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幼兒進入幼兒園,他的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具有教育價值的。但是,它又不同于家庭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它是以幼兒及幼兒群體為主體的有計劃的生活。鑒于以上認識,我覺得抓住幼兒一日生活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有必要的。如今,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心愿。父母們不再滿足于孩子會寫幾個字、會背幾首兒歌。他們希望通過各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使自己的孩子來適應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習俗和文化,適應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的興趣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鼻宄?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來到幼兒園,離吃飯時間還早。時間浪費了太可惜了。早晨,幼兒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我抓住這一寶貝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了有趣的晨間活動——趣味游戲識字。我認為它不但有利于幼兒一日活動的開展,而且對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寬松愉快的晨間活動中,孩子們不再受教師的約束,按各自的目標學習著。我呢,也能一邊接待來園的幼兒,并及時與家長溝通,又可抽出時間觀察每個幼兒的表現(xiàn)。在幼兒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shù)膯l(fā)和幫助。有趣的晨間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滿足了幼兒強烈的求知欲。二、幼兒一日活動中,一日三餐也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幼兒園從營養(yǎng)角度出發(fā),合理為幼兒安排了膳食,但我發(fā)現(xiàn)挑食、厭食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是,開飯時,我為幼兒介紹飯菜的名稱,并講述各種蔬菜的營養(yǎng),引起他們的食欲。記得有一次午飯是米飯和燒茄子,當飯盛到碗里,我看孩子們食欲不佳,便靈機一動,說:“今天的飯真香呀!茄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吃了以后小朋友就變漂亮了!”我班的郭雅楠小朋友說:“對了,吃了以后臉就變得綠油油的,再打上紅臉蛋可漂亮了!”她的話音剛落,幾個小朋友瞪大眼睛:“哎呀!那我們就變成妖怪了!”聽了孩子們的議論后,我明白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雅楠所犯的錯誤是——用詞不當。但我沒有急于糾正她的錯誤,親切地說:“請小朋友大口吃飯,吃完以后讓老師仔細看看你們的臉到底變成什么顏色了,好嗎?”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后便大口大口地吃飯了。不一會兒,碗里的茄子便被小朋友一掃而光。吃完飯后,我讓小朋友們圍坐在一起說:“今天的茄子好吃不?”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好吃!”我把雅楠叫到面前說:“你看小朋友都變漂亮了嗎?”她環(huán)顧一下四周說:“漂亮了!”我又說:“你再看了他們的臉蛋是什么顏色?”她不假思索地說:“白白的臉蛋紅紅的!”接著,我雙把目光轉向小朋友問:“誰能用最美的語言來形容一下我們漂亮的小臉?”許多小朋友舉起了小手。有的說:紅撲撲的;有的說:紅彤彤的;還有的說:象紅蘋果似的。對孩子們的不同回答,我給予了肯定。接著又向幼兒講解“綠油油”用來形容什么比較合適。通過吃茄子這件小事,我認為教育是帶有隨機性的,它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環(huán)境,對幼兒進行各種教育活動,使幼兒不再單純地為認識某種動(植)物、交通工具等而特設一次活動。幼兒應在玩玩、做做、想想、講講中成為主動探索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這樣才能促進幼兒智力的開發(fā),有利于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造、想象力的培養(yǎng)。 三、學前教育既要順應兒童的自然發(fā)展,又要有效地將兒童的發(fā)展納入符合社會需要的軌道 新學期剛開學,班里要評好孩子,激烈熱鬧的評選活動拉開了帷幕。為了發(fā)揚民主,我讓幼兒興趣手表決,結果孩子們反應特別強烈,出乎我的意料。第一個評選對象是王梓薇,小朋友們刷地舉起了手,全票通過;第二個是劉元濤,其結果是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輪到第三個小朋友劉聰聰了,沒有一個小朋友舉手,只聽教室里這邊傳來一聲:“我不同意!”那邊又傳來一聲:“我不同意!”當我問:“為什么不同意?”孩子們列舉出了他的許多缺點,如:打架、罵人、不學習……聽后我感到十分驚訝,平時太低估了這些孩子們——別看他們年齡小,但在他們心中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今天敢當面說出:“我不同意!”說明他們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這種觀念雖然還很膚淺,但也是很可貴的。他們敢說、愿說,真可謂:童言無忌!從他們身上,我未曾看到成人的雛形。21世紀是培養(yǎng)一個社會人,在兒童由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旅途中,我們既要為兒童社會化提供幫助,又經(jīng)給兒童開辟一個足夠能讓他們舒展生命、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因為一個不能適應社會的人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感嘆的同時,我又意識到:孩子們只看到了某個小朋友的缺點,卻未曾發(fā)現(xiàn)那個小朋友的閃光點,這次評選不太理想。第二周評選時,我首先提出:本周評有進步的小朋友!評選活動中孩子們爭先發(fā)言,講述某某小朋友的進步。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們已學會了觀察和分析。從這以后,班里的好人好事多了,打架、罵人的少了。第三周評選活動中,我突發(fā)奇想:讓幼兒自己來評自己!在我的倡議下,劉聰聰?shù)谝粋€發(fā)言:“這個星期我沒打人、罵人!”……幼兒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暢所欲言,對幼兒的點滴進步,我給予肯定,樹立了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認為自己也是能干、有進步的好孩子。三種不同的評選方式使我明白:要使幼兒想說、敢說、會說、愿說,首先要有一個民主寬松的氛圍,要懂得尊重幼兒,讓幼兒有平等之感。同時還要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小朋友身上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并及時表揚好人好事,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幼兒與同伴交往,共同進步。從孩子們身上,使我認識到,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它是人與人之間精神的契合,也是人類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在幼兒教育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把幼兒看成是具有自覺的主觀意識和獨立人格的主體。眾所周知,一顆正常的種子本身就具有生長、發(fā)芽的潛在能力,如果在適當?shù)年柟?、水分、土壤的條件下,就會茁壯成長。我們要想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向導,就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分析事物,就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 戴寶紅:1973年6月18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市;1992開始幼教工作;現(xiàn)任教于洛陽市中心醫(yī)院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