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園歌曲的調式調性
調式是指按一定關系(如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連結在一起的幾個音(通常不超過七個)組成的一個以主音為中心的體系。它是從豐富生動的旋律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又對旋律有著制約作用。在世界各民族音樂豐富多樣的調式中,我國校園歌曲常采用的調式則主要是自然大小調、五聲性調式中的宮、商、徵、羽等調式(角調式用得極少)。
1.大調式與宮調式
大調式、宮調式一般都具有明亮的色彩,很適合表現(xiàn)青少年一代明朗、樂觀、活潑、向上的特點,故在校園歌曲中運用最多。例如:《1949—1989全國獲獎少年兒童歌曲選》共1 24首,大調式宮調式歌曲就有87首?!丁?3全國校園歌曲征集獲獎作品集》共30首,大調式宮調武歌曲就有22首。聶耳的《畢業(yè)歌》吸取了外國革命歌曲的因素,在宮調式的基礎上揉進大調式的音調,適應了歌曲內容表現(xiàn)的需要,開創(chuàng)了我國校園歌曲宮,大調綜合運用的先河,其后的《隊歌》、《我愛北京天安門》等一大批歌曲都具有這種調式特點。
大調式、宮調式也可用于表現(xiàn)悲壯激越的情緒(如《國際歌》)。如《童工苦》(立平朱勤詞以卓汪玲存德曲)
此歌曲用宮調式并放慢速度表現(xiàn)了童工在舊社會苦難生活。由此可知大調式、宮調式有一般用法,也有特殊用法。
2.小調式與羽調式
小調式、羽調式色彩一般較柔和暗淡、很適合表現(xiàn)抒情性強的柔和優(yōu)美的情景或富有民族特色的場景。如《讓我們蕩起雙槳》用了七聲羽調式塑造了情景交融,優(yōu)美如畫,輕盈柔和的音樂形象。又如《裝扮藍色的地球》(陳鎰康詞侯小聲曲)
此歌綜合運用了自然小調與和聲小調,借鑒了搖滾音樂的一些手法和風格,以多變的節(jié)奏(密集細分與寬松舒展結合,切分與休止相間使用等),愉悅跳動的旋律表現(xiàn)了學生們關心人類生存環(huán)境,熱愛并美化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徵調式、商調式
徵調式具有大調色彩,商調式介于大、小調色彩之間(用清角為三音時為小調,用變徵為三音時則是大調)。這兩個調式常用于民族風格較濃郁的校園歌曲中,并常常交替運用。
此歌曲表現(xiàn)的是貴州民族地區(qū)山寨校園里的學生熱愛通往校園的山路,熱愛家鄉(xiāng)的純樸思想感情。一、二段結束在商調式上,第三段則轉入徵調式結束,具有濃郁的貴州民族(苗、布、漢等)音調特色。
4.調性的運用
調性是指調式的音高位置。校園歌曲一般使用升降記號較少的調性,如包含在C、G、F、D、B、A、E等調中的大小調式和五聲性調式,因為這些調性在琴上彈奏或伴奏比較容易,如果用五線譜固定調視唱也易于唱會,方便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轉調是展開音樂、豐富歌曲調性色彩的重要手段。在一些成人藝術歌曲或較大型合唱作品中常用轉調手法求得音樂的發(fā)展和調性對比,深化作品的情感內容。但是在校園歌曲中則一般很少轉調,一是篇幅不大,不需要更大的展開:二是我國校園歌曲多用簡譜記譜,學生主要是首調概念,唱轉調旋律有一定難度。但就具體作品而言,在歌曲的局部地方使用離調和調式交替手法則不少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全曲為C羽調,但在第一段終止處則交替到B徵調:
形成開放終止,導向第二段的副歌。另外也可看到運用民族音樂中以宮為徵(變宮為角)或以清角為宮的近關系轉調(或離調)手法。如《迎著太陽唱太陽》(肖樹文詞韓貴森曲)
在一些專供具有一定合唱水平的青少年宮合唱團演唱的校園歌曲中,由于篇幅較大,演唱者接受能力強,則需用轉調手法。如組歌《景頓童話》中的《趕街歌》(張俊詞鮑元愷曲):
此歌曲第一段為D徵調,第二段(“阿爹問我”處)轉入同主音D羽調,由于使用同主音的共同音轉調,故自然平穩(wěn)易唱,突出景頗民族風格,具有新鮮調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