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S
1960—1969
三年困難時期,代食品,綠軍裝,雷鋒,紅衛(wèi)兵,知識青年,赤腳醫(yī)生,紅寶書,反修防修。
[同志般的愛情]
上世紀(jì)60年代的愛情和婚姻,還被賦予了許多革命的色彩。
1964年9月1 9日上?!肚嗄陥蟆罚瑘蟮懒松虾9鈱W(xué)儀器廠青年葉佩君的婚禮,是在宿舍俱樂部里舉行的。屋子正中高掛著一幅毛主席的像,墻上還掛著同志們送的對聯(lián),上面寫著:“創(chuàng)業(yè)成家,三十而立……”新婚夫婦這天晚上同往常一樣穿著相同的衣服,胸口戴一朵大紅花。婚禮開始,新婚夫婦先恭恭敬敬對毛主席像鞠躬行禮,接著,廠團(tuán)委書記和同志們作熱烈祝賀。祝賀的同志們還紛紛以節(jié)目助興,有的唱歌,有的說相聲。最后,在新郎新娘合唱《社會主義好》的歌聲中,婚禮結(jié)束。
那時城里的人們結(jié)婚大都在晚上進(jìn)行,因?yàn)榘滋斓酶筛锩ぷ??;境绦蚴牵盒吕?、新娘共唱《東方紅》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學(xué)兩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向家長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鞠躬,也是三次;向來賓敬禮;分發(fā)喜糖(當(dāng)時的硬水果糖是0.96元一斤),婚宴基本上是沒有的,大多是請幫忙的人吃碗面條,面條里需放兩個雞蛋。
在農(nóng)村,情況稍有不同。
唱《東方紅》、學(xué)語錄、向主席像三鞠躬這些程序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農(nóng)村是講究“做席”的。那時候的“席”很簡單,買點(diǎn)豬頭、豬下水,用圓白菜燉,熬白菜、蘿卜時加些肥肉和肉皮,這兩樣菜往桌上一端,再打上2斤散裝白酒,就算是一“席”了,這樣的“席”在那時被稱作“半葷素酒席”。
在農(nóng)村還講究“隨份子”,最少兩毛,最多2元。出到5毛,全家就可以一起吃一頓葷素席。
除了隨份子,還有送賀禮的。賀禮主要是三大件臉盆、暖瓶、毛巾或被面。當(dāng)然,除了這三大件,在很多地方,尤其在城市里,人們的賀禮還有毛主席像章和石膏像。石膏像是毛主席去安源的那種。
未婚夫妻的定情物也帶有濃烈的革命色彩:雙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語錄》(俗稱“紅寶書”)。
除此之外,如果條件允許,女方會買一兩斤毛線,織成毛衣送給男方。而男方送給女方則大多是素色手絹和筆記本。筆記本的扉頁上總要寫一些“乘風(fēng)破浪”、“共同進(jìn)步”之類的革命性言語。
到了“文化大革命”,婚姻中男歡女愛的感情成分完全被階級斗爭所淹沒。“親不親,線上分”——階級不合,觀點(diǎn)、路線有異,夫妻便會反目,便會互相斗爭,互相揭發(fā),一個小家庭也要嚴(yán)格地劃清界線。“文革”時期“情愛”是禁區(qū),卻不妨礙男婚女嫁。只是,那個時候人們談婚論嫁時,首要的標(biāo)準(zhǔn)是看出身,看成分。工人和貧下中農(nóng)成分是硬杠杠,共產(chǎn)黨員是最佳配偶。地、富、反、壞、右分子或他們的子女,即使男子高大英俊,姑娘貌美如花,也常??∧腥⒊髬D,靚女嫁惡夫。雖說不合理,但卻是那時的“時尚”。
[兒時游戲]
在那個“憑票供應(yīng)”的年代,糖紙亦是很多孩子渴望得到的收藏品。可那會兒,嘴角兒連糖末兒都舔不到一粒,糖紙只能四處去討。好不容易把它們弄回來,卻不能直接夾進(jìn)收藏本,必須要清洗一遍,把上面的殘?jiān)ば晕镔|(zhì)去除掉,然后再分門別類地收藏起來。但有些糖紙印制粗糙,經(jīng)水一洗,竟然把商標(biāo)等全部洗掉了,純粹是一張塑料紙,氣得孩子直跺腳。
兩人也可以賭糖紙,一般是按照產(chǎn)地與自己生活城市的距離來決定先后次序。比如,孩子生活在成都,一個拿出北京的糖紙,一個拿出哈爾濱的糖紙,自然是后者先玩。怎么個玩法呢’那是把糖紙折疊成長條式,中間掰成穹形,兩張疊在一塊兒,用力往地上一甩,如果全都翻了身,就是贏家,如果都沒有翻身,還有一次用手來扇風(fēng)吹翻它們的機(jī)會,如果均無法使糖紙翻身,就站一邊去,只能看別人玩了。
女孩子比較矜持,縱使心里再按捺不住,也不會參加這種帶有輸贏色彩的活動。她們乖乖地收斂起欲望,努力地收集糖紙,夾在粗糙的大本子里,相互交換著欣賞。女孩子們偏愛“米老鼠”糖紙,一是因?yàn)樵O(shè)計得確實(shí)好看,二是因?yàn)槭占暾囊惶缀懿蝗菀?。“大白兔”糖紙也是爭相收藏的對象。收集到糖紙時的高興勁兒,超過吃糖。
男生們沉湎在這項(xiàng)游戲里,往往比女孩來得有韌性,為了花花綠綠的糖紙,他們當(dāng)?shù)袅藙偟绞值木G豆糕和脖子上的虎頭項(xiàng)鏈,賣掉了姥姥的繡花手絹和爸爸老舊的上海牌懷表……
1963年12月7日上?!肚嗄陥蟆?有的人把鐵絲做成“小手槍”,把火柴頭當(dāng)火藥裝在上面,在別人耳朵邊放得“砰砰”響。這不僅會傷人耳朵,而且也浪費(fèi)了火柴,甚至?xí)虼艘鸹鹁?/p>
“小手槍”和彈弓的風(fēng)行,與60年代影片《小兵張嘎》深入人心有關(guān)。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槍,身穿白褂,光著腳丫。他只有13歲,擅游泳,能爬樹,會摔跤,愛咬人,機(jī)靈鬼透,野氣逼人……他就是小兵張嘎。 60年代,大人都在忙著上班干革命,沒人管束的男孩子更頑皮,天性中有股張力,彈弓自然成了他們百玩不厭的玩具。大概是看電影《小兵張嘎》的次數(shù)多了,欲望便升騰了起來,抄著家伙自己做起彈弓來。最好能找根“丫”字形的樹杈,把皮剝了去,再不成用硬鐵絲扎一個,舞起來晃眼,更來勁兒。
之后找來些皮筋,或者剪一截廢舊自行車內(nèi)胎,在樹杈上固定,綁好,那彈弓就成了形。
總覺得那會兒麻雀特多,剛做的玩意便派上了好用場。不過鮮有射下來的。那鳥兒也不是吃干飯的,人在樹下剛擺好造型,它們便撲棱棱地飛走了,沒準(zhǔn)還扔下兩糞蛋兒。沒辦法了,人小的時候特虛榮,女孩子眨巴著大眼睛,滿臉渴盼地看著你,再不亮一手,真得打個地洞鉆下去。于是就雄赳赳地對著小雞小狗開練,胡同太窄,它們?nèi)霾婚_腿,套個文藝詞,那場面真叫“死傷無數(shù)”。自然四鄰的玻璃窗也不能幸免于難,劈劈啪啪,玻璃渣子進(jìn)了一地,經(jīng)?;5媚切┐鬆敯c坐在地上:“昨整的,這晴天里還落冰雹了!”
更多的時候是左手握一把彈弓,右手還揣了支水槍,左右開弓,說得形象點(diǎn),叫作“小米加步槍”。
不過,就剛勇的男孩子而言,斗雞是課間首選的玩樂。斗雞也叫“撞拐子”,是最能體現(xiàn)男兒氣概的戰(zhàn)斗了。斗雞采用金雞獨(dú)立式,一只腳盤起來,用手抓住腳脖子,膝蓋就是打倒對手的利器??梢詢扇藳Q斗,也可以分幫對壘,雙腳接觸地面為輸。這個游戲很考驗(yàn)體力和平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那個時代誰也不懂武術(shù),甚至連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但一些孩子會突然跳起來,猛撲向?qū)κ值男夭?,完成一個高難度的“飛膝”動作?!帮w膝”原來是泰拳的殺手锏。
在分幫對壘中,身體好的孩子往往是大家爭奪的籌碼,他們必須以一當(dāng)五,即使如此,勝利者一般都是擁有大個兒的一幫,很多個子小的,對手根本還沒有觸及到,就自動把腿放下來了。
現(xiàn)在有人模仿香港演員周星馳在《大話西游》中的著名臺詞說:“曾經(jīng)有一個膝蓋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了。如果上天讓我再來一次,我會選擇從旁邊痛下殺手?!边@話令許多有斗雞經(jīng)歷的人哈哈大笑后又禁不住潸然淚下。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撫今追昔,很多舊時的記憶勾起畫家王河的創(chuàng)作沖動。他欣然揮毫、情注丹青,捧出一組關(guān)于童年游戲的畫作。這套組畫,筆意古樸,氣韻生動,讓人賞后頓生心馳神往之感。
當(dāng)你看到了這些經(jīng)典童年小游戲,是否會回到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這里每一幅畫面都會勾起我們孩提時玩游戲的塵封回憶,那里留著我們的歡笑,留著的我們的身影。
如今,隨著經(jīng)濟(jì)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經(jīng)典的小游戲也漸浙被遺忘,慢慢地淡化了。但如果你對自己童年有記憶的話,相信,王河搭建的經(jīng)典場景會讓你重溫舊夢,穿越時空回到童年。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不妨也讓你的孩子來玩玩這些經(jīng)典小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