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瀾
新一代的人已經(jīng)不大會吃瓜子了,最多是在中秋時把月餅中的五仁之一的瓜子仁挖了出來嚼幾口。
舊社會中,吃瓜子是人生樂趣,尤其是女人,吃起瓜子來真是好看。電影《南京的基督》中,芥川龍之介在原著中很詳細(xì)地描寫女主角嗑瓜子的姿態(tài),我很喜歡這一段文字,但是編劇和導(dǎo)演都太年輕,不能感受,說什么也不肯用,實(shí)在可惜。
瓜子一吃起來沒完沒了,不能停止。第一,它們不甜也不咸,第二要剝了殼才能吃,第三永遠(yuǎn)吃不飽,第四有種令人上癮的香味。
會吃瓜子的人絕技令人嘆為觀止,他們可以一面抽煙喝酒,一面抓一把瓜子塞進(jìn)嘴里,“格”的一聲咬開吃肉,再“呸”的一聲把殼吐出來。我從來學(xué)不會吃瓜子,不管是用門牙啃或以臼齒嚼,總是碎個稀爛,不然便是咬成兩截,怎么剝也剝不開。
好在臺灣人發(fā)明了一個剝瓜子殼的機(jī)器,它看來像個倒反了的荷花菱角,中間有個凹位可以把一粒瓜子放進(jìn)去,再用手把左右的角一捏,瓜殼破裂,就能取出中間的仁來吃。
有了這個剝瓜子器之后,傍晚回家,打開電視看新聞,來杯威士忌蘇打,一面剝瓜子一面看天下大事,吃飯不影響食欲,愉快地把時間消磨。
黑瓜子固然好吃,但是最香的是那又小又硬的紅瓜子。紅瓜子最難咬了,有了這個機(jī)器,問題解決。
白瓜子較易咬開,但它的殼用鹽水浸得很咸,常會吃得磨損唇上的薄皮。上“天香樓”吃飯,總有那么一碟白瓜子,殼并不咸,一吃便不能停手,怕吃太多,暫時拋棄,但當(dāng)中那種非咸非甜的香味一再來逗引,過一會兒便會再抓一把。下定決心,不再吃了。抽支香煙,見朋友們啃,不知不覺,又再伸手。
美國和日本都有剝好的白瓜子仁出售,一包包地包裝,吃了幾顆便已吃膩。
向日葵的葵花子也不難剝殼,但嫌它的仁太小,吃了有空虛的感覺,剝殼剝得最拿手的不是人類,反而是鸚鵡。看它吃葵花子的樣子,可愛得很。忽然發(fā)一奇想,是否可像鵜鶘一樣,將它的喉管用一條繩索綁住,讓它吐出剝好的仁,但是太過殘忍,做不下手,想想而已。
小時候看到街上賣的瓜子,是用一個小小的紅紙包包住,到處都出售,每包五分錢?,F(xiàn)在已不見了,只有南貨店或海味鋪中,在舊歷年才擺出來,一麻包一麻包的,一看便知是賤貨,說什么也不會引起購買欲。
香港的百佳、惠康和七十一,都很難找到瓜子了。臺灣倒還很流行,凡是賣食品的地方一定可以找到一大包一大包包裝精美的瓜子。把瓜子加工,變成醬油味、蒜頭味和甘草味等等,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將體態(tài)變形的都淘汰掉,一顆瓜子肥肥胖胖,烏烏油油,甘美可口。臺灣人對味精一點(diǎn)也不抗拒,在瓜子中下了大量的味精、八角、丁香和糖精,吃了口渴死人。
在大陸,吃味精更是時尚,上次去成都,見他們吃火鍋之前先在自己碗碟中加上半湯匙味精才喊過癮。大陸人的崇洋心態(tài)很微妙,從香港來的固佳,但是香港像紐約,太進(jìn)步了反而令人不染指。臺灣卻像舊金山,較能接受,什么冒牌貨都加上了“臺灣制造”四個字。
年關(guān)近時,在南京時看到許多人提著手信還鄉(xiāng),最流行的是臺灣生產(chǎn)的“正林瓜子”,一大包的,里面隨貨贈送剝瓜子器一個。
遇臺灣人稱贊說:“你們真威風(fēng),連大陸人也要買你們的瓜子送禮?!?/p>
臺灣人聽了詫異地:“什么?臺灣瓜子?我們的瓜子都是大陸進(jìn)口的。我們吃的都是無核西瓜?!?/p>
(選自《蔡瀾說樂》/蔡瀾 著/廣東旅游出版社/200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