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東
一度被淡漠的先驅(qū)
迄今為止,有關(guān)馮如的中文研究報告與文獻不下240篇,最早見于報端的要數(shù)1909年7月第75期的《廣東勸業(yè)報》。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國人對馮如的專門性研究卻少之又少!如1939年由大飛行家厲汝燕所著的《最近之12年世界航空之進化》一書中,竟未提及馮如二字。甚至到了1973年,臺灣著名的《中國的空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航空掌故》中還將秦國鏞尊為“中國航空第一人”。在大陸情況也不正常,連1979年出版的《辭?!范紱]有收錄馮如條目!海外雖然存在一些早期的文獻,但長期乏人深究。
大陸真正重視馮如研究的始于數(shù)人:即原廣州博物館研究員黃漢綱;中國航空史研究會理事長、西工大的姜長英教授,航空史學(xué)家、空軍博物館首席研究員陳應(yīng)明;廣東航空史學(xué)家關(guān)中人和航空知識雜志社原社長謝礎(chǔ)。他們嚴謹?shù)闹螌W(xué)過程,對收集、甄別、歸納和考證馮如史料起到了啟蒙、開創(chuàng)和推動的重要作用。
1993年,筆者有幸參加了全國航空史研究會在馮如家鄉(xiāng)召開的馮如專題研討會,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共同緬懷和探討馮如偉業(yè)的一次學(xué)術(shù)盛會,大會發(fā)表的諸多論文和所進行的大討論對推進馮如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澄清了過去數(shù)十年中出現(xiàn)過的一些誤傳和謬誤。
考史以正視聽
研究先人歷史、尤其是科技史,應(yīng)該遵循“察微知著”之史鑒功能?,F(xiàn)根據(jù)絕大多數(shù)專家的研究成果和筆者在瀏覽了眾多研究文獻后的體會,特別需要在此澄清的馮如史實主要可歸納為以下20余例。
馮如出生日有1883年12月15日等三四種說法,現(xiàn)應(yīng)統(tǒng)一確認為1884年1月12日。
有報道說,馮如是在研制成功飛機以后才回國成婚的,實應(yīng)在研制之前已完婚(16歲)。而開始考慮研制飛機始于1906年即22歲時。
馮赴美謀生日期曾有二種以上的誤傳,實應(yīng)為1895年12歲時。
馮最早的助手并非朱竹泉、司徒壁如、朱兆槐三人,而應(yīng)是黃杞、張南(張道南)和譚耀南。前述三人是1909年10月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以后才加入的。
有資料稱馮在舊金山租房開過飛機廠,此說與事實不符。應(yīng)是在奧克蘭市租得東九街359號房建廠(見當?shù)禺敃r的文獻報章)。
有資料稱,馮是在1907年開設(shè)上述工廠的,實應(yīng)為1908年5月。
有多處資料稱馮是靠“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來造飛機的”,此論與事實不符。因據(jù)公司《股份部》一章第8頁曰:當時集資5875(美)元,在耗去5384.97(美)元以后,股東們看好公司前途,于1910年10月第二次集資664(美)元,終于在1911年1月18日“制成第7架”并試飛成功?!扒?架”耗用去5384.97(美)元,而馮和他的三位助手的月工資總共才55(美)元。
《近代中國科學(xué)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稱:馮如造出了水上飛機。此乃外行人誤傳所致也。舊時我國文獻,以“飛船”稱呼飛機者不在少數(shù),然個別后人以為它就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水上飛機了。其實馮從來就沒有接觸和試制過水上飛機。
據(jù)《廣東簡明史》稱:馮于1908年4月“即造出飛機,但試驗失敗”,此與事實不符。因為馮到了1908年的5月才租房開廠,何來飛機實體?至多停留在紙面上而已。
《美國華僑史》一書稱,馮干1911年1月19日進行了成功的飛行,實為18日。此系美中兩國時差所致。雖換算成中國日期應(yīng)為19日,但事件發(fā)生在美國,擬以美國當日(即18日)為準予以記載。
《民國人物小傳》、《廣州史話》和《航空知識》等書刊曾稱馮參加了1910年舉辦的國際飛行協(xié)會在三藩市舉行的飛行大賽,并有“華僑觀眾歡呼雀躍……”等描述,這與事實嚴重不符。馮從來沒有參加過國際比賽,也沒有任何歷史記載。如果真有此事,當?shù)厝A僑報紙未作只言片語報道也有悖常理。這只是后人根據(jù)馮如1910年底幾次飛行的最佳紀錄杜撰出來的一個愛國主義小故事。
不少舊書刊說到孫中山先生看過馮如1909年9月的飛行,這不符合事實。原因非常簡單,當時孫中山在倫敦而不在美國,更不可能專門赴美去觀摩一個不曾相識的年輕人的一次飛行嘗試,況且當?shù)貓蠹堃矎奈刺峒艾F(xiàn)場有孫先生。有書稱1910年6月孫看過馮如飛行,可惜孫6月份正在日本、檳榔山和新加坡一帶,故同樣不成立。
有文章說馮于宣統(tǒng)三年八月(1911年9月)歸國,錯。實應(yīng)在宣統(tǒng)三年元月二十四日(1911年2月21日)抵達香港,再由兩廣總督張鳴歧派“寶壁”號軍艦迎接至廣州。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說,馮如歸國攜回二機并準備把在美的飛行器公司遷回廣州,這也與事實不符,實際上公司是同船而歸(見《廣東飛行器公司征信錄》1911年2月19日帳錄)。另外,是只帶了朱(竹泉)、朱(兆槐)、司徒(壁如)三助手回國,而非國內(nèi)某文所說的攜帶公司全體制造人員一同回國。
《粵省航空事業(yè)沿革之概略》稱:“馮如……帶回飛機一架,該機為普沙式,在小北校場試演”,這也與事實不符,實應(yīng)在廣州東郊燕塘舉行。在小北校場飛行和失事者實為1914年8月的華僑陳桂攀,而非馮如。
據(jù)《民國人物小傳》稱,馮于1911年4月8日在燕塘飛過,這與事實不符。實為比利時飛行家云甸邦在燕塘的飛行。后一說已有許多文獻可以作證。
《馮如墓》一書說,馮如殉難是在當天作第二次起飛中發(fā)生的,其實不對。按《馮如小傳》記載,8月25日僅飛過一次,“飛高120英尺(36.6米),向東南行約五英里(8千米)”即墜毀。當?shù)禺敃r所有報道均未說到飛了二個起落。
《中國航空沿革》、《恩平縣志》、《國父與空軍》及《馮如瓷畫像吳汝讓之題詞》……等文獻分別誤稱馮如殉命于宣統(tǒng)三年、民國元年七月一日、民國二年、1911年三月初十和1911年4月8日,現(xiàn)在可以確定的是1912年8月25日。
1964年8月3日的《南方日報》和1979年1月號《航空知識》等多種書刊稱馮殉命于28歲,29歲、30歲或31歲時不等。實際上是計算誤差引起的差異,按陽歷計,應(yīng)是享年28歲零7個月13天,概稱28歲;按陽歷落地占歲計,則為29歲;按夏歷落地占歲計,則為虛30歲;按老法夏歷落地占歲添閏(月)計,才是31歲。
《馮如墓》等文章稱,碑后刻有“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按少將陣亡例撫恤馮如家屬”字樣,這與史實明顯不符。因為當馮去世時,孫先生已辭去大總統(tǒng)一職,怎能仍以大總統(tǒng)的名義下令撫恤呢?事實是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根據(jù)廣東軍政府之請求而作了批復(fù)命令,且發(fā)生在1912年的11月16日。由于當時碑上沒有刻上袁的名字,故被人想當然地誤認為是孫中山。
馮如墜機處紀念碑有稱由臨時大總統(tǒng)批準建造而成,實際上始終沒有開工。直到1988年的8月,才由廣州教師郭紀勇等人捐造,次年2月落成。
所謂“馮如一號”和“馮如二號”,只是20世紀后半葉研究者為方便敘述而設(shè)定的馮如飛機代號,馮如從未為自己的飛機設(shè)定過型號稱謂。
部分書刊稱“馮如二號”主要模仿了法爾曼飛機,其實根據(jù)外形推斷,應(yīng)該是主要模仿了“寇蒂斯”A型飛機的樣式。
責(zé)任編輯:闞南