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華
從地球西半部美洲大陸最北端的阿拉斯加山脈到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在那43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到處都隱藏著光怪陸離的謎團,隨處都提供著令人興趣盎然的科學難題。納斯卡荒原的地畫就是這些難解疑題之一。
榮原上的地畫
納斯卡荒原,是指南美洲秘魯南部納斯卡周圍那片250平方千米的高原。在這山巒起伏、荒無人煙的高原上,不知什么時候,不知是準,用許許多多不知從什么地方運來的明亮的石塊,在粗糙而寂寞的、暗褐色的土地上,鑲嵌出各種巨大的幾何圖形。有直線,有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甚至有螺旋線。有些圖形大到1700米長、50米寬。它們有時連成一線,有時又互相穿越。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些幾何圖形中,還穿插著各種昆蟲、飛禽、走獸的奇異圖案以及一些怪人的形象。其中有伸著波浪形觸角的海生動物、碩長的鱷魚、舉起巨大的人手的蜥蜴、伸開翅膀的鳥、卷尾的猴子、手腳伸直伏在地上的蜘蛛以及許許多多人們從未見過的異禽怪獸。而那些怪人,則只有頭和一雙四個指頭巨手。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在納斯卡、皮斯科、伊卡地區(qū)的古建筑廢墟上,在現(xiàn)代納斯卡人使用的陶器上,也發(fā)現(xiàn)有類似的圖案。有些圖案還被納斯卡人著上色彩鮮艷的顏料。這些顏料是一些納斯卡人用祖?zhèn)鞣椒ǎ瑥暮胸S富的氧化鐵成分的當?shù)赝寥乐刑釤挸鰜淼?。它們共?2種不同色彩。
人們還發(fā)現(xiàn),每隔一段距離,一些圖案就會重復出現(xiàn)一次;所有同類的圖案、形象都完全一模一樣,就好像用同一只模子印出來似的。所有幾何圖形都繪制得相當精確。就拿三角形來說吧,盡管是些碩大無比的圖形,但延續(xù)數(shù)千米的各邊都無絲毫變形,其角度誤差僅為幾分(不到1度),多驚人。
納斯卡荒原地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在朝陽下巨畫竟能借陰影的交錯而突顯出來:那些飛鳥展翅欲飛,栩栩如生。人們站在附近山頭,就能驚異地目睹此情此景。太陽高照后,巨畫消失,而此時從飛機上垂直往下看,畫面又重新出現(xiàn)。
可見,這些不知名的藝術家們,不僅為后代雕塑出眾多巨型的藝術形象,而且還精確地計算了朝陽斜射時光線的入射角,以便確定地畫線條的寬度和深度,使巨畫呈現(xiàn)出“活龍活現(xiàn)”的效果。
是繪畫藝市還是天文日歷
那么,這些擅長繪畫、設計出這么多巨畫并將其鑲嵌在此荒原上的人,他們純粹是為了讓后人欣賞這些驚人的繪畫藝術,還是在畫中暗藏著某種尚未識破的科學“密碼”?
科學家巴烏·柯佐克曾為此提出一個設想:這些圖案可能是一本巨型的天文圖集。
有科學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證發(fā)現(xiàn),某些線段竟能以足夠精度反映出天體旋轉(zhuǎn)和運行的周期。尤其是數(shù)學家瑪麗雅·列赫夫人,整整50年獨自在荒原上仔細考察、研究,弄明白了荒原上圖案的分布,繪制出整個荒原地畫的詳圖,確信某些線條與冬至、夏至有關。
集種科學“密碼”?
柯佐克、列赫夫人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引起了布涅科教授的極大關注。布涅科教授是古代秘魯文化的最重要的研究專家之一。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他認為:如果把250平方千米上某些圖形,正好與一年中某個時刻地平線上空某些星星位置吻合的情形,解釋為荒原地畫是古代天文日歷顯然欠妥——還有那些奇禽怪獸、那些螺旋型曲線、那些四指怪人又當作何解釋?
布涅科教授認為,對于一個生活在原始時代,既沒有高度文明,又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民族,能繪制出技藝如此高超的巨畫,把周圍的有機自然界、星空的規(guī)律與藝術牢牢地聯(lián)系在一起,實在令人費解。難道是這個民族,為記錄和傳授已經(jīng)掌握的科學知識而發(fā)明了現(xiàn)代人尚未破譯的科學“密碼”?難道是它在向我們暗示一種現(xiàn)代人還沒有掌握的轉(zhuǎn)達信息的方法?
科學家沿納斯卡荒原飛行航拍時發(fā)現(xiàn),地面那些石砌的線段,猶如一條條非常標準的飛行跑道。任何飛行器在這些跑道上急駛,都能迅速安全起降。難道幾千年前那些古代畫家就已經(jīng)在建筑現(xiàn)代化的飛機跑道?
新的信息
21世紀初,由地球物理學家、礦物學家、地質(zhì)學家、地球化學家組成的一支探險隊,再次踏上了納斯卡荒原探測征途。
連續(xù)數(shù)年的仔細勘測后,專家們?nèi)〉昧瞬簧傩碌陌l(fā)現(xiàn)。
首先,他們發(fā)現(xiàn),雖說荒原地表的電阻值通常都很微弱,可是在那些巨畫的線條深處,電阻值竟一下子上升至正常值的1000多倍。
與此同時,他們在用靈敏的地磁儀對荒原實地探查后所繪制的地磁異常網(wǎng)絡圖顯示,在納斯卡巨畫的線條上,地磁都有不同程度的異常。
而令專家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探險隊員們在荒原土壤中發(fā)現(xiàn):銅、銣、鋅、鈷、錳及其他元素的含量都很正常;唯獨元素砷的含量比通常值要高出10~17倍。眾所周知,砷在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序號為33。它既具有金屬特性又具有非金屬特性。古人早就知悉,砷的各種化合物是劇毒物;中毒時,會產(chǎn)生惡心、嘔吐、痙攣、內(nèi)臟出血和急性腎衰竭等癥狀。
人們不禁要問,納斯卡荒原巨畫線條中這么多砷從何而來?用途何在?難道是巨畫的作者存心運到荒原上,以便長時間抑止線條溝槽內(nèi)茂盛植物的生長,防止那些生活在荒原上的掘土嚙齒動物破壞這些線條和獸形圖案?
著名的地質(zhì)學家凱斯京·哈爾還從荒原棕色土壤中找到一些發(fā)著光亮的奇怪物質(zhì)。地質(zhì)學家從電子顯微鏡觀察中證實,那是些物體在劇烈加熱后迅速冷卻而形成的白色玻璃結構體。
這種種信息顯示,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探測工作正在不斷深入。相信破解納斯卡荒原巨畫之謎的日子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