xiàn)企業(yè)和消費者共贏”。
難道滿足消費者需求有問題嗎,當然不是。在消費需求旺盛,企業(yè)高速擴張的背景下,滿足消費者需求沒有錯。但是,“物以稀為貴”是在過去商品緊缺、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產生的,事實上,在今天這樣一個商品生產過剩、過度傳播的環(huán)境下,仍然以滿足需求的方式去打造品牌就會產生問題。許多企業(yè)可能忽視了一點:成功的營銷行為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但滿足消費者需求卻未必帶來成功。換句話來說,滿足需求是企業(yè)參與當今市場競爭的一個必要的條件,卻不是營銷制勝的必然條件。
“物以‘知’為貴”,打造品牌的不二法則
市場競爭中,“需求導向”最終會產生大量的“跟風”品牌,舉個例子,當王老吉在涼茶市場取得了成功之后,一些企業(yè)看到需求商機紛紛跟進,擴張自己的產品線推出涼茶;再如電視媒體的欄目制作,當娛樂節(jié)目《我愛記歌詞》出現(xiàn)了麥霸效應,其他媒體就跟風推出了《挑戰(zhàn)麥克風》等類似欄目。這也提示我們。開創(chuàng)一個新品類,還要把品牌烙刻在那個品類上,強化消費者認知,才能確保你的品牌成為真正的領先者而非先烈。
很多企業(yè)堅信,市場競爭的根本是產品的技術和質量之爭,更優(yōu)質的產品必然獲勝;好產品自己會說話,消費者能夠通過分辨產品的優(yōu)劣來選擇品牌。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產品同質化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酒香還怕巷子深,生產優(yōu)質的產品和在消費者心智當中建立高品質的認知完全是兩回事。
此外,表面上看,模仿和跟進是一種穩(wěn)妥的策略,實際上,是一種高風險的策略,因為跟進者幾乎沒有成功機會。在消費者認知當中,開創(chuàng)品類的品牌通常被當作正宗貨,而跟進品牌通常被當作冒牌貨,這就決定了跟風的品牌沒有大的出路。那種盲目跟進仍以“滿足需求”為導向的思路去建立品牌,大多數(shù)結局是為他人做嫁衣,最終未必能取得好的收益。
營銷的規(guī)則是:認知就是事實,認知決定市場。對于今天的商業(yè)競爭來說,用“以知為貴”來形容今日的商品會更加貼切。這里所說的“知”,就是“知道”的意思。當一件物品。不管價值有多高,要讓人們知道,其價值才顯得有意義,才會出現(xiàn)真正的商機。再好的東西不為人知也不會有好的出路,這就跟“名人效應”一樣,只有當一個人的知名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他才真正具有“名人效應”。
“物以知為貴”也時刻提醒我們,營銷是一場有關心智的戰(zhàn)爭,消費者心智才是建立品牌的終極戰(zhàn)場,一定要讓消費者知道并記住,這才是建立和打造品牌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