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曾水草豐茂
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小組近日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發(fā)現了規(guī)模很大的石器時代墓葬群??茖W家稱,這片大型墓葬群位于尼日爾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中,初步發(fā)現的單個墓葬多達200處。他們在幾處墓葬中發(fā)現了人和動物的骨骼化石及生產生活器具,其數量之多在撒哈拉沙漠地區(qū)前所未有,其中的動物化石還包括一些大型魚類和鱷魚的化石。各種證據表明,那時人們生活在水草豐茂的環(huán)境中,很多動物在這里繁衍,堪稱撒哈拉地區(qū)歷史上的“綠色時期”??脊虐l(fā)現,這些墓葬分散在一處古湖泊周邊。但從出土的人類骨骼、器物等的特點分析,墓中埋葬的是先后生活在這一水域、相隔約1000年的兩個不同文化時期的人類。其中,較早時期的文化大概距今1萬年至8000年,較晚時期的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4500年。
古代流放地:房縣
房縣,古稱房陵、房州,處川陜豫鄂四省交界之地,其境內山林四塞,地勢險峻,加上其潮濕和高溫的氣候,導致居住其中的人易感冒生病,所以成為中國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長久的流放地之一。僅史書上記載的流放到這里的帝王就有14位。房縣首次大規(guī)模的流放活動始于秦代。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十七年,繆毒叛秦,被秦始皇所殺,余黨4000余家皆徙遷于此。第二次是西漢時期,劉邦的女婿張敖、濟川王劉明與濟東王劉彭離兩兄弟、清河王劉年和河間王劉元等被流放到房縣。第三次是唐朝時,梁王李忠、廣武王李承宏,還有廣為人知的廬陵王李顯等,都被貶謫到房縣。第四次是五代兩宋時期,后梁刺史惠王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貶謫房縣。
“轎子”的由來
“轎”是一種用人抬的交通工具,起源于“步輦”。步輦在漢代就已經有了。那時的步輦實際上是一張加兩根抬杠的四足床。南北朝時,王公貴族使用步輦更為普遍,甚至連指揮作戰(zhàn)、打獵都坐在它上面。據《鄴中記》載,五代時期后趙殘暴統(tǒng)治者石虎,打獵時就坐一種20個人抬的“獵輦”,輦上有蔽陽的曲蓋,輦下還設有“轉關”,坐在上面可以隨時轉換方向,以射獵鳥獸。步輦就是轎子的前身。真正意義上的轎是在五代時期出現的。這種轎子是兩人抬的。在舊社會,在轎子的形制上,也還有種種規(guī)定,顯示著封建社會里森嚴的等級制度。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海洋“氧氣沙灘化”
全球變暖將會使大片海洋變成“氧化沙漠”,從而使得海洋生物難以生存。
當溫度上升時,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會慢慢地從海中消失。為了調查目前海洋氧氣沙漠化程度,科學家搜集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所有可用的海洋含氧量數據。這些數據主要來源于海上浮標記錄的海水中的氧氣、溫度和鹽度等。最終的研究結果令人擔憂,在過去50年中,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氣含量下降了15%。這種低氧氣含量將導致海洋生物因為缺氧而窒息死亡。而海洋氧氣沙漠化程度最嚴重的海域是靠近赤道非洲的大西洋海域。全球氣候變暖已使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海域的低氧區(qū)不斷擴大。
日益加劇的海洋“氧氣沙漠化”將會對海洋生命產生多大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美索不達米亞是否是商標的發(fā)祥地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最近,考古學家發(fā)現,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可能是產品商標的發(fā)祥地。大約在5000年前,瓶塞上的符號有可能是最早的產品商標。
大約在8000年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始制造一種私人的石制印章,他們將這些印章蓋在用來密封食物和飲料的瓶塞上。早期,這些食物和飲料只在鄰居之間交換,有時還會與一些旅行者交換。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約在5000年前,交換的范圍日益擴大了。
考古學家說,瓶塞上的符號可能用于標識物品的質量和來源,比如油的產地、酒的質量,等等。通過觀察酒瓶塞上的符號,人們就能知道這瓶酒的質量、產地等信息,從而判斷這瓶酒的品質。這些符號曾經一度被認為是藝術作品,但是,考古學家認為,它們是最原始的商標。目前,考古學家還不能肯定這些原始商標是否出于商業(yè)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