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人類開始,人們就在探索月亮的奧秘:人們想象桂樹下嫦娥舞廣袖,想象吳剛捧出桂花酒……月空的無窮奧秘從來不曾讓人類望而卻步。然而,當我們仰望月空時,是否忽略了內心的月空呢?內心月朗月潤,生命才會迎來絕佳的風景。
創(chuàng)造月亮
張麗鈞
唐傳奇當中,有這么3個小故事,叫做《紙月》《取月》和《留月》?!都堅隆返墓适率侵v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月亮照明;《取月》是說另一個人,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里,沒有月亮的時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說第三個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籃子里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
我被這樣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驚嘆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將一個圍繞地球運行的冷冰冰的衛(wèi)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嘆那不知名的作者“創(chuàng)造月亮”的非凡立意。由不得想,能夠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無比澄澈清明。那神異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輝,即可生出一萬個月亮。
叩問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經(jīng)常犯“月亮缺乏癥”?陰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隱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著消亡。沒有月亮的時候,光陰在身上過,竟有了鞭笞的痛感?!安皇俏以谶^日子,而是日子在過我?!蔽揖趩实貙ε笥颜f?;貞涀约鹤咴阢y輝中的模樣,是那樣的神清氣爽,是那樣的詩意盎然,是那樣的海闊天空……但今天的手卻是絕難伸進昨天——我夠不著過去淋浴著月亮清輝的自己。行走在沒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發(fā)現(xiàn)世界陡然縮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煩惱。
我常常想,苦的東西每每被我們的口拒絕,苦口的藥,也聰明地穿起討好人的糖衣服??啵ゲ黄莆覀兊淖?,便來攻我們的心了。而我們的心,是那樣容易失守。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敗之苦、誤解之苦……苦,在我們的心里奔突,如魚得水。尤其是夜晚來臨。只有枕頭知道懷揣了諸多苦情的人是怎樣地輾轉難眠。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無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無可迭遁。這時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沒有月亮,心空呢?
想沒想過,剪個紙月亮給自己照明?
創(chuàng)造一個月亮,其實是創(chuàng)造一種心情。痛苦來襲,我們習慣慨嘆,習慣呼救。我們不知道,其實自我的救助往往來得更為便捷,更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個女孩掩埋在廢墟下長達8天之久,在那難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著一首一首的歌,開始是高聲唱,后來是低聲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終于幸存下來。她不就是那個剪紙月亮給自己照明的人嗎?她勸慰著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懷里取暖。這樣的人上帝也會殷勤地趕來成全。
人的生命歷程,說到底是心理歷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掃除心中的陰霾。給月亮一個升起的理由,給自己一個快樂的機緣,讓我們揣著月朗月潤的心情,走在生命絕佳的風景里。
(摘編自《中國青年》)
月跡
賈平凹
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簾兒悶著,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
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xiàn)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
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
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我們都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抬頭看著天空,星兒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里邊有了什么東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問。
“是樹,孩子?!蹦棠陶f。
“什么樹呢?”
“桂樹。”
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fā)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l『。
奶奶瞧著我們,就笑了:“傻孩子,那里邊已經(jīng)有人呢。”
“誰?”我們都吃驚了。
“嫦娥?!蹦棠陶f。
“嫦娥是誰?”
“一個女子?!?/p>
哦,一個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嗎?”
“和三妹一樣漂亮的?!?/p>
三妹就樂了:“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看著她的狂樣兒,心里卻有了一股嫉妒。我們便爭執(zhí)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說:“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
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p>
我們越發(fā)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兒上,爺爺?shù)南侨袃荷习l(fā)現(xiàn)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燦地閃著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著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哦,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著沙兒,瞧那光輝,我說:“你們說,月亮是個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也來了困意,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摘編自《賈平凹散文集》)
主題比較。兩文均以月亮為寫作對象,通過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和故事,提煉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文一告訴我們,善于生活的人會創(chuàng)造一個心中的月亮,給自
己一個快樂的機緣;文二則通過尋找月跡,發(fā)現(xiàn)只要你愿意,就會有月亮,“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文體比較。兩篇散文各有特色。文一在抒情之中富含理性,行文中作者不斷地叩問心靈:“想沒想過,剪個紙月亮給自己照明?”文末作者亮明觀點:要創(chuàng)造一輪明月掛在心上。文二則抒情色彩更濃,尋月的孩子對月亮無比的向往,當發(fā)現(xiàn)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才滿足地在沙灘上睡著了,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結構比較。文一逐層深入,由唐傳奇中的3個故事對月亮的非凡想象,提出“能夠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無比澄澈清明”,進一步表達了創(chuàng)造一個心中的月亮,要給自己一個快樂的機緣的觀點。文二開篇即點題,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然后在主體部分通過孩子們尋月,從沒了月跡到尋到月跡,再到滿足地發(fā)現(xiàn)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過程,展現(xiàn)深刻的哲思。
語言特點比較。兩文都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文字形象生動,極具感染力。文一語言簡潔自然,卻富于美感,思想深邃。文二是以小孩子的目光尋月,語言更顯天真爛漫。比較起來,文二的語言更具形象化的特點,纏奶奶說故事、尋月等情景如在眼前。
藝術技巧比較。兩文都充滿想象。文一由唐傳奇的奇妙想象開篇,由此展開想象,提出創(chuàng)造一個紙月亮掛在心上的獨到想法,發(fā)人深省。文二中的孩子們極具“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李白的影子,富于想象力,“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多么新奇而大膽的想象!文一還通過對比的手法,放大了痛苦的人和“剪紙月亮給自己照明”的唐山女孩的不同之處,他們的人生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對比也使讀者明白應該快樂地生活。
我們從不缺乏探索月亮奧秘的勇氣,卻常常忽略了自己心中的月亮。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只要你愿意,月亮就會出現(xiàn)在你眼前。自然之月時有陰晴圓缺,可你我心中的月亮則能常圓。
1,如何理解“月亮缺乏癥”?(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2,諸結合立一談談如何“創(chuàng)造月亮”?
3,文二第四段“月亮進來了”寫得十分形象傳神,請選擇你最熟悉的環(huán)境,仿照這一段描寫日出或日落的情景。
4,文二中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倍拔摇庇终f“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這兩處矛盾嗎,怎樣理解?
5,兩文都是圍繞月亮展開筆墨的,請你說說兩文中的月亮形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6,文一唐傳奇當中的3個故事對月亮想象新奇,文二也寫到奶奶說月亮里有桂樹、嫦娥,兩文寫人們對月亮的想象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1,陰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隱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著消亡。沒有月亮的時候,光陰在身上過,竟有了鞭笞的痛感。行走在沒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發(fā)現(xiàn)世界陡然縮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煩惱。
2,創(chuàng)造一個月亮,其實是創(chuàng)造一種心情。自我的救助往往來得更為便捷,更為有效。勸慰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懷里取暖。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掃除心中的陰霾。給月亮一個升起的理由,給自己一個快樂的機緣。(只要圍繞“創(chuàng)造快樂的心情、快樂的人生”回答即可)
3,略。(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4,兩者不矛盾。中秋的夜里,開始找不到“月跡”,后來“月亮進來了”。末了,月亮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月亮又跑到院子里,所以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在院子里、酒杯里、小河里、沙灘上、孩子們的眼睛里都找到了月亮,我們發(fā)現(xiàn)“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5,文一中的月亮有兩層含義:一是自然的月亮;二是作者心中的月亮,是應該創(chuàng)造的快樂心情。文二中的月亮基本就是自然中的月亮。(可以有不同理解,如果圍繞“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個好”來說,月亮可以理解成我所要的希望或美好的理想和美好的事物,應該給予高度肯定。)
6,文一由3個故事對月亮的想象,引出“能夠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無比澄澈清明”,進而為下文“創(chuàng)造一個月亮,其實是創(chuàng)造一種心情”,“給月亮一個升起的理由,給自己一個快樂的機緣”等觀點做鋪墊;文二中奶奶說月亮里有桂樹、嫦娥,是要引出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等內容。
(指導教師/孟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