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13平米超小戶型是“80后”既無奈又務實的選擇
上海某開發(fā)商日前推出以超小戶型為主的樓盤,最小戶型只有22平方米;而西安曾出現(xiàn)的最小戶型甚至不足13平方米,據說需要“坐在馬桶上洗澡”。調查顯示,半數(shù)以上的青年人認為,超小戶型也算是實現(xiàn)了住房夢。 (9月8日《中國青年報》)
在我的常識中,“不足13平米且坐在馬桶上洗澡”的房子還不算最差的,它比我們的父輩幾代人擠在十幾平米的空間里,已好了很多,甚至比我們當年剛出來打工時住的條件好。但畢竟時代不一樣了,在當下,這樣的火柴盒式的袖珍房子,還是給人驚奇的感覺。
這小小的房子,已不僅僅是房子了,而是社會的一個生理切片,從這里面,我們能看到一些信息。
首先,是老生常談的房價還在繼續(xù)發(fā)揮著折磨人的力量。它讓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深感壓力和絕望,這種焦灼,是不利于整個社會保持健康平穩(wěn)情緒的。因此,青年人的居住問題,不能被埋沒于其他社會問題之下,而應該是被重視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
其次,青年人急迫的居住愿望,既是壓力,同時也是動力。政策制定者和商家,應該從中看出一些商機和積極元素,順勢將其利用起來,調動財力、智慧和政策資源,試著做一些既有利潤又符合青年人需求的項目和經營模式。此前開發(fā)的戶型和營銷模式以及按揭機制,很少專門考慮青年人需求這一元素。西安出現(xiàn)的13平米的小戶型,不能說不是一種好的嘗試。當然,這種做法,是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作為刺激市場的一種手段,在現(xiàn)在這種進入上升通道的市場背景下。是否有人愿意再下大力氣去這么干,還是一個問題。
另外,從13平米小戶型中,我們還看到了青年人越來越務實的消費需求。大家正在摒棄被廣告商和消費主義鼓動起來的虛妄而不切實際的超現(xiàn)實主義大夢,回到現(xiàn)實中來。多數(shù)青年不管是積極地還是無奈地選擇了“先住下來,再奮斗和發(fā)展”,這種務實的態(tài)度,比坐在云端空談命苦,更有利于他們以積極心態(tài)去打拼并接近他們想要的生活。
網友評論:
癡語者:青年人很務實,畢竟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但悲哀。
安康公主:兩岸合拍抗戰(zhàn)劇,贏取民心之道
北京一家媒體制片公司表示,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升溫,已有人開始籌劃重拍描述上海四行倉庫的抗日電影《八百壯士》和描述抗日戰(zhàn)爭期間殉國的將領張自忠的影片《英烈千秋》。
在上世紀80年代前,兩岸都有拍攝過抗日戰(zhàn)爭劇,但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大都各拍各的。劇情也難免有夸張和偏頗之處。
拍攝抗戰(zhàn)劇,大陸比臺灣有著更多優(yōu)越條件,所有重大戰(zhàn)役地點都在大陸,拍攝戰(zhàn)爭電影那恢宏壯大的畫面和營造那種千軍萬馬的氣勢也只有大陸能夠做到。再者,拍攝抗戰(zhàn)電影和電視劇的硬件條件,大陸完全具備。
早在1986年,大陸就拍攝過一部描寫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zhàn)的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這部電影不僅在大陸影響頗深,在當時臺灣也獲得好評。蔣經國和宋美齡還親自看過,看到電影中蔣介石在葬禮上臨危不亂的樣子,蔣經國十分滿意。恰好在那年,兩岸相互探親協(xié)議達成,分割了四十多年的兩岸中國人得以再相見。而之后大陸也拍攝過《血戰(zhàn)昆侖關》和《七七事變》等描寫國軍抗戰(zhàn)的電影。可到了今天,似乎這樣的影視作品越發(fā)稀少,不知是何原因。
兩岸合拍抗戰(zhàn)劇,可以大大激勵臺灣普通民眾對于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業(yè)績的回憶和感情,激發(fā)臺灣群眾的民族情感,并且可以改變臺灣民眾對于大陸執(zhí)政者的印象。我們應該超越政治來看待歷史,無論是《八百壯士》、 《英烈千秋》,還是《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都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財富,而不是哪一個政黨的。將這些電影中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情操當成永久性的、民族性的永不褪色的印記,就好像今天的人們回憶起岳飛抗金、文天祥抗蒙,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而這種記憶和感情也將永遠地流傳下去,成為維系民族發(fā)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真心希望兩岸合拍描寫國軍正面抗戰(zhàn)的影視作品能成為現(xiàn)實,這既是加強兩岸合作交流的契機,也能促進國民對于國家、民族的熱愛。
網友評論:
鳳凰網友:未來還可以合拍內戰(zhàn)題材的電視劇或影片,反思內戰(zhàn)給民族帶來的苦難……
qwexgd:兩岸合拍抗戰(zhàn)片,意義重大,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
磊磊愛香香:我家飯盒的故事
一日陪伴父親收拾家中小庫房,從一個柜子里翻出了十來個飯盒:有鋁制的、塑料的、不銹鋼的,單個的、組合的,可謂各式各樣。
有個四角凹陷、總蓋不嚴的鋁飯盒,是父親剛招工進馬鋼當學徒時,用首月工資買的。帶著父親年少離家、初入工廠的青澀和艱辛,這個飯盒陪他度過了無數(shù)歲月。父親還清楚記得,在單身宿舍里,工友們頭天把米淘好洗凈,放入鋁飯盒,再把家里帶來的腌咸菜放在米上,到中午10點時,往各自帶來的飯盒里加些水,放到火車蒸汽鍋爐邊上自制的小蒸箱里,蓋好箱蓋,繼續(xù)回去干活。到12點時,他們聚到駕駛室里,圍成一圈,或站或坐,打開各自的飯盒,互相評價各自的飯菜色澤、品相,然后就互相夾菜吃,碰到哪家媳婦燒菜手藝好,眾人都會贊嘆那人好福氣,找到個賢惠能干的老婆云云。
上世紀80年代,我出生后,家里又添了張嘴。父親就放棄了那個總蓋不嚴、燙手的鋁飯盒,跟潮流地買了個亮黃色的塑料飯盒,附送一對塑料筷子。這個飯盒多次被母親帶到食堂,打滿各種混在一起的菜帶回來,再分開在鍋里熱熱,就成了我們一家三口的美食。聽父親說,蒸出來的菜早已沒有了香味,由于水分太多,吃到嘴里總是爛爛的,“就跟現(xiàn)在注過水后的豬肉一樣”。塑料飯盒最怕帶油膩的菜,那層油漬附在飯盒內壁上,憑你熱水燙、洗潔精擦洗,任是依舊如故。
我上初中時,由于離家遠,中午就到父親那蹭飯。母親頭天把給我們準備的菜肴放到不銹鋼飯盒里,用個提把夾住,成了飯盒提籃。第二天中午,父親用電飯鍋煮上米飯,把不銹鋼飯盒拿到車間食堂用燃氣蒸箱熱一下,還保持了菜肴的味道和色澤,等待我的親臨。
到了我上高中后,每天早上我和父親各帶一個微波爐專用飯盒,其中有格子將飯菜分開。開飯時,只需用微波爐熱5分鐘,香噴噴的飯菜就好了。
最近老婆有了小寶寶,吃什么都不合口味,母親大人送了個保溫飯盒提籃,可分格裝米飯、熱菜、濃湯。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新式保溫飯盒可隨時加熱,只要在盒底放些水,插上電,8-10分鐘后自動斷電,就可吃到一頓美味的佳肴。我忙問母親從哪里買的,母親神氣地說道:“你爸最近在淘寶網上淘的!”我和老婆驚訝地張大了嘴。
一個小小的飯盒,從材質到使用功能,再到人性化選擇,反映出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百態(tài),折射出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真可謂以小見大。
網友評論:
東洲一道泉:我和你父親是同代人,讀過文章后,深有感觸。
陳俊峰:鳩山發(fā)出外交新信號
即將走馬上任的日本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9月3日會見了中國駐日大使崔天凱。前一天,鳩山由紀失與奧巴馬通了電話。這兩件事情聯(lián)系起來看就很有意思了。
在與奧巴馬的電話中,鳩山由紀夫確認日美同盟仍然是日本外交基石;在與崔天凱的會談中他暢言中日關系該有更好發(fā)展。穩(wěn)住美國,拉攏中國,這便是鳩山上任前先出的兩手。
把日美同盟作為日本外交基石,這是自民黨政府從未動搖過的理念。把尋求建立與美國“平起平坐”關系當作政治綱領的民主黨,并沒準備徹底顛覆日本的外交傳統(tǒng)。日美同盟作為外交基石不變,這是民主黨對美外交的底線。畢竟放棄日美同盟,日本還沒做好準備,也不符合日本國家利益。
代表中國對鳩山獲勝表示祝賀的是中國駐日大使而非中國國家領導人。一方面,鳩山畢竟還未正式當選首相,另一方面是尚需了解其對華政策傾向。按照常理來說,忙于組閣的鳩山不會主動約見崔天凱。
從主客關系來看,應該是崔大使主動約見,而會見時間當然由日本方面確定??梢哉f,崔大使和鳩山都是何等聰明人,一個投石問路,一個順水推舟。崔大使得到日方對發(fā)展中日關系的積極表態(tài),日方也乘機發(fā)出自己的外交新信號。
由此,日本民主黨外交的基本輪廓可以大致描畫出來:借助中日關系的推進,從不平等的日美關系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自主”;另一方面,借助美日同盟的力量繼續(xù)平衡中國力量的崛起。
不過,民主黨的“外交藍圖”的實現(xiàn),有個基本前提,就是民主黨能長期執(zhí)政。沒有這一前提,再好的藍圖也是肥皂泡,浮沙建塔,功虧一簣。
到目前為止,鳩山似乎不偏不倚,兩不得罪。下一個看點:鳩山將選擇首訪哪個國家?戰(zhàn)后60余年,幾乎每一任日本首相當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訪美(安倍除外),作為日本民主黨開山首相的鳩山將作何選擇?我們拭目以待。
網友評論:
椰棗:這對中日關系影響有多么大怕還是未知數(shù),其實無論誰上臺,都是以日本利益為中心。
拜讀: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關系改善,有利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持續(xù)。
責編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