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鴻 郭蓬蓬
“水”是象形字,中間像水脈,兩旁似流動的水。
水是一個部首字,作部首時寫作“氵”,表示江河或水利的名稱,或表示水的流動,或表示水的性質(zhì)狀態(tài)。水以雨的形式從天而降,它是無色無味而透明的液體,形成江河、湖泊和海洋。
水是生命之源,萬事萬物離不開水。水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雖說小至一滴,卻也能穿透巨石,滴水穿石這個成語就是證明;大至河海之水,足以承載船只,也能顛覆巨輪,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中國人眼里,“水”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五大基本物質(zhì)元素之一,這五類事物統(tǒng)稱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并非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guān)系,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是事物內(nèi)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地發(fā)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屬熔化生成液體(水),水用來滋生樹木,樹木燃燒生成火焰,火焰變成灰土,土壤蘊含著礦藏——金屬。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泥土能夠防止水的流失,水可以克制火的燃燒,火的燃燒可以熔化金屬,金屬鍛煉成刀具可以砍伐樹木,樹木能夠固守土壤。五行生克,可以達到生態(tài)的平衡。水在這里已經(jīng)不是簡單地是江河湖海里流動的水,而是抽象的象征性物質(zhì)。
五行圖上可見,由“水”為起端,順時針轉(zhuǎn)動為相生關(guān)系,每隔開一行為相克關(guān)系。
火:人工取火是人類的一大發(fā)明
余志鴻郭蓬蓬
“火”字的小篆像火苗上冒的一個象形字,中間是架起的樹枝,左右兩豎是火苗。但甲骨文寫出來卻像“山”的形狀。楷書就像一個人,左右有兩點,更加不像火焰了。
在遠(yuǎn)古蠻荒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jīng)常生病,壽命也很短。有一天,山林中突然降下一場雷雨。雷電劈擊到樹木上,樹木頓時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人與野獸紛紛奔走逃命。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森林中殘余的火種還在燃燒,把夜空照得通亮,好像白天一樣。人們必奮異常。膽子大一些的人開始進入森林,發(fā)現(xiàn)被燒死的野獸橫七豎八地躺著,因為饑餓,就什么也不顧地吃起來,誰知一吃后覺得比生吃更美味。人們開始聚集到火邊,身子也不覺得冷了,邊取暖邊分吃燒死的動物。這樣人們開始發(fā)覺火的用處,火可以抵御野獸,又可以燒煮食物。于是趕緊把雷擊后的火種保存起來。
可是,火種保存實在困難,一不小心就熄滅了。人們立刻陷入一片黑暗和恐慌中。人們無奈地等待著,只得等下次雷擊的出現(xiàn)。
這時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用石塊鉆干枯的樹木,結(jié)果冒出了火花,后來居然燒了起來。人們稱他為“燧人”。“燧人”教人們學(xué)會鉆木取火,教人吃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fā)明者。人類從此有了火,開創(chuàng)了文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