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漢
新課程在初中各年級全面實施已經(jīng)幾年了,為了了解新課程的實施情況,去年十月間,我曾到幾所初中做了一些調查,并旁聽觀摩了幾節(jié)課,通過實際觀察和了解,我感到教師是否真正理解了新課程的理念,對于是否能真正扎實的搞好新課改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我在某初一(七)年級觀摩旁聽了幾節(jié)語文課。這幾節(jié)課學習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包括四篇散文,分別是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李漢榮的《山中訪友》,何其芳的《秋天》;還包括5首詩歌,分別是曹操的《觀滄?!?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辛其疾的《西江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些散文和詩歌都是寫景,并且通過寫景來抒情的。
在我旁聽的幾節(jié)課中,這位姓唐的中年教師經(jīng)常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學生提出問題后,他也不急于回答,而是讓其他同學回答,如果同學們都回答不上,他會做一些提示,讓大家交頭接耳進行一些討論,然后再來回答。他也幾次組織學生們進行了小組內或全班范圍的交流活動??吹贸鰜?這位唐老師對新課程的理念是有一些了解的。
但在學完這個單元的教材內容后,這位唐老師卻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從這個錯中,反映出他對新課程所倡導的應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理念其實還并沒有真正理解和領會,更沒有在內心深處真正接受,所以當然也就談不上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新課程的理念融會貫通了,反而在不經(jīng)意間自然就又走入了歧途。
本來,教材中的這一個單元要求:閱讀這些文章,然后要求同學們通過接近自然、感受自然,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描摹現(xiàn)實世界或想象中的一種景致,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間。
教材中的這個要求是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的,因為它讓學生動起來,自主學習,自己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但顯然這位唐老師并沒有理解教材中那樣要求的深意,他不是讓學生利用放學后和周末時間自己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然后讓學生自擬題目作文,而是由他當老師的給學生們出了個題目:“美在秋日”,要求學生按這個題目去描寫秋景,寫自己的感受。
唐老師將教材中要求學生接近自然后自擬題目作文,改成了老師命題作文,這看起來是個很小的改變,但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是自主的,而是他主的,不是主動的,仍然是被動的了。這樣在接近自然前,先有了題目,也就先有了傾向,等于先戴上了一幅有色眼鏡,再去觀察自然、感受自然,這樣一來,視野就不可避免地會被限制,想象也會不可避免地被束縛。這樣在無形中就剝奪了學生用自己全部的感官、無限豐富和多樣的情感和想象力去感受自然、觀察自然的機會。而且“美在秋日”這樣的題目限定了學生只能去觀察和感受秋日的“美”,難道“秋日”只能給人“美”的感受嗎?難道無限豐富的人類情感面對秋日就會全都變得那樣簡單劃一、只會產(chǎn)生單一的反應么?這不是非常荒唐滑稽么?實際上教材在這個單元提供的四篇散文、五首詩歌,雖然都是寫景的,但作者抒發(fā)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有喜悅的情感,悲苦的情感,感傷的情感,惆悵的情感,可謂喜怒哀樂,百感雜陳;在情感表達的方式上也是非常多樣的,有的豪邁奔放,有的婉約低沉,真是千姿百態(tài),風情萬種。老師如果真的理解領會了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自己去感受,獨立去探究,學生們感受到的自然該會是多么豐富、多么富有個性色彩、多么精彩呀?可惜現(xiàn)在這樣命題作文,學生完全是被動的,情況全變了。我看了幾個同學按這個題目寫的作文,在景物的描寫上大致雷同,在情感的抒發(fā)上也非常相似。這確實是很遺憾很讓人失望的。
唐老師犯這個錯,說明他對新課程的理念還沒有真正深入理解,而且在我接觸的教師中,對新課程的理念真正有透徹理解的人也并不多,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培訓的時間過于短暫倉促有一定關系,據(jù)了解,在新課程實施前,老師們只接受了一周左右時間的集中培訓。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與以往教育教學中遵循的東西相比,是全新的,要讓老師們在短時間內突破長久以來遵循的、有些甚至已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東西,去充分理解領會一種全新的理念,并充分地去實施這樣一種理念,確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人的行為是由他的思想和觀念影響決定的,對新課程的理念理解不深,當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的根本轉變。所以,新課程要扎實推進,還需要老師們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反思,不斷深化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領會。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