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艷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要運用比較法,在教學中運用比較法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防止知識的混淆,提高分析能力。下面談談幾點我的看法:
一、字母教學中的比較
當小學生踏入小學大門,接觸到的語文課程首先是漢語拼音的教學,在這部分教學中,比較法啟迪了學生的思維。
首先是字母與圖形的比較。如教學“a”,先讓學生觀察,找出“a”像圖形中的哪一部分,學生通過對比,找出相似之處,最終達到了幫助學生記住字母形狀的目的。其次是字母的讀音。學生學字母的讀音有一定的難度,幫助學生分清并識記字母的讀音很重要。如“b”與“p”等很多字母,它們的讀音只有細微差別,如果分辨不清就很難正確識記,在教學時讓學生看清發(fā)音時的口形是關鍵一步,另一個是發(fā)音時的氣流。再次就是字母的書寫。有些字母字形很相似,識記就不容易,書寫時也很容易出錯。如“b”與“p”,“p”與“q”等等,它們字形很相似,易混淆,應當讓學生在分析、比較后形成正確印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記得牢。
二、生字教學中的比較
生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但要識記一定量的生字,還要會用一定量的生字。比較法能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字教學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是生字的讀音。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的讀音,學生學音節(jié)時很容易把一個漢字的音節(jié)跟其他字的音節(jié)相混。主要是圓唇與不圓唇、送氣與不送氣、翹舌與不翹舌等。如果區(qū)分不清,就不能讀準字音。
第二是生字的字形。許多漢字,字形有相似之處,首先是有相同偏旁的字,我們可以用偏旁學習新字,也可以用偏旁復習以前所學過的生字,并對它們進行比較,幫助記憶。如“木”字旁,可以讓學生列舉所學過的帶有這個偏旁的生字,達到復習效果。其次是有相同部件、不同偏旁的字。如“跟、根、眼、很、垠……”,讓學生區(qū)分出這些漢字因為不同偏旁而意思不一樣。再次是筆畫相差不多、字形相似的字。如“太”與“大”,“目”與“日”、“白”等等,這些漢字僅有一筆或幾筆之差,若區(qū)分不清就容易相混,書寫時就會出錯。字形的比較主要用于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有助于學生識記生字。
三、教學中詞語的比較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語文教學離不開學詞語。理解詞語很重要,如果理解不了詞語,就無法組成合理的句子,更理解不好段、篇。學詞語經(jīng)常碰到反義詞和近義詞,我們不僅要理解它們的詞義,還要懂得它們的用法。我們常常會把幾個意思相近的詞語放在一起對比它們的意思,然后把它們放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去理解它們的意思,并掌握它們的用法。如:“寬敞、寬廣、寬闊、遼闊”,它們所指的對象、范圍是不一樣的。又如反義詞,如果只對學生抽象地說某個詞語的反義詞是什么,學生不一定理解,但如果能設置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把兩個意思相反的詞語放在兩個不同的句子中,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詞語。還有一些有關數(shù)量的詞語,如“一束”與“一束束”等詞語,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句子里,如:
學生送上一束鮮花。
學生送上一束束鮮花。
讓學生對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學生很容易區(qū)分兩個詞語的差別,以及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學會對詞語的比較,運用起來就會更加方便。
四、教學中句子的比較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達效果,我經(jīng)常把句子組成一個句組,讓學生對比。
如:
柳樹上,掛滿了銀條兒。
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
通過對比,學生就會體會到柳樹上雪的形態(tài)和顏色。在一組句子中,一般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些詞語,這些句子就是因為這些詞語而意思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還有另一種句子的比較,就是運用了修辭方法的句子和不運用修辭方法的句子比較。
如:
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
用了修辭方法的句子更具體、形象。除此之外,還有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細讀、比較后就能感悟到句子的表達效果,也學會了組句的方法,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語文教學中,比較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分析、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得扎實,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右江區(qū)大楞鄉(xiāng)溫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