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莉
摘要張賢亮的小說帶有很強的白日夢色彩。他的小說總是書寫著女人、性和死亡。在他筆下,女人作為一種替代性的補償出現(xiàn),表明了他的男性中心主義立場。他對性的描寫,是為了證明人的生命力和人的意志自由。而他筆下的死亡,既是表征了一種隨時在死亡陰影下的生活狀態(tài),也象征了一種精神的淪亡,同時又是一種生命的高峰體驗。這樣的書寫其實只是一種語言狂歡,通過幻想性的語言實現(xiàn)對人本真的還原。
關(guān)鍵詞女人;性;死亡;幻想;高峰體驗;狂歡
一
張賢亮的小說,總是凸顯著這樣一些關(guān)鍵詞:女人、性、死亡。在他的眾多作品中,《習慣死亡》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哲學沉思錄。在這部作品中,他說:“我希望在座的男士們不會遭遇到我那樣性壓抑的經(jīng)歷。我的小說,實際上全是幻想。在霜晨雞鳴的荒村、在冷得似鐵的破被中醒來,我可以幻想我身旁有這樣那樣的女人。我撫摸著她她也撫摸著我;在寂寞中她有許多溫柔的話語安慰我的寂寞。寂寞孤獨喧鬧得五彩繽紛。這樣,到了我有權(quán)利寫作并且發(fā)表作品的時候我便把她們的形象一一落在紙上。所以,我現(xiàn)在明白了什么是文學。文學,表現(xiàn)的是人類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對現(xiàn)實的反抗?!边@實際上表明了他的文學觀。作者的文學觀是理解其作品的關(guān)鍵。因此,這部作品是我們理解他其余作品的一個基礎(chǔ)。理解了這部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作品。
張賢亮是帶著右派分子的烙印度過他的青春歲月的。當然,那段歲月不堪回首。因此,他小說總的指向是對那特定年月的批判。在《習慣死亡》中,他用充滿嘲諷的語言揭示了那個社會的荒誕。在那個黑白顛倒的年代,在那個人們不敢亂說亂動、人心恐慌的年代,人的本真消失得干干凈凈,不管是生理上的本真還是心理上的本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賢亮的作品是對人本真的還原,盡管這種還原是通過幻想性的語言實現(xiàn)的。
二
弗洛伊德說過,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白日夢。張賢亮的作品很符合這個論述。由于他的作品表現(xiàn)的是他本人的一種幻想,所以他筆下的女性形象是他渴望中的女性形象,他筆下的男女關(guān)系模式是他所愿意和向往的一種模式,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他自己。分析他筆下的女性形象及男女關(guān)系模式,可以窺見張賢亮的潛在心理。
在張賢亮的筆下,女人是作為一種替代性的補償出現(xiàn)的。因此,這種出現(xiàn)也是必然的。在那樣的年月,人與人之間是相互戒備的,人類所有的溫情都消失殆盡。越是這樣,心的寂寞越是需要得到撫慰。從心理學的角度和人類的經(jīng)驗來看,最能撫慰這種寂寞的,便是愛情。所以,在他的筆下就涌現(xiàn)出了那么多對他產(chǎn)生了愛情的女性。
這些女性,無論是《綠化樹》中的馬纓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黃香久,還是《土牢情話》中的喬安萍,無一不是充滿了母性的溫柔。這些女性都是在主人公的生活異常困苦不堪時作為拯救者的形象出現(xiàn)的。這表明,他最需要的,是一種充滿母性的愛。這一點,在《習慣死亡》中得到了明確的說明。作為一個男人,有這樣的需要無可厚非,從客觀上來看,男性也有軟弱無助的時候。但如果一個男人過多過強烈地渴望母性的愛,則不能不說明這樣的男性本質(zhì)上就是軟弱的,缺乏男性氣概。愛,意味著男女之間平等的付出。而張賢亮卻總是在男女關(guān)系中去尋求母性的愛。這說明了他需要被保護,需要被憐憫。這是一種弱者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xiàn)。但他是一個知識分子,他明白這不是真正的男人。所以他在其作品中表現(xiàn)了強烈的母愛需要和依賴心理后。又力圖超越自己,以把自己塑造成真正的男子漢。
張賢亮的男性主人公們當時面臨的生存困境主要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需求的匱乏。這基本的需求匱乏包括食欲滿足和性欲滿足的無法實現(xiàn)。通過這些女性,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也就是說,這些女性對他們的拯救,主要是物質(zhì)層面的。所以,從精神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一些形而下的需求。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們當然明白人的生存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因此,這些主人公在與女性交往時,或者說他們在要確定與這些女性的戀愛關(guān)系或者夫妻關(guān)系時,總表現(xiàn)出了他們的猶豫,并在這種猶豫中有意凸顯了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們與這些女性之問的隔閡。他們對這些女性沒有愛,所有的只是一種感激。既需要她們又不認同她們,這是這些男性主人公的矛盾,同時也是張賢亮的矛盾。這其中包含了一種超越意識。他們的猶豫以至最后的離去,都是這種超越意識的表現(xiàn)。這種超越既是知識分子話語對農(nóng)民生活方式的超越,同時也是形而上精神需求對形而下基本生存本能的超越。
這樣一種超越無可厚非。這畢竟是一種精神向上的軌跡。但從中張賢亮又表現(xiàn)出了一種男性的優(yōu)越意識,對于他來說,這種超越同時也是男性對女性的超越?!懊吭谖ky的時刻便有女人來憐憫他”,所有這些能夠憐憫人的女人都極富犧牲精神。也就是說,在他的意識和理想中,女人就應(yīng)該是這個樣的。女人應(yīng)該為男人犧牲,那男人應(yīng)該為女人犧牲嗎?顯然張賢亮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的幻想世界里,需要女人的時候,需要被憐憫被愛護的時候,就會有溫柔富有犧牲精神的符合他標準的女性出現(xiàn),一旦在需要被滿足不再需要她們的時候,他總是會離去。所以,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他說:“世界上最可愛的是女人!但是還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遠得不到她所創(chuàng)造的男人!”顯然,張賢亮是試圖用一種超越精神來掩蓋他的男性中心主義話語和自私心理。作為一個人,這種意識是狹隘的;作為一個男人,這種意識更是狹隘的。當然。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張賢亮一廂情愿的語言狂歡,傳達的只是他的一種幻想和理想。
三
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人人都不過是在茍延殘喘。人們受著政治和饑餓的雙重威脅,朝不保夕。因此,關(guān)于性的話題在相當?shù)某潭壬媳徽诒巍T诂F(xiàn)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也絕難看到一個女性。正如張賢亮在《習慣死亡》中所說,“在這片干燥的荒漠上,僅僅‘女人這個詞的發(fā)音就給人以滋潤。”于是,這種實際生活中的缺失就只能通過虛幻性的語言來存在。因此。在張賢亮的小說里涉及了大量的性描寫,這給人一種盡情發(fā)泄的感覺。性的缺失在實際生活中有多嚴重,小說中的性描寫就有多盡興。反過來也即是說,張賢亮之所以在作品里大量地描寫性,就是因為作為人的一種基本需求的性,在當時那個年代根本無法得到一絲一毫的滿足。在那個專制的年代,人根本就毫無自由可言。性欲作為人的一種客觀需求,也生生地被壓抑以至去除。通過這樣的書寫,張賢亮痛切地呼喚著人性,同時也對當時的極左政治進行了深刻的不遺余力地批判。因此,性活動本身以至有關(guān)性的欲念化書寫,在張賢亮看來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這樣的書寫,長久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得到了盡情的宣泄和釋放。這是一種語言狂歡,按巴赫金的觀點,性和肉體的欲望具有潛在的顛覆性和解放性,它本身就屬于“狂歡式”的一種特殊的范疇。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性欲的旺盛與生命力的強盛是
成正比的。因此,通過性活動的實踐可以證明自己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活人。關(guān)于這一點,張賢亮說得很明白:“我要請你原諒的就是我只想和你做愛,只為了向我自己證明我還活著?,F(xiàn)在,能夠徹底證明我還活著的女人就是我最心愛的女人?!绷硗?,通過性活動的實踐還可以證明自己的自由。所以,張賢亮在《習慣死亡》中寫到他去嫖妓時有一段這樣的自我心理剖析:“你隱隱約約地揣摸到你的此行并不完全在于求色,還有你為了此生有此行而此行的意思在內(nèi)。”因此,張賢亮筆下的性,包含的是激活生命力和證明生命力以及證明人的意志自由的意思。只有在這樣的語言狂歡中。人才可以恢復一些自由和人性。
四
在張賢亮筆下,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死亡”的字眼。這“死亡”,有著多重的內(nèi)涵。
他筆下的主人公,其生活都是被控制的,生命都是被壓抑的。在長久地被控制和被壓抑下,人已喪失生命的活力及思想的能力,甚至連感覺的能力也喪失了?!拔易咴谶@種酷似送葬的行列中什么也沒想。我記得在一段時間里我已經(jīng)沒有想的能力,沒有支配思想活動的能量。所以我現(xiàn)在的回憶中有一段空白,也許這就是我為什么至今還沒有成熟還很愚蠢的原因。生活僅僅靠習慣來運轉(zhuǎn),這樣的景象多次重復;我每天行走在送葬的行列里,把死者埋了以后再去勞動?!痹谶@里,表明了死亡的兩重內(nèi)涵。一是指一種精神的淪亡;二是烘托出了他們隨時都在死亡陰影下的那種生活狀態(tài)。
在《習慣死亡》中,僅僅是這個題目就體現(xiàn)出了一種對于生命的麻木和精神的麻痹感。精神的麻痹意味著精神的淪亡。這種精神的淪亡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最能體現(xiàn)這一點的是文章中有關(guān)性的描寫?!拔乙埬阍彽木褪俏抑幌牒湍阕鰫郏粸榱讼蛭易约鹤C明我還活著。”“我知道我并沒有安慰住你你也沒有安慰住我,交歡的那一瞬間過去我們又各奔東西。”可見,這里沒有愛。性和愛是分離的。愛作為做愛的前提和基礎(chǔ)在這里被消解掉了,由此做愛本身的動機和概念也被歪曲。對于人來說。這種性和愛的分離即是一種精神的倒退和死亡。
“是的,不論按什么道理來說我都應(yīng)該愛你。請原諒我使用了‘應(yīng)該這個詞。因為我從小到大所學的書本上都充斥著‘應(yīng)該:‘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人們告訴我做到了‘應(yīng)該才算作規(guī)規(guī)矩矩,連不受理性支配的愛也規(guī)定得明明白白?!澜缟蠜]有無緣無故的愛這條教導使每個人動情之前都要做一番社會的考慮?!笨梢?,人的感覺神經(jīng)已完全被社會殺死了。在《習慣死亡》中作者就說了,無數(shù)次的死亡雖然沒有殺死他的肉體但已殺死了他感覺幸福的那根神經(jīng)。對于他來說,重要的是把破碎的靈魂拼湊起來,大體上像個樣子。這種靈魂的破碎正是精神淪亡的圖像。
這種精神的淪亡還表現(xiàn)在道德感和良心的喪失。比如在《綠化樹》中,主人公去買黃蘿卜的時候,用“故意把邏輯弄亂”的伎倆來蒙騙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以占得一點小便宜,并以這種小聰明沾沾自喜。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一點食物以維持生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再考慮,這種精神的淪亡在那個時代是必然的,人們在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證生存都受到威脅的時候,精神顯然是無足輕重的。因此,它很自然地就被大家遺忘。通過人這種精神的消亡,張賢亮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當時造成了人性扭曲以至枯竭的專制社會。
五
馬斯洛的人本哲學認為,“高峰體驗中的人成為一種純粹精神,而不再是存活在世界法則之下的世界之物。他由自己內(nèi)在的固有的精神法則支配,而不再是由非精神的現(xiàn)實法則支配?!薄案叻弩w驗中的人擺脫了阻滯、抑制、畏懼、疑慮、控制、自我批判和制動?!薄八鞔_地感到自己是第一推動力,是根據(jù)自律在行動。”“人在高峰體驗時比在其他時候感覺更整合……更少割裂或分裂,較少自己同自己斗爭、而更多的是和諧……自我與社會、理智與情欲、理想與現(xiàn)實……古老的對立都已被超越。一切身心機能都在整體的統(tǒng)轄之下協(xié)同運作?!薄八砻髟诟叻弩w驗的時刻,人們獲得了他們最高程度的認同感:人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趨于一致,自我與非我的界限也已消除,人已接近于他真正的自我。”由此看來,張賢亮筆下的死亡更是一種生命的高峰體驗,是一種沒有負擔且意志無比自由的狀態(tài)。
在那個專制的、一切都混淆不清的年代里,人即使活著也感覺不到自己,人人都是那么身不由己。相反,人在死亡時恰能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靈魂里沒有肉,里面也不會有骨頭,那么它的外面肯定也不能穿衣服了。于是裸裎的靈魂就以這種隨時隨地都能做愛的姿態(tài)飄逸在宇宙空間。也許,這也是你如此熱愛死亡的一個原因吧。”可見,死亡是一種生命力無比開放、自我無比開放的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是最真實的、最貼近自己的本真存在的,人與自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統(tǒng)一,所有對生命的威脅都已退隱,所有的壓抑和批判都已不存在,生命中的一切禁忌和顧慮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張賢亮說:“死亡在此時此地是如此誘人。那不是避世的方法,而是人生的最高階段?!币惨虼耍煌5貢鴮懼劳?,在想象性的死亡狀態(tài)中感受著自由和快樂。
人在做愛時也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中,因此張賢亮筆下的主人公總是在做愛時產(chǎn)生一種死亡的感覺?!懊吭谧鰫鄣呐d奮之后我便跌落到死亡線上,死亡其實和高潮的滋味一樣。我說你千萬別做聲,我似乎找到了什么記憶中遺忘的感覺?!痹谧鰫鄣母叱敝?,在這種自由的飛揚狀態(tài)中,張賢亮一再強調(diào)已喪失了對幸福的感覺,隱隱約約得到了一些恢復。
六
“狂歡的精神同樣也是一種理想的精神。”“狂歡式的生活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本身又是對日常生活的超越,它體現(xiàn)著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睆堎t亮的小說以他的幻想來展開自己的敘述,不再反映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因此,他所有的小說都不過是一場語言狂歡。
政治壓力下的恐慌、饑餓的威脅和生理需求的壓抑是那個年代人們的真實處境。對于他們來說,沒有愛情的滋潤,沒有女性所給予的溫暖,沒有生理欲望的滿足,沒有一切應(yīng)有的自由。他們是一群生命欲求被閹割、生命力被扼殺的人。但在張賢亮的小說中,這一切都有了。他不過是運用文字來虛構(gòu)一個世界,以便在其中得到一種虛擬的滿足和快樂。女人、性、死亡是他快樂的源泉。因此,張賢亮有關(guān)女人、性、死亡的描寫,就只是一種被閹割者的語言狂歡。在這樣的狂歡中,人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世界也因此顯得人性化。
不過,張賢亮的這種狂歡終究不是一種徹底的狂歡。因為即使是在這樣一種虛擬的語言狂歡中,也充滿了揮之不去的靈與肉的沖突。那些投射著張賢亮自我影子的主人公們掙扎著并終于做出了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自己的超越。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更是由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和追求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