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春
當代詩中的許多觀念表現(xiàn)都可以在藝術現(xiàn)象中找到對應物。非非主義、下半身和垃圾派是一種行為藝術:“詩到語言為止”、“反隱喻”等主張可以類比于極簡主義和概念藝術;中型詩的某些寫法有點像波普藝術和抽象表現(xiàn)主義。行為詩歌的對抗性和表演特征毋須分析。象征、隱喻因與歷史文化的慣性或外來語法的影響有關,被剔除掉,以盡可能干澀的語言為身體去蔽,強調(diào)單調(diào),表達無聊,這與極簡主義相似。中型詩的時間拼貼像波普藝術,在場感和語速控制讓人想起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作畫過程。問題在于觀念和落實觀念的方式是否跟得上生活變化。上世紀末的詩人們面臨八九后的穩(wěn)定和高速的商業(yè)化,對抗和自救是主題:以懸空的生命時間抗拒現(xiàn)實差異,拒絕公共符號,堆積生存臆想,謀求個人語言自治的幻覺;或把受挫感轉嫁于對詩人身份的過時想象,蔑視落伍的理想,通過自瀆和自咒把憤怒渲瀉出來,甚至極端地自棄人性,以自溺于垃圾現(xiàn)實的方式弄污假想敵,棄絕拯救的可能性。
本世紀初,基本現(xiàn)實依然延續(xù),壓力和沉悶感并沒有減輕,甚至還在加強。但由于商業(yè)社會相對成熟和網(wǎng)絡出現(xiàn),資訊、交往和游樂機會為生活留出了一塊飛地,做涸澤之鮒還是有一定的快樂的,所以心態(tài)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要安定得多,不大有被陌生的商業(yè)化所拋棄的焦慮感。當代詩壇早已建立一套自給自足的榮辱觀。從家園幻覺中重新出走一部分詩人原本可貴的關懷意識在這種榮辱觀中已很難找到地位了。一部分詩人明顯與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傳統(tǒng)劃清了界線,崇尚學院格調(diào)、享樂主義、犬儒情緒、霧化現(xiàn)實的絮語和復古的修辭興趣,自信地放逐了以現(xiàn)實主義人道關懷為主要內(nèi)涵的批判傳統(tǒng)。本文擬將這種現(xiàn)象戲稱為“格調(diào)主義”。
作為“格調(diào)派”的主要發(fā)言人,臧棣主張,毋須反映、批判或見證,詩發(fā)生于語言內(nèi)部,是特定的家族傳統(tǒng)決定了特定的寫作。在文學與生活這一對常常被反映論者提及的關系中,極而言之,不是文學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文學。必須尊重語言的自律性,歷史、政治、批判、正義之類的要求如果還有必要的話,也必須內(nèi)化為詩性的語言,以近于隱語的方式進行回應。“新純詩”、“歷史個人化”等大概就是這樣提出來的。這個觀念大有來頭。從象征主義、唯美主義,到曼德爾斯塔姆“《神曲》從一個詞開始自動生成”的偉大論斷,再到羅蘭·巴特、德里達。俄羅斯白銀時代的詩人們在“甩脫了思想的歌聲”中見證了苦難,從最好的方面說,詩的尊嚴即在于此。事實上,臧棣更傾心于為當代漢語建立一套超越了見證焦慮的范式。對于他來說,語言,與其說是表達工具,不如說是享樂的器官。這一類主張無疑有助于他成為一個多產(chǎn)的詩人,但是也把他在詩壇內(nèi)外樹為一個批評的靶子,“偽詩術”、“缺乏生活”、“與體制共謀”等等指責聲不絕于耳?!案裾{(diào)主義”在“政治正確”的新左派話語中,的確具有難以下咽的異質(zhì)性。就寫作不一定得承擔歷史重負和道德使命來說,顯然他是對的。但是游戲,或者說自治性的語言生活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壓力下又不得不是過分嚴肅、清高的。
臧棣似乎持一種自然主義的語言觀,認為即使沒有任何道德律令的壓力,語言游戲也會自動地、合目的地抵達與之對稱的另一極:生活、真實、正義等等。臧棣更以“異質(zhì)性”的名義,否決了合目的的“同一性”。即使詩人有強烈的道德訴求,在實際寫作中也應該先把道德感懸置起來。技術地看,這個主張是錯誤的嗎?不,甚至可以說是惟一可行的操作方式。但是又有極大的迷惑性。因為他以語言的邏輯取代了生活的邏輯,道德律令的先驗性如果不轉化為經(jīng)驗的自覺性就不可能自動地賦有真正的道德感。這個如果說不是錯誤地表述至少也是被閹割地表述的語言觀可能還是造成當代詩歌許多惡劣傾向的認識論根源。為什么這樣說昵?首先,即使事實上不同類型的寫作還大量地存在,卻不見有清晰的表述,將“道德”這個在中國現(xiàn)代傳統(tǒng)中一直占主流地位的、極為嚴肅的課題從批判現(xiàn)實主義、人道主義和空泛的人文關懷話語中剝離出來,融入雖然潛藏在現(xiàn)代主義以來的文本內(nèi)部、在話語中卻被過分邊緣化的現(xiàn)代性詩學。盡管臧棣含糊地聲稱他們的寫作當然具有道德感和歷史感,但我并沒有見到理論上有明確的描述(“歷史個人化”嗎)。我想即使有,也被更響亮的對“道德論”的諷刺等抵消了。當然,具體地分析任何一首成功的詩并指出作者缺乏道德感或現(xiàn)實感是困難的(如果此類批評擁有持續(xù)不斷的低語應和,就值得認真對待),這并不妨礙我批評上述觀念事實上造成了一種道德缺席的氛圍。我不認為臧棣本人應該對以下憂慮負責,盡管這些已經(jīng)在現(xiàn)狀中得到印證:那么,一種真正地道德缺席的語言游戲能夠給閱讀提供道德感的愉悅嗎?道德感從何而來?——是從生活或語言游戲的嚴肅性中,詩人在成長過程中越來越體驗到道德地生活和寫作的必要,意識到道德感受是生命和幸福的真實根基,也就是說,他已成長到這一步,自覺地接受了道德律令的支配。生活的快樂源于此,語言的快樂亦源于此?;蛟S你假設,寫作的愉悅并不等于思想或道德的愉悅(這太“上半身”、太“知識”了),應該把寫作的動力建基于欲望,即生命感覺的豐盈中(這已經(jīng)是道德的愉悅),然而,如果沒有合道德感為內(nèi)心體驗清除陰影,肉體感受就不可能是純真或豐盈的(漢語詩人早已失落了這種想象能力)。那么“身體敘述”或性隱喻總可以吧?那不過是采用了道德感的異化形式。我不認為那種不具備真正的精神純潔性的身體敘述能達到反諷的目的。由于難得生命感覺的豐盈,敘述激情被沒有意識到的罪性腐蝕(恰恰因為基于基督信仰的罪感的缺乏),要么枯竭在半途,得到一些勉力為之的東西,要么偏離精神目標,到達純色情、甚至暴力的文本,這是當代作家寫不出力作的真正原因。沒有道德感或思想力量的制衡,情欲之詩也就成了真正的墮落,沒有絲毫復雜性可言。那些以反叛之名行墮落之實的“寫作”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為詩歌寫作的認識論基礎,自然主義語言觀是如何使道德的缺席成為可能,并且與看似最不相關的某些寫作群體的非道德傾向暗通款曲。把現(xiàn)實過分內(nèi)化、過分追求復雜性的結果如果說不是摧生了、至少也使與之針鋒相對的“反復雜”獲得了成立的理由:釋放出被虛假的復雜性窒息的活力。在為《詩合集》(肖開愚、孫文波、臧棣、黃燦然、張曙光)寫的一篇短評中,我曾樂觀地想象,九十年代在“語感”上取得的成就,
使當代詩在融涵了現(xiàn)代性之后與古今中外任何一種類型的詩歌都找到了平坦地溝通的通道,只須再跨出一步,就可以到達讓偉大事物回歸的邊緣。基于此,或許我們真的有資格、也有必要再提一提“精神”這樣的字眼。哲學家張志揚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一個著名的問題:“為什么漢語在承擔苦難時失重?”這個問題到今天是否已經(jīng)失效了?我們真的進入了一個喜劇的時代、解構的時代嗎?這個判斷是否太直觀、太缺乏想象力了?
循此思路,不妨再觀念地提出一個問題:在今天這
個只有賺錢、消費和向上爬的自由,虛擬世界把人消耗得筋疲力盡的時代,罪惡、暴力、苦難、受壓者的呻吟和成功人士的狂喜已超出了想象力的極限,就是詩人們看令人尊敬的同行的詩也只用鼠標一拖而過并馬上發(fā)言。這個陰險的網(wǎng)絡后現(xiàn)代正在引誘人們變得更加冷漠,引誘矜持的君子培養(yǎng)惡德以適應生態(tài)。在這種全方位的透明中,如果一位詩人足夠自覺,甚至他的沉默、缺陷、發(fā)表渠道等也可以成為觀念的有機部分。那么,在“詩人傳統(tǒng)”(臧棣提出的一個有趣的概念,在我看來,其內(nèi)涵還有進一步闡述的價值)中,作為抵抗政治化和道德論的武器而獲得了核心地位的這種語言意識還有效嗎?那些策略,那些博學的隱語和性暗示真的是太怯懦、太詭譎了。詭異的是,使這種語言觀獲得支持的寫作暗中自信起來的恰恰是所謂的現(xiàn)實,是“當代已進入了一個喧鬧的、喜劇性的時代”的學究式觀察和機會主義跟從心理?!案裾{(diào)主義”的觀念設計本是有針對性的,可惜只看準了現(xiàn)實的稻草,使寫作成了不必塞入哪怕一束稻穗就可以有意味地運轉的打谷機。如果僅僅基于現(xiàn)實感,如果我可以冒犯地作一番比較的話,“格調(diào)主義”或許并不比另一種可以與其它零散寫作一起歸納為“玩世前衛(wèi)”的“卡丘主義”把現(xiàn)實看得更清楚:“卡丘必須是有趣的和有意義的,主要功能是讓有趣消解無知和無聊,因為無知和無聊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因為今天的人們不再愿意相信一點什么?!庇脤W術套路包裝起來的真實動機被我的朋友周瑟瑟天真地泄露出來。
新的生活現(xiàn)實已使九十年代沿續(xù)至今的詞語倫理學(“詞的倫理”語出詩人一行)矮化為技術問題。“格調(diào)派”以智性享樂和詞的喜劇推動了形式實驗的進程,精心設計的針對性卻像深藏于腹中的刺,在采集語言花粉時收得緊緊的,并不時地發(fā)出一些現(xiàn)實的嗡嗡聲。這種觀念,不過是為當代真正的現(xiàn)實即無處不在、無微不入的可怕的冷漠奉獻了一張自拍照。清理“格調(diào)主義”的得失,僅僅從一些被過度使用到詭辯程度的“現(xiàn)實”、“生活”、“批判”等概念出發(fā)已經(jīng)失效了,只有從自然主義語言觀對“道德論”的貶低中才可以看出問題。由于道德、精神等超驗之物在詩歌寫作的技術性中找不到位置,這個決不可缺少的向度被當作贅物一勞永逸地割除了,造成真正的道德虧空和精神貧乏。語言自治如果不以經(jīng)驗的自覺性為輔導必然會迷失方向,變成來源于現(xiàn)實又返回到現(xiàn)實的囈語,徒勞無功的循環(huán)。漢語作家從來就不缺少現(xiàn)實感?;蛟S恰恰因為針對性過強,無論哪一種觀念模型都帶上了僵硬的特征,與精神王國的自由相去甚遠。我想象這樣一種寫作:根本不必在乎什么時代特性又落在我們身邊,那些流行的思想、現(xiàn)狀等等不過是在不可避免的對比性觀照中由時代強加給我們的材料,并成為用以表達感情的媒介?,F(xiàn)實的凹陷在我心中烙出一個馬槽,那是惟一的渴慕:用我靈巧的語言,與白天空俯身的火焰般的舌頭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