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開春,黎錦林平靜而多彩的都市生活被打破了。
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讓他猝不及防。
湖北省通城縣委書記陳樹林來到上海,當著眾老鄉(xiāng)的面宣布:聘任黎錦林為寶塔村村委會主任、寶塔砂布廠廠長。
他記得,這是縣委書記第三次出面請他回鄉(xiāng)。不久前,老父親帶著村委會一班人,風塵仆仆趕到上海,說是專程請他吃飯,席間,也給了他同樣的一紙聘書。
村里人的一致要求,老父親擺的“盛宴”,縣委書記“三顧茅廬”,讓他心潮難平。
他發(fā)奮讀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1984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進武漢大學管理學院。大學畢業(yè),他南下廣州,從政府職員到企業(yè)主管,然后辭職經商。一路走來,盡是春風得意。眼下,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安而雅科技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
他想起年邁的父親,這位任職二十多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鄉(xiāng)親們艱苦奮斗,把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小康建設明星村”。然而,父親老了,上樓梯一步一喘,他看著心疼。
的確,對一個有抱負的大學生來說,新農村的宏圖美景比商海里的幾滴浪花更精彩。一種時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以百萬年薪聘請職業(yè)經理人,幫助打理上海的公司。5月11日,黎錦林回到寶塔村,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回鄉(xiāng)十天,父親猝然辭世。作為主持全面工作的村委會主任、砂布廠廠長,他來不及適應和休整,便挑起了千斤重擔。他用現(xiàn)代管理學的眼光打量寶塔村的經濟版圖,很快得出一個結論:砂布廠是全村的經濟支柱,治村先治廠。外貿長期徘徊,黎錦林找到外貿科長,要求他重新制定考核方案,3天后拿出。然而,3天過后,方案仍無蹤跡。于是,這位科長成為他第一個撤職的對象。消息傳出,全廠嘩然!原來,此人就是黎錦林嫡親的堂兄。
新任縣委書記胡超文一邊鼓勵他堅持原則,從嚴治廠;一邊引導他剛柔相濟,掌握農村工作方法。
治廠,以剛克柔,雷厲風行。實行“指紋打卡”考勤制,推行ERP管理,實施生產任務量化核算制……鐵腕推新政,變“親情戰(zhàn)略”為制度管人。治村,以柔克剛,春風化雨。村委會由三樓搬到一樓,方便群眾來訪;推行村干部“首問負責制”,著力打造服務型村務管理。
數(shù)據(jù)為管理效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2006年,砂布廠銷售收入打破長期徘徊在7 000萬元左右的局面,一舉突破億元大關。2008年,銷售收入達到2.5億元,全村工農業(yè)總產值由2005年的1.5億元提高到3億元,人均收入由5 000元提高到10 000元。黎錦林的行為方式也逐漸得到職工和村民的認同。
2007年10月,黎錦林當選村黨總支書記。不久,村委會議室里,掛上了一件寶塔村新農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圖,主要是一條大道,一座農民花園,一座生態(tài)公園和一座農民科技園。這項工程大約要花費5億元左右。
一聽這個數(shù),不少人眼睛直了,多數(shù)村干部心里也在打鼓: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不是“天方夜譚”!黎錦林認為,在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中國沿海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不超前謀劃,怎能迎頭趕上。
當年,在縣政府支持下,投資2 000萬元的寶塔大道工程啟動。一條長2 000米、寬50米,功能齊全,風光優(yōu)美的新路貫穿全村。千株榆柳,萬枝丹桂,為農家添香捧翠。投資5 000萬元的農民花園隨之開工。如今,6棟公寓并排而立,幾十幢別墅鱗次櫛比。村里一度盛行的亂建濫葬之風從此絕跡。
黎錦林深知,建設新農村,最重要的是發(fā)展生產。砂布廠也沒有發(fā)展空間。思前想后,他決定另起爐灶。
要做就做最好的。經過反復考察和比較,一幅藍圖浮出水面:由他在上海經營的安而雅公司和美國阿里工業(yè)公司投資4億元,引進德國高檔涂附磨具生產線,配套建設廢水廢氣達標處理及循環(huán)再利用系統(tǒng),建成國內領先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磨具生產基地。
他的想法得到省、市、縣三級領導的大力支持。2008年8月,項目引資簽約儀式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舉行,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親臨會場,鼓勵各方精誠合作,早日實現(xiàn)規(guī)劃藍圖。
目前,項目可行性報告已經省發(fā)改委批準,前期投資1億元已經到賬,省政府特批300畝項目用地進入“三通一平”階段。一座新型的農民科技園呼之欲出。
為了把更多人才引進農村,讓更多人才留在農村,他從自己的公司拿出3 000多萬元,配合湖北省委組織部和團省委設立大學生村官創(chuàng)業(yè)基金。目前,280多個大學生村官創(chuàng)業(yè)項目已進入評審篩選。
秀水河畔的時代足音,在華夏大地引來陣陣回響!寶塔村在黎錦林的帶領下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