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摘要:簡要分析了德、俄等語種按專業(yè)建立雙語術語庫的迫切性與可行性;指出專業(yè)工具書的短缺和滯后,嚴重制約了這些語種科技翻譯總體水平的提高;呼吁盡快按專業(yè)建立股份合作式的商業(yè)性雙語術語庫,以便直接和國際先進翻譯模式接軌。
關鍵詞:科技翻譯,工具書,術語庫
中圖分類號:N04;H0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09)05-0028-04
眾所周知,科技文獻資料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學術和技術交流,其形式是以另一種語言的標準化術語為核心的、具有專業(yè)獨特性的語匯,對原文意義進行精準轉述后形成的新文檔。用詞規(guī)范化和表達專業(yè)化,是科技譯品的基本要求。達不到這個要求,必然譯名混亂、歧義叢生,無法讓業(yè)內讀者理解,也無法實現有效交流。如要使譯品合格,通常必須使用相關的專業(yè)詞典。專業(yè)辭書承載著描述和傳播相應專業(yè)概念、定義和規(guī)律的專門用語,是完成科技翻譯所必需的工具和圭臬。
然而,目前中國科技翻譯的專業(yè)辭書出版使用狀況如何呢?英語的情況最好,印刷版的,電子版的,可以說一應齊全。日語次之,但遠不能和英語比肩。其他如德、俄、法、西等語種,情況不容樂觀,許多專業(yè)只能依賴幾本通用詞典和幾近孤本的專業(yè)詞典,因而常常遇到手頭沒有合適的辭書或辭書嚴重滯后的困擾。
比如德語,機電專業(yè)比較幸運,1978年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就出版了《德漢機電詞典》,1989年出版了修訂本,易名《德漢機電工程詞典》,2003年又出版了新編本,詞條都在14萬條以上,能夠解決問題。其他諸如化工、石油、冶金、測繪、礦業(yè)等專業(yè)就明顯不行,有的雖然有工具書,但不是收詞局限,就是滯后多年,讓人幾乎無法開展正常工作。而土建、紡織、計算機、儀器儀表等專業(yè),書架上至今都未見到專業(yè)辭書的影子。就化工專業(yè)而言,還能用的就是1962年版的《德漢化學化工詞匯》。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也沒有修訂版或新編本。雖然1992年曾由化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小型的《簡明德漢化學化工詞匯》,但由于詞匯量少(3萬余條),難以解專業(yè)翻譯之渴。
又比如俄語專業(yè),工具書同樣也十分缺乏,許多信息無處可查。同樣以化工類為例,雖然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前些年也出版過《俄英漢科技詞典》,但可惜是名不符實,只是把現有的一些舊詞搜羅了一遍,并沒有多少新詞新義。解放初劉澤榮編纂的《俄漢大詞典》中查不到的,它上面差不多也查不到,沒辦法,只能從網上去查些俄文例句,慢慢地從中體會一點意思?;虿扇 扒€救國”方式,先從英文字典中去查找,然后再和俄文對應??梢韵胂?,這是一種何等艱巨的勞動。
那么這些語種在科技翻譯中遭遇的這種尷尬是怎么造成的呢?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比起英語,小語種相關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少得多,讀者群的規(guī)模難以形成誘人的市場。筆者曾經為出版編撰中的《德漢化學化工新詞典》聯系過京滬地區(qū)的五個出版單位,其中包括專業(yè)最為對口的化工出版社,結果都遭到了眾口一詞的拒絕。出版社否決的理由,不是因為詞典本身的原因或者不能滿足出版計劃的期限要求,而是根據立項前的匡算,發(fā)現無法獲得利潤。他們告訴我,德文是小語種,一般出版社都需要外聘編排人員,因而成本就高出英語類許多,加上化工又不是像機電那樣的大行業(yè),幾百元一本的大詞典,能夠購買的讀者實在是少之又少。出版社為了生存,不可能做賠本的買賣。是市場經濟的巨掌,無端制約著小語種專業(yè)工具書的出新換代。
面對這種社會轉型帶來的職業(yè)挑戰(zhàn),在小語種科技翻譯園地中耕耘的企業(yè)或譯者,是否可以采取屈從或等待的態(tài)度呢?筆者以為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還應該承擔一份職業(yè)本身賦予的社會責任。
根據中國版本圖書資料統計,大中型項目引進技術的科技翻譯占到全部翻譯產出的70%以上。從翻譯市場來看,科技翻譯的內容也要占到翻譯總量的70%。另外,請看筆者對京滬地區(qū)若干翻譯機構調查的數據(見表1)。
從表1的統計中可以看出,英語占翻譯總量的六成,德語和日語大體在1.3~1.5成左右,俄語和其他語種在1.3~1.6成上下。就是說,大約有近40%的翻譯工作量是由小語種譯者完成的。如果對全國正在運行的3000多家翻譯公司和國企翻譯部門的業(yè)務量統統進行計算,那么,一年當中在工具書短缺或滯后的工作狀態(tài)下產出的科技譯品會有多少呢?別的不說,單就某大型國企新不銹鋼項目3000萬字以上的筆譯量中,就有約1200萬字的文本資料,可能是在如上所說的不良工作狀態(tài)下形成的。如果按照全國翻譯行業(yè)年產值250億元推算,七成中的四成,小語種科技翻譯產出也有約70億元,折算成文本字數無疑還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樣一個天文數字的文字信息,帶著工具書原因導致的譯意缺陷流入大江南北的各行各業(yè),這會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只是因為這種影響是分散的、隱忍性和漸發(fā)性的,通常不一定會導致突發(fā)事件,就可以不為從業(yè)者、營銷企業(yè)、行業(yè)學會和管理部門引起充分的關注和重視嗎?
筆者認為,對于解決專業(yè)工具書短缺和滯后問題,還不僅僅是一種社會責任,而且還直接關系到翻譯質量、效率和語種總體翻譯水平的提高。因此,不管是于人于己,還是于國于民,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必須直接創(chuàng)建以標準化術語為核心的、具有專業(yè)性的術語庫,使需要檢索的詞匯電子化,以便從紙質詞典匱乏的困境中突圍出來。
以標準化術語為核心的、具有專業(yè)性的術語庫,是面向翻譯的,是“根據需要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術語對應詞、含有較多的語言學信息(如詞性、語境、用例等)的術語庫”。因為這種術語庫除了收入作為建庫核心的標準化術語外,還收進了“含有較多語言學信息的”、不是規(guī)定性,而是描述性的非標準化術語。另一方面,作為翻譯,不僅會碰到學術性強的科技論文、學術著作、專利文獻和契約合同等語篇,而且也要翻譯操作手冊、安裝指南、產品說明書、項目可行性報告等學術性潛化、行業(yè)和企業(yè)特征卻相對顯著的技術文件。因此,這種專業(yè)術語庫,不僅要收錄與科學家、工程師對話的“高雅”書面語,而且還應列入和工廠倒班操作工溝通的所謂“俚俗語言”;既要收入用詞有特殊規(guī)定并已被普遍接受的專門用語,又不能遺漏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所謂“企業(yè)語言”。這就是我們構建和設置專業(yè)術語庫的基本原則或要求。
目前,國內面向翻譯的術語庫很少,多為翻譯公司或大型國企的翻譯部門所建,規(guī)模不大,信息單一,基本上就像詞典,供內部使用,遠未達到國家標準規(guī)定中的要求。筆者呼吁建立的是商業(yè)性的但是又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大型專業(yè)術語庫。
為什么是商業(yè)性的呢?此前筆者曾經詢問過相關行業(yè)協會的負責人是否有建設專業(yè)術語庫的打算或計劃,回答是“是件好事情,但是錢呢,從哪兒來”。說的是實話,要一個松散的群眾性學術或
行業(yè)團體,來承擔提高某語種或某行業(yè)的科技翻譯整體水平,實在是勉為其難。當然,如果能夠建成可免費上網檢索的術語庫自然更好,但是誰來承建?最責無旁貸的自然應該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然而,據筆者了解,名詞委也有難處,至少目前還沒有經費實施此類計劃。至此,要建庫,只有“華山一條路”,那就是創(chuàng)建“股份合作制”的商業(yè)性專業(yè)術語庫。
所謂“股份合作制”,就是通過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模式,把分散的社會資源集中起來,實現資源共享,進而達到誰出力誰受益的目標。具體操作上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但筆者以為最好根據我國翻譯市場的實際需求量,依次分機械、電子、化學化工、汽車、醫(yī)學、經營管理、法律和經濟等專業(yè)來建庫。術語庫網站可設置管理人員與社會溝通的交流窗口,聽取該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翻譯人員對術語庫的意見和建議,并可定期舉辦各類講座,提高網站的品牌和知名度,使更多的公司或人員加入到建設和使用該術語庫的隊伍中來。同時,也可把術語庫的內容制作成光盤出售,也可實行會員登錄制,在網上供人下載,加入到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Trados、Transit或Across等)的詞庫或MultiTerm術語庫中,進一步提高翻譯的速度和質量。專業(yè)術語庫在面向翻譯服務的運行中,可使其創(chuàng)建、加工、更新和銷售逐步實現規(guī)?;?,分階段形成產業(yè)鏈。銷售收入可用于支付術語庫的建設和維護,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這里,值得特別重視的是,匯整其他單位或個人相關專業(yè)的術語庫或術語條,是“股份合作制”的核心,也是合作建庫的難點所在。如何匯整?筆者認為最可行的途徑是股份式匯整。所謂股份匯整,就是把各自術語庫中的術語條折合成股份參入待建庫中。比如,要創(chuàng)建化學化工專業(yè)術語庫,可以由大型化工企業(yè)的翻譯部門、化工情報所、大專院?;蛴袑嵙Φ姆g企業(yè)發(fā)起并組織,征召建有該專業(yè)術語庫的單位或個體譯者,強強聯合,一起來籌建本專業(yè)的術語庫。如果發(fā)起單位找到了五家合作伙伴,那它就可以召集參股各家的專業(yè)人員,分別對六個術語庫中的術語逐條進行校核和評定,最后得出初創(chuàng)階段的六家股東各自有多少條互不雷同的術語,有多少條雷同的術語。然后以每10個互不雷同的術語作為l股;雷同的術語,以雷同頻率的比率折算成股。比如,經聯合評審會評定后,發(fā)起單位的術語庫中有1萬條與其他五家合作者完全不相同的術語,有3000條與其他合作者有雷同的術語。那么,沒有雷同的10條為1股,就有1000股;有雷同的3000條中,1000條與其中的一家有雷同,則可按照0.5的頻率比率折合,1000÷10×O.5為50股;還有1000條與其中的兩家有雷同,則可按照O.33的比率折算,1000÷10×0.33為33股;再還有1000條與其他五家有雷同,則可按照O.16的比率折算,1000÷10×O.16為16股。經過相加,發(fā)起單位可為新建庫提供的術語有l(wèi)O 990條,折合為1099股。其他合作單位以及以后參加的企業(yè)或個人,均可按照此法推算入股。當然,這僅僅是筆者認為最可行的一種建庫利益模式,也許還有其他更為合理公平的模式。見仁見智,姑且以筆者的上述方案,作為引玉之磚吧!
不可否定,我國和使用德、俄、日等語種的國家相比,在科學技術的許多層面上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進行學術和技術交流中,毋庸置疑的是引進量遠遠大于出口量。不言而喻,翻譯轉換是技術引進的先決條件,翻譯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技術引進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水平。因此,科技翻譯在技術引進過程中往往具有“一字千金”的價值。正因為如此,提高小語種科技翻譯的總體水平應該說是迫在眉睫,而為其總體水平的擢升配備得心應手的現代化工具,更是實現其目標的基本保證。創(chuàng)建“股份合作制”的商業(yè)性專業(yè)術語庫,可以作為此項保證的奠基之石。筆者吁請從事本行業(yè)的先進新銳、俊彥巨擘共同來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